本報駐德國特派記者 馮雪珺
中國企業吉利成為戴姆勒第一大股東的消息近日被披露后,德國經濟部長吉普理斯雖表態此收購為市場行為,卻強調德國的開放不應被其他國家所利用。路透社27日報道稱,2017年一些重大交易讓德方對以數十億歐元計的外資收購變得敏感。今年稍早時候,德國聯合多國起草法案提交歐盟,以進一步限制外資的投資收購。在這一形勢下,中國企業對德投資將面臨什么挑戰?又該如何應對?《環球時報》記者日前對中國駐德國大使館經濟商務處公使銜參贊王衛東進行了專訪。
“我對這種狹隘心態感到失望”
環球時報:德國政府、企業界、媒體等對中企收購德國企業各持什么態度?
王衛東:中國企業對德國等發達國家投資起步較晚,嚴格意義上的跨國并購活動近幾年才活躍起來。尤其是2016年以來,以美的集團并購德國庫卡公司為標志,中德投資合作進入“雙向快車道”,成為中德經貿合作的新亮點,也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德國政府、媒體、企業對中國投資的利益訴求不盡相同,心態也顯得復雜矛盾。德國經濟發展受益于市場經濟和自由貿易,受益于相對開放的政策。因此,德國企業界普遍歡迎中國投資,希望借助中方資金優勢和渠道優勢進一步拓展中國市場,在產品質量和技術創新方面再上新臺階。濰柴動力并購林德液壓、三一重工并購普茨邁斯特等一系列成功案例起到了正面示范作用,獲得了德國企業界的認可。中國企業投資并購后對德國公司的支持力度大,真正把德國公司作為母公司的一部分,很多德國企業家認為被中國企業并購是他們公司的“幸運”。
但德國政府部分高官在對待中國在德投資問題上暴露出矛盾心態。既希望享受中國經濟發展的紅利,又對中國投資并購德國高科技企業非常警惕,極力避免所謂“核心技術流失”,確保德國的競爭優勢。德國媒體推波助瀾,反復渲染“中國投資威脅論”,為政府采取行動做輿論鋪墊。德國政府趕在聯邦大選前修改本國《對外經濟條例》,一年來不斷在歐盟層面奔走呼吁,以中方搞政府補貼、不公平競爭、威脅未來技術安全等作為借口,要求歐盟整體強化外資并購審查,并無視雙方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施壓中方對外資做到“對等開放”。上述現象的實質,是以有色眼鏡看中國,以雙重標準對待中國,顯露出德方對華態度的兩面性。在迫切要求中國開放市場的同時,卻急于關閉自家大門。作為多年從事對德經貿合作的親歷者和促進者,我對此種狹隘的心態和短視感到失望。
可以預見,未來中方企業的大額并購,或是對高科技企業的并購會繼續引發德國各界的密切關注,會被拿到“放大鏡”下仔細觀察。按照最新修改的《對外經濟條例》,能源、信息技術、通訊、交通運輸、健康、水、糧食、金融等行業都屬于“關鍵基礎設施行業”,包括為上述行業提供專用軟件、云計算服務以及電信基礎設施的企業。歐盟國家以外的投資者如果有意收購上述行業德企25%以上的股權,必須向德國聯邦經濟和能源部書面申報相關交易。中國企業的背景、資金來源、收購意圖、行業資質都可能成為德方設置障礙的理由。對該條例修改實施后的效果,我們還在觀察。但不可否認,新條例人為增加了外國企業在德投資的困難,帶來了德國投資環境的不可預見性。
外資政策整體寬松的基調未變
環球時報:對于德國的上述措施,中國企業如何應對?哪些領域的收購是被嚴格禁止的?
王衛東:德國在外資準入方面,明確禁止投資者進入的只有建設和經營核電站、核垃圾處理等少數領域。德國對高科技企業的并購越來越敏感,不排除未來會更頻繁地啟動審查程序。例如近期德國經濟部對中企并購德國復合纖維生產企業啟動正式審查程序,審查時限長達4個月,有可能繼續延長。我們姑且不對具體案例作評,但此種官方審查的不確定性,令人擔憂會阻礙中德企業的投資合作,一些急需資金和市場渠道的德國中小企業會錯失來自中國的機遇。
謹慎起見,如果目標企業可能引起德官方對公共秩序或安全方面的顧慮,我們建議中方投資者主動向聯邦經濟部進行申報,申請開具“無異議證明”,以確保交易安全合法。此外,投資者應為可能啟動的審查預留充足時間,并提前向法律專家咨詢可能造成的影響。如確實遇到被歧視性對待的情況,可向中國政府部門和駐外使領館反映。
環球時報:未來,德國哪些領域的商機值得關注?
王衛東:德國強化外資審查的做法引起部分中國投資者的擔憂。不過,投資者在謹慎投資的同時不必過度擔心。一是因為德國雖然強化了外資審查力度,但并未改變外資政策整體較為寬松的基調。德國聯邦經濟部表示,自2004年引入外資安全審查機制以來共受理了300多起并購案,去年7月新條例通過至今也收到超過30起,目前為止還沒有一例被正式否決。當然,未來是否針對中國進一步收緊仍有待觀察。二是我們自己不要被“中國投資威脅論”嚇倒而裹足不前,所謂“買空”德國完全歪曲事實。中國對德投資仍處于起步階段,總量占德國吸引外資的比例很小,按德國聯邦銀行的統計還不到1%,與兩國的經濟體量和雙邊貿易量極不相稱,也遠遠少于德國對華投資規模。德國不僅在汽車、化工、機械制造等傳統行業優勢明顯,在環保、新能源、電動車等新興領域也有大量投資機會,而且是歐洲最大的消費市場。中國企業有實力、有機會還是應該積極穩妥地在德國“生根發芽”,當然“開花結果”的過程肯定不會一帆風順,需要苦練內功,逐步練就經受風吹雨打的經驗和能力。
規避風險要做幾件事
環球時報:在德國投資經營如何與當地人打交道,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王衛東:中國企業對德投資仍有很大潛力,但也面臨不少風險,需要中國投資者注意:一是并購先進企業不等于取得自主技術。德國的技術保護意識很強,加上對中國的固有偏見,即便買下德國企業,也不等于可以順理成章使用其先進技術及數據資源。德國強化外資審查,就是出于對核心技術轉移的警惕,試圖通過收購獲取核心技術的國內企業應盡早丟掉不切實際的想法。用好國外企業優秀的研發平臺,逐步改善本土研發團隊的技術實力,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二是做好盡職調查,提高風險意識。德國企業不都是好的企業。在對德合作中要加強了解,不可盲信。投資德國的風險隱藏在一系列細致復雜的法律制度里,也體現在兩國迥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商業文化上。在并購談判中,應就債務償還、知識產權歸屬、員工安置等各項潛在風險達成明確協議,以免交割后陷于被動或釀成重大損失。此外,中國企業可充分利用當地投資促進機構、德國中國商會等各類服務平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中國企業還應樹立合作共贏理念,與各方共享發展紅利,這是降低投資風險的有效辦法。▲
環球時報2018-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