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遠
回憶起六十多年前,我的童年時期,同齡的孩子們總是盼著過年。因為年來了,能給我們這些娃娃帶來很多的樂趣。那時的年味兒,至今叫我記憶猶新。
做走馬燈
對于小孩子而言,過年最開心的就是自己動手做小玩意兒了,其中有一項就是做燈籠。有一年,姐姐幫我做了一個讓我十分驚喜的特殊燈籠——走馬燈。
姐姐找了幾根稍粗于筷子的高粱稈,用麻線捆綁成高約一尺的正方體支架,支架的四周用白色半透明紙糊嚴,燈籠的籠體就完成了。在燈籠支架的中間支起一根能轉動的細立棍。在立棍頂部扎上一個紙制小風車,使其能夠靈活轉動。再在風車的下面連接上兩根與其垂直相交的細鐵絲,每根鐵絲的長度不超過正方體支架的邊長,鐵絲的末端固定好小馬、小狗、小雞形象的硬紙片。這樣做,紙片能夠在燈籠籠體內轉動。最后,在燈籠底部裝上小蠟燭,走馬燈籠就做成了。蠟燭點燃后,蠟燭上部的空氣遇熱上升,帶動小風車轉動,連帶其上的小動物硬紙片轉動,其影子便在燈籠的紙屏上顯示出來,并且周而復始地同步轉動起來。
到了年三十的晚上,我 就得意洋洋地提著這個走馬燈出去玩。其他孩子看到后都驚呆了——他們圍著我疑惑而好奇地轉來轉去,對這神奇的燈籠看上看下,并且七嘴八舌評論著,卻怎么也弄不懂其中的奧秘。就連大人們也湊過來,想要看個究竟。我頓時變成了小伙伴中的“新聞人物”,這讓我很有成就感,連走路都昂首挺胸地像只驕傲的小公雞。只有我自己知道,這一切的大功臣都是我的姐姐。姐姐最棒!
怒放的干枝梅
六十多年前的春節,人們也和現今一樣,喜愛買上一些花裝點家里。但在當時,鮮花是很難見到的。過年的花市上擺放的都是琳瑯滿目的絹花、紙花。我們家除了趕集買花外,還會親自動手制作干枝梅。干枝梅是我兒時最感興趣的小玩意兒之一。
我們做的干枝梅有紅、白兩種。白色干枝梅是玉米花做成的:將干凈的細沙在鍋里炒熱,把挑選好的顆粒飽滿的玉米粒放進鍋里。翻動熱沙土,玉米粒遇熱立刻膨脹爆裂,變成白色玉米花。從中挑選大而完整的玉米花,用細竹簽蘸紅色液體顏料,在玉米花上細細勾勒出花瓣淡淡的輪廓,美麗的花蕾便出現了。將這顏色白潤微黃如羊脂玉般的玉米花,錯落有致地粘貼在呈樹形的棗樹枝上,插進花盆里,一盆白色干枝梅就做成了。
紅色干枝梅做法更為復雜:將高粱秸末梢那一節仔細地扒去外皮,只剩下秸芯。把秸芯用搟面杖壓扁,再把壓扁的秸芯橫剪成火柴桿二分之一粗細的細條,并修剪出兩端的尖頭。另取長約一厘米的秸芯,在頂部四周均勻地扎上五個眼兒,然后將剪好的秸芯細條的尖端仔細地插在這小眼兒里。把這段秸芯浸泡在紅色液體顏料里。秸芯細條遇水就膨脹成紅色的橢圓形,恰似盛放的紅色干枝梅花朵。再把許多同樣的紅色“花朵”粘在棗樹枝上,插在花盆中,一盆嬌艷似火的紅色干枝梅也完成了。
這一紅一白兩盆干枝梅擺放在八仙桌上熠熠生輝,給春節帶來了喜慶祥和的氛圍,引得拜年的客人們贊口不絕,我心里也美滋滋的。
跑旱船
在我的老家四川,春節期間也和全國各地一樣,有各種熱鬧非凡的慶祝活動,“跑旱船”就是其中獨具特色的一項。
我的家鄉緊臨長江,江上常有過往船只。先人們可能是從江中行船受到啟發,于是也把船弄到岸上玩耍一番,就成了廣受歡迎的“跑旱船”。大年初一剛過,村里不少人就為“跑旱船”奔忙起來。大家分工合作,找來輕質的木棍做成長約兩米、寬約一米的船形骨架,再用手指粗一米多長的八根竹竿做成旱船屋形的頂。船幫用花布圍襯,頂用各色綢布點綴。駕船者一般都是往年“跑旱船”的老手,多為壯年男性。他頭戴假發,粉臉紅頰紅唇,甚是妖艷滑稽;身著上紅下綠的彩裝,儼然是個戲臺上的丑旦。艄公亦是男性,裝扮成手持簡易船槳的皓首白須老者。
表演開始了,圓場觀眾如堵。駕船者進入旱船內,手握兩側木棍將船提起,在艄公的引領下,翩翩啟航。駕船者首先繞場轉兩圈,然后隨著艄公船槳的指揮節奏搖擺互動:當船遇到“激流險灘”時,駕船者和艄公做起了快速復雜的大動作,時而艱難前進,時而快速后退;當船遇到了“漩渦”時,船身則大幅旋轉擺動;當江面“風平浪靜”時,艄公又唱起了應時小調,駕船者則滿臉憨笑慢悠悠地應著歌聲欸乃而行。
圍觀者群情振奮,高呼:“鳳凰亂點頭!”于是隨著歡呼聲,船頭做雞食米樣地上下點動。人們又興奮地喊:“金龍擺尾!”于是船尾不停地左右擺動,贏得陣陣掌聲。當人群中又發出“白鶴亮翅!白鶴亮翅!”的呼喚,船體立刻又大幅度地左右搖擺和上下舞動起來。這時的表演達到了高潮,人們更是興奮地跳起來歡呼和鼓掌。
當表演者帶著滿身大汗退場,觀眾群中會響起長時間的掌聲——這是觀眾為能欣賞到一年一度的“跑旱船”表演,而表達的盡興的滿足和對表演者的感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