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信
“來自日本的那個小綠盒減肥藥,會把身體吃壞”“微信朋友圈代購的XX抗癌藥是假藥”……近來,不少網友在論壇里曬出了自己“海淘”商品被坑騙的經歷。
互聯網經濟的發展,給消費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同時網絡交易特有的虛擬性、隱蔽性和復雜性,也給假冒偽劣產品提供了滋生空間。尤其是通過互聯網平臺,從海外流向國內的減肥藥、化妝品和嬰幼兒配方奶粉等,成為了網售偽劣產品的“重災區”。這一方面反映出,一些消費者盲目崇洋,對海外產品趨之若鶩,認為“即便國內不允許銷售,但國外能賣,產品的質量就一定好”。
另一方面,也有部分消費者因為從網絡平臺購買海外商品比國內實體店要更加實惠,而想占“海淘”的便宜。馬云曾在烏鎮舉行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稱,互聯網上的假貨泛濫離不開“貪心”的消費者。這番話確實有一定道理。沒有市場需求,就不會有假貨生存的空間。現實中,確實有不少人明知某些進口商品不可靠,但還是出于各種原因選擇購買,客觀上給假貨流通提供了市場。
事實上,隨著“海淘”人群越來越多,近年來“淘品”質量卻不容樂觀。國家質檢總局發布的信息顯示,2016年,質檢總局對通過跨境電商渠道進口的消費品開展專項質量抽查,不合格率達40.9%。從2017年3月起,北京市集中開展嚴打互聯網食品、藥品違法犯罪活動以來,共破獲各類食品藥品案件155起,查獲宣稱具有減肥、降壓降脂、增強免疫力等功效的假劣食品、藥品百余種。而在采樣檢驗時發現,這些產品90%存在非法添加成分,部分對外銷售的減肥藥、化妝品甚至是自己配制、灌裝的假品。同時,執法人員在對網購平臺上130家店鋪所銷售的宣稱具有減肥、降壓降脂、降糖、增強免疫力、改善睡眠等功效的40種食品和20種藥品分別采樣,經過檢驗和鑒定發現,其中36種食品分別檢出含有“西布曲明”“苯乙雙胍”“格列苯脲”“酚酞”“西地那非”等禁用化學成分,15種藥品為未經批準的進口藥品……
另外,雖然通過海外代購渠道購買的某些食品、藥品并非假劣產品,但由于未通過國家食藥監部門的臨床驗證和質量檢測等專業審批程序,也沒有進口藥品或食品的注冊證書,使(食)用起來依然存在較大的風險。
根據我國現行有關食品藥品管理的法規規定,食品生產經營者禁止生產經營用非食品原料生產的食品、添加食品添加劑以外的化學物質和其他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物質的食品;進口藥品須經國務院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組織審查,經審查確認符合質量標準、安全有效的,方可批準進口,并發給進口藥品注冊證書,而未經批準生產、進口的藥品,按假藥論處。
鑒于“海淘”食品、藥品的方式五花八門,讓人一不小心就會“入坑”,且后續往往難以有效維權,業內人士提醒:消費者網購食品、藥品要通過正規渠道。特別是對于所謂的減肥藥、抗癌藥,既不能輕信“立竿見影”的廣告宣傳,更不能盲目使用,以免上當受騙,不僅損失錢財,更有可能耽誤病情、危害自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