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
摘 要:目的 分析腹腔鏡手術應用于急性腹膜炎的效果。方法 選擇我院在2014年2月~2016年1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腹膜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數字隨機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采用傳統開腹手術治療,觀察組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和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下床時間、排氣時間、拔管時間等各項手術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8.00%)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于觀察組(4.0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與傳統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治療急性腹膜炎的效果更加理想,且安全性較高。
關鍵詞:腹腔鏡手術;急性腹膜炎;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616.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8.01.036
文章編號:1006-1959(2018)01-0100-02
Clinical Analysis of Laparoscopic Surgery for Acute Peritonitis
CHEN Jie
(Department of Emergency,Xindu West Bridge Hospital,Chengdu 6105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laparoscopic surgery on acute peritonitis.Methods In our hospital in 100 cases of acute peritonitis patients from February 2014 to January 2016 as the research object,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using the traditional open surgery,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laparoscopic surgery,the incidence of surgery and complica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Results The operation time,bed-out time,exhaust time and extubation tim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the control group(8.00%)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4.00%),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laparotomy,laparoscopic surgery for acute peritonitis is more effective and safe.
Key words:Laparoscopic surgery;Acute peritonitis;Complications
急性腹膜炎(acute peritonitis)是常見的外科急腹癥,其特點主要為發病突然、病情發展變化快等,而臨床研究結果發現急性腹膜炎的病因主要為腹腔臟器損傷及感染等[1]。臨床中如果未能對急性腹膜炎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則會導致患者出現感染性休克及一系列并發癥,進而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造成嚴重影響。手術是現階段臨床治療急性腹膜炎的主要方法之一,在現代醫學技術快速發展和進步的過程中,腹腔鏡技術也開始廣泛應用于臨床診斷和治療工作,因其具有比較顯著的特點,如微創、治療效果理想、安全等,開始逐漸取代傳統開腹手術,成為了現階段臨床治療急性腹膜炎的首選方式[2]。我院患者選擇腹腔鏡手術治療急性腹膜炎,效果滿意,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4年2月~2016年1月所收治的100例急性腹膜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滿足急性腹膜炎的相關診斷標準[3],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經數字隨機原則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24~56歲,平均年齡(38.1±2.4)歲,疾病類型:急性化膿性闌尾炎12例、闌尾炎穿孔7例、化膿性膽囊炎16例、胃穿孔8例、宮外孕破裂5例、外傷2例;觀察組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25~55歲,平均年齡(38.7±2.2)歲,疾病類型:急性化膿性闌尾炎13例、闌尾炎穿孔8例、化膿性膽囊炎13例、胃穿孔9例、宮外孕破裂4例、外傷3例。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選擇全身麻醉或者硬膜外麻醉,在患者腹壁肌肉保持松弛狀態后選擇手術切口。膽囊手術采用右側肋緣下切口,闌尾手術采用麥氏切口,宮外孕手術采用下腹正中切口,胃十二指腸手術采用上腹正中切口,小腸手術采用右中腹切口,外傷患者則應結合患者的損傷部位來對手術切口進行確定。在實際的手術操作中應選擇鈍銳結合法來對病變組織進行分解;完成手術后應對腹腔進行清潔,充分引流,如果患者病情需要則應給予留置引流管。endprint
1.2.2觀察組 靜脈全麻后進行氣管插管,在患者腹壁肌肉保持松弛狀態后,建立人工氣腹,通過腹腔鏡對原發病部位進行確定,選擇適合手術操作的為主孔。宮外孕、小腸以及闌尾手術的主操作孔為左下腹部,副操作孔則為右下腹部,膽囊手術的主操作孔為劍突下,副操作孔則為右肋緣下,胃十二指腸手術的主操作孔為右肋緣下,副操作孔則為左腹直肌上段,外傷患者則應結合患者的損傷部位來對主操作孔和副操作孔進行確定。術中操作時應選擇電鉤、電剪、鉗刮銳性結合法來對病變組織進行分離;完成手術后應對腹腔進行有效清潔,合理引流,如果患者病情需要則應給予引流管留置。
1.3觀察指標 ①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時間以及拔管時間;②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術中大出血、感染等。
1.4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取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下床時間、排氣時間、拔管時間等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8.00%)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于觀察組(4.00%),兩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腹腔鏡技術是臨床診斷、治療疾病的重要方法。同永剛[4]研究指出,腹腔鏡手術對患者的創傷輕微,手術切口小,發生切口感染幾率較低,患者的術后康復時間短。除此之外,患者術后排氣時間和下床活動時間短,能讓患者的胃腸道功能快速恢復,進而有效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和術后粘連[5-6]。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急性腹膜炎患者的效果理想,在實際的臨床中,需要注意以下問題:首先應嚴格把控手術的相關指標,全面分析和評估患者,對患者有無腹腔手術史、腹腔嚴重粘連和凝血功能異常進行了解,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手術方式;其次在實際的手術操作中應充分利用Trocar,協助患者選擇合理的體位及主副操作孔,讓病變部位得以充分暴露,讓操作和沖洗更加方便;最后在實際的操作中動作應輕柔,防止出現醫院性損傷,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于觀察組,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腹腔鏡技術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和安全性。
綜上所述,選擇腹腔鏡手術治療急性腹膜炎患者,具有微創、住院時間短、術后恢復時間短等特點,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劉宗培,張俊,李輝.急性腹膜炎118例臨床診治體會[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3):135-136.
[2]夏永立,田志剛,苗景玉,等.腹腔鏡在急性腹膜炎中的診治體會[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2,18(1):28-29.
[3]柯重偉,丁丹.腹腔鏡技術在急性腹膜炎診治中應用[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5,35(5):560-561.
[4]同永剛. 腹腔鏡技術治療急性腹膜炎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數字醫學,2016,11(10): 63-64.
[5]楊福泉,鐘岳,楊宇東,等.單孔腹腔鏡技術在急腹癥診治中的應用 (附 78 例報告)[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5,7(9):702-704. [6]鄧龍君.手術治療老年急性腹膜炎臨床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7,33(2):60-62.
收稿日期:2017-9-11;修回日期:2017-9-18
編輯/李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