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凌鷗
摘 要:白川鄉既是鮮活的生活現場,也是保有濃郁傳統特色的世界文化遺產,作為日本傳統村落的代表,如何在堅守傳統與時代變局之間尋找平衡,研究其保護歷程可以得到諸多有益的啟示。立足民眾主體、增強地域認同、保護與開發并舉、探索地域獨特性、承繼文化傳統,從而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
關鍵詞:白川鄉;傳統;變革;平衡
一、白川鄉景觀
白川鄉指的是1995年以“白川鄉與五箇山的合掌造聚落”之名被收錄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的白川鄉。它地處日本岐阜縣西北部的大野郡白川村,主要范圍為白川村的核心地區——地處中央偏北部的荻町。白川鄉的魅力在于能夠體驗日本舊時農村生活情景,在青山環抱、溪流蜿蜒、田地縱橫間,錯落分布著110多棟“合掌造”建筑。所謂“合掌造”建筑,是屋頂由木梁構成山峰造型并加蓋茅草的建筑形式,因外觀呈現出雙手合十的形狀,故有此名。合掌造建筑與一般住房最大的差別,在于用作工作用途的大型屋頂空間。大約1853年至1926年期間,村內的居民大多從事養蠶業,他們通過將屋頂分成2至4層,為飼養桑蠶擴充了更多空間。
二、白川鄉的保護歷程
20世紀50年代以后,伴隨流域沿線的大壩建設,居民搬遷或改建、專賣等因素,導致合掌造建筑數量減少。二戰后,部隊復員的白川村青年以荻町區公民分館為活動據點,開始了傳統鄉土才藝的表演與傳承活動。在這一青年活動的基礎上,為了確保替換合掌造建筑屋頂所需的茅草,1963年成立了“合掌保存組合”。這一組織成為后來的“白川村荻町部落自然環境保護會”(簡稱“保護會”)的先驅組織。20世紀60年代,村民對合掌造建筑的急劇損毀、建筑外流等情況的危機意識開始加強。20世紀60年代后半期,荻町地區的村民開始顯現了對合掌造建筑保護意愿的動向,這與白川村有意開始發展旅游業的時期恰好重合好一起。這也與保護傳統合掌造建筑,將其用于旅游開發的時機契合。在此背景下,經過一整年動員,最終取得了全村村民的同意,1971年“保護會”成立。“保護會”成員由荻町全體村民組成,日常運營由代表委員來執行。出臺了《保護自然環境住民憲章》,以“三不”為保護原則,規定對地區范圍內的資源“不賣、 不租、不毀壞”。從此,白川鄉合掌造建筑的保護運動正式開啟了。
為了爭取更多的保護資金,“保護會”最初的目標是成為國家認定的歷史遺跡,雖然這一申請在岐阜縣層面受挫,但在獲知基于日本新修訂的《文化財保護法》而出臺“傳統建筑群保護地區制度”的消息后,又立即重新定位并啟動籌備。籌備工作不僅包括了相關保護對策的學術性調查,也包含了取得全體村民的認可。
三、傳統村落保護啟示
(1)增強地域認同。縱觀白川鄉的保護歷程,始終貫穿著村民對于地域文化傳統的自豪與保護的熱情。作為地域的主人,只有當地住民對地域文化發自內心認同,喚起地域自豪感,才可能激發保護熱情。
(2)立足民眾自主。20世紀60年代,在白川村村民面臨傳統合掌造建筑損毀嚴重、數量驟減的情況下,漸生危機意識,認識到若再不加以認真保護,傳統建筑將會毀于一旦。于是,依靠本土有識之士的引領,家園保護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并一直持續。村民既是保護運動的倡導人,也持續發揮著關鍵作用。
(3)保護與開發并舉。面對嚴峻的自然社會條件,探索旅游開發成為傳統村落保護的重要途徑與力量。雖有旅游開發,但卻不過度商業化。目標指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以保障本地居民正常生活為底線,節制理性地開發旅游業。基于維持家園樣貌的初衷,在保護與開發、生活與旅游之間維持良好的平衡。
(4)探索可持續發展之道。積極尋求政策支持與資金保障是白川鄉保護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支撐。入選重要傳統建筑群保護地區是緊跟《文化財保護法》修訂而調整方向的結果,成立合掌造村落保護財團為保護落實了重要的資金支持。立足民眾主體,找出本土特色,保存地方傳統,探索地域獨特性,承繼文化傳統,在堅守傳統與時代變局之間尋找平衡,從而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張 暄.日本傳統村落文化與現代日本社會[J].東方企業文化,2007(11).
[2]張 姍.世界文化遺產日本白川鄉合掌造聚落的保存發展之道[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