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安 燕 輝
(1.西北政法大學 西安 710063;2.西北工業(yè)大學圖書館 西安 710072)
與“圖書館權利”“圖書館自由”等話題相比,“差別對待”在圖書館界所受的關注較少。理論對“差別對待”原則的論述主要集中在圖書館平等原則與區(qū)分服務的關系[1]、圖書館平等服務中對弱勢群體的關注[2]、圖書館對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3]以及對圖書館平等權的論述[4]等,而沒有展開深入分析,沒有對圖書館的“差別對待”服務存在的根源及其合理性進行論證,圖書館為什么要采取“差別對待”服務?圖書館的這種“差別對待”的依據是什么?它體現了什么樣的本質問題?從根本上彰顯了圖書館的哪種存在價值?這些都是在分析圖書館“差別對待”原則時需要弄清楚的問題。
“差別對待”是平等權的一個重要內容,體現了實質平等的核心要求。平等作為與自由并列的兩大社會價值,是國家制度建構過程中必須要合理安排的一個價值目標之一,且成為衡量社會公平正義與否的重要標準。平等不同于平等權,平等是一種狀態(tài),而平等權是一種資格,但平等的內容與平等權密切相關。平等權既是一種權利,也是一個原則[5],是國家在立法行政過程中必須要權衡的一個核心價值指標,具有重要的前提性和指導性意義,在兼顧自由原則的基礎上,必須要合理平衡各種社會利益以保持社會穩(wěn)定。依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平等有不同的存在形態(tài),其中形式平等和實質平等是平等的兩個重要存在形式,具體來說,形式平等是指憲法對個人所保障的、各自在其人格的形成和實現過程中的機會上的平等。而實質平等是指為了在一定程度上糾正由于保障形式上的平等所招致的事實上的不平等,依據個人的不同屬性分別采取不同的方式,對作為個人的人格之形成和發(fā)展所必須的前提條件進行實質意義上的平等保障的原理[5]。其中形式平等是一種機會均等,即“相同情況相同對待”,它反對歧視和不平等對待,提倡給予每個人相同的機會,保障人們有一個平等的起點,但忽視了站在起點上的社會主體各自在稟賦、能力、社會條件等方面存在的客觀差異和不對等的實力,這種平等的實質是保障人人享有的自由權利[6]。但這種無視主體差異的平等最終只會帶來不平等的結果和現實。雖然按照按勞分配的比例原則,每個人在同等機會下按照各自能力的大小獲得相應的報酬、其結果必然是存在一定差距的,這種適當的差距是保持社會發(fā)展的主要動力,但事實上如果一味地不顧主體現實差異而任其自由發(fā)展,只會帶來巨大的不平等現實,而這種不平等的結果又會作為一種前提而繼續(xù)造成實質不平等現實的擴大[7],從而引發(fā)巨大的社會問題。而實質平等的一般表述是“不同情況不同對待”[8],它更關注過程和結果的平等,主張正視社會個體在稟賦、能力、身體、智力、體力等方面的客觀差異,根據個體的不同現實情況給予差別對待,對其中的弱勢群體則給予適度的差別補償,幫助其建立起平等競爭所需要的前提條件和能力,從而真正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所以實質平等是形式平等的重要補充。
差別原則由新自由主義羅爾斯提出,其意識到忽視主體差異性的自由競爭帶來的巨大的社會不平等,提出差別原則來保證分配領域的平等,認為分配領域的平等主要取決于社會經濟制度的安排是否有利于最不利者,即,一個平等的社會必須盡最大努力來幫助那些社會處境更差的人們[9]。所以,差別對待、差別補償是實質平等的核心原則和內容,它是為了糾正和彌補因形式平等所帶來的結果不平等現實,對形成主體平等競爭所需的前提條件和近似實力進行關注,按類別對其給予不同的條件支持,同時對形式平等下自由競爭的結果進行適度的二次分配[10]。把承認社會差異與追求社會平等聯(lián)系起來,這是追求平等的新境界[11]。這種差別對待的原則是一種“正義的不平等”[12]。平等權要真正實現,就必須要正視主體間的差異,那種不分情況一律平等的情況是平均,并非平等權的真正內涵。而實質平等所主張的差別對待,是基于合理依據的差別對待,這種合理的依據只能是主體在智力、體力等方面的差別,而不能依據主體種族、膚色等方面的差異[13],因此合理差別是平等權內在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這種區(qū)別對待本身并不違反平等權的精神,相反,這種區(qū)別對待是平等權行使的重要表現形式,平等權所反對的是主觀恣意、無正當理由的差別對待[8]。
圖書館“差別對待”原則伴隨著圖書館的發(fā)展而存在,比較明顯的有如專門針對弱勢群體所提供的服務設施和服務手段,對貧困落后地區(qū)圖書館基礎設施建設的關注和扶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區(qū)別于一般類型的圖書館服務。這種有針對性的差別服務滿足了弱勢主體的圖書館需求,是對圖書館形式平等的重要補充,且成為提升圖書館自身社會價值的重要突破口,并從真正意義上推動社會公正的實現。
木桶的盛水量并不是由最高的那塊木板決定的,而是由最短的木板決定的,提高木桶盛水量的唯一途徑就是提高最短板的高度。由此可知,社會的自由發(fā)展可能會帶來兩極分化,社會的整體發(fā)展水平并不取決于發(fā)展中的強勢群體、而是受制于社會中弱勢群體的發(fā)展狀況,兩極分化越嚴重,社會越不穩(wěn)定,只有努力提升處于弱勢地位的“短板”的高度和能力,才能從根本上提升整個社會的發(fā)展程度、從而增加社會的穩(wěn)定性。
木桶效應為圖書館自身的發(fā)展和定位提供了樸素而重要的啟示:圖書館自身社會價值的實現除了要實現開放、平等、免費的圖書館服務原則之外,更要關注實質意義上的社會主體的圖書館權利的實現,在提供平等利用圖書館機會的同時,更要注重實現社會實質平等,尤其關注弱勢群體利用圖書館的狀況,從圖書館的角度為弱勢群體進行自我教育提供良好的軟硬件條件的支持,努力推動其教育水平的提升和自我能力的建設。
圖書館的這種“差別對待”原則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共圖書館宣言(1994)》(下文簡稱《宣言》)中就有經典論述,《宣言》稱:“ 每一個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權利,而不受年齡、種族、性別、宗教信仰、國籍、語言或社會地位的限制。對因故不能享用常規(guī)服務和資料的用戶,例如少數民族用戶、殘疾用戶、醫(yī)院病人或監(jiān)獄囚犯,必須向其提供特殊服務和資料”[14]。其中“每一個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權利,而不受年齡、種族、性別、宗教信仰、國籍、語言或社會地位的限制”的提法則明顯體現了形式平等的內涵,即反歧視原則,將社會主體一視同仁對待、為其提供同等的利用圖書館的機會而不論其在年齡、種族、性別、信仰、膚色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利用圖書館不是少數人的特權,個人社會地位、財富并不能決定其享有利用圖書館的特惠,圖書館應該向所有人平等、免費開放,每個人都有同等利用圖書館資源的機會和可能;而“對因故不能享用常規(guī)服務和資料的用戶,例如少數民族用戶、殘疾用戶、醫(yī)院病人或監(jiān)獄囚犯,必須向其提供特殊服務和資料”則體現了圖書館在實現實質平等方面的努力,這種針對用戶具體屬性和客觀差異的差別服務體現了“不同情況不同對待”的平等原則,是對平等利用圖書館的機會平等的一種重要補充,這種差別服務的依據主要是用戶的體力、智力及弱勢的社會地位等,體現了合理的差別原則,因此這種“差別對待”是一種“合理差別”原則,這種“差別對待”的服務是平等的應有之義,同樣也體現了平等精神,它并非是要實現徹底的平均主義,而是彌補因形式平等所帶來的不平等現實,是一種正義的差別對待。
而阮岡納贊的《圖書館學五定律》(The Five Laws of Library Science)中也指出,“每個讀者有其書”(Every reader his book)”,這一定律很有預見性地道出了圖書館自身的公平性和平等性,它指出每個讀者都有機會利用圖書館的資源,同時都能在圖書館資源海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書籍,這種利用圖書館的機會不能成為少數人的特權,而應該是每個讀者都能享有的權利,具有普適性。
具體來看,圖書館“差別對待”原則體現為:
第一,正視用戶群體在體力、智力及社會條件方面的客觀差異,將服務對象類型化,依據用戶的不同屬性進行大致分類,如前所述,這種分類的依據必須要有合理性,不能基于用戶的種族、膚色、信仰等進行恣意、武斷的分類。一般來講,圖書館“差別對待”主要針對的是在體力、智力及社會經濟條件上處于弱勢地位的群體,如少數民族用戶、殘疾用戶、偏遠落后地區(qū)的社會主體等。
第二,通過“合理差別”原則,幫助弱勢群體建立起自由競爭所必須的前提條件和能力,保障其在同一起點上具有對等或接近的能力,從而提高其從同等機會中實現個人目標的程度、從相同資源中獲得更多利益的可能性,因此圖書館實質平等是一種“條件平等”。
第三,通過差別服務原則,對在自由、公開原則下利用圖書館資源的結果進行適度的干預和控制,對圖書館資源(教育資源)進行二次分配,使圖書館資源適度流向弱勢群體、滿足弱勢群體對圖書館資源的充分利用,從而更有利于弱勢群體社會利益的實現。

圖1 圖書館“合理差別”的內涵
由上可知,圖書館實質平等并沒有違反平等權反歧視的內核,這種“差別對待”也并非一種歧視,將用戶進行合理分類是為在尊重主體事實差異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從而實現弱勢群體的圖書館權益、幫助其建立起自我教育和學習的渠道,是一種對形式平等所帶來的結果不平等的補充和修正。圖書館差別對待原則是在公開、平等、免費利用圖書館的前提下開展的,是對用戶平等利用圖書館的過程和結果的關注,注重對弱勢群體利用圖書館能力的補足,也就是說,圖書館實質平等的目的在于從圖書館自身的努力出發(fā)、幫助弱勢群體建立起參與自由競爭、利用同等機會所需的條件、實力和能力,同時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度的圖書館資源、教育資源的再分配[10]。平等、免費、利用圖書館的機會雖然消除了人為的、社會環(huán)境的不平等,但卻無法彌補人們在先天自然條件如稟賦、出身、體力、智力等方面的差異,忽視主體這種差異的形式平等必然會帶來資源利用結果的不公平、不公正,圖書館正是要針對形式平等這種無視主體客觀差異的缺陷,針對弱勢群體自身的特點,幫助其建立并恢復利用圖書館資源的條件和渠道,在系統(tǒng)教育制度之外,為弱勢群體建立起自我教育和終身學習的環(huán)境,從而提高其自身的實力和能力,提高其從同等機會中實現自身目標的程度。所以,說到底圖書館“差別對待”原則是要為弱勢群體建立起參與社會競爭所需的“可行能力”[13],這種內在能力的建立能幫助其改善自身的處境、提高其經濟水平和參與社會事務的程度等,進而提高整個社會的受教育程度和經濟發(fā)展水平。
圖書館作為一種正義的制度安排,必然同時體現自由和平等的要求,這從根本上決定了圖書館自身公益性和公共性等特點,決定了圖書館在自身發(fā)展過程中,必然要注重普遍主體對圖書館的普遍利用、關注特殊主體圖書館權益的實現等。圖書館形式平等是對用戶平等利用圖書館權利的確認,這種圖書館權利賦予了用戶利用圖書館的機會和自由,公共圖書館所倡導的“免費、公開、平等”的辦館原則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機會平等的要求,這種公開、免費利用圖書館的原則確立了用戶主體地位的平等性,打破了特權、特惠及其他一切不平等現象,體現了圖書館平等權的精髓,是現代圖書館發(fā)展的一個前提條件,也與現代民主政治社會建設的大環(huán)境息息相關,體現了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
同時,圖書館自身的正義性還體現在對弱勢群體圖書館權益實現的關注,弱勢群體如老弱病殘、貧困落后地區(qū)圖書館的建設發(fā)展狀況等,木桶理論點醒我們,圖書館的發(fā)展狀況、圖書館權利的實現狀況并不取決于強勢者、發(fā)達地區(qū)圖書館的利用狀況,而是取決于弱勢者、落后地區(qū)的圖書館利用情況,不提高弱勢群體、落后地區(qū)的圖書館利用程度,整個社會的圖書館發(fā)展和圖書館權益的實現都將受到影響,解決弱勢群體的圖書館利用問題就成為圖書館為實現自身價值和實現社會公正的最重要突破口。“差別對待”原則表面上看體現了一定的“不平等”,但這種“差別對待”是基于主體自身的客觀差異而展開,本質而言是為了彌補個體先天存在的差而異實現更大程度的平等,只要是基于合理的理由,這種“差別對待”就具有正義性。羅爾斯關于正義的兩個原則早為我們進行制度設計提供了啟示:社會制度的設計必須要有利于社會最不利者[15]。馬克思也指出,為了實行實質意義上的平等,權利在形式上就不應是平等的,而應是不平等的[16]。同理,圖書館作為一種制度正義,開放、免費、平等的服務理念已經邁出了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第一大步,而對弱勢群體個體人格的形成條件及其可行能力建設的關注和適度補償原則等,就成為圖書館對機會平等不足的重視和糾偏,適當平衡了機會平等下圖書館權利實現的不平等狀況,在保證形式平等的前提下,關注圖書館利用過程和結果的實質平等,將開放、免費和平等的理念與“合理差別”“差別補償”原則結合起來,構建起圖書館自身的制度正義性,從而為圖書館實現自身的存在價值提供了最好的注腳。
由上可知,圖書館實質平等的實現遠比形式平等復雜,實質平等并非要實現絕對平等,而是要通過構建社會成員可行能力的角度使處于不利狀態(tài)的人們得到改善[13],而實質平等這種理想的達成,必須要以正視社會主體間的差異為前提,而這種基于差異的現實努力又容易引發(fā)爭議,合理的依據成為差別對待的正義依據。
人類的發(fā)展離不開人的意識能力的張揚和提升,個體參與社會競爭最終依靠的是自身的意識能力,固然人們在自然稟賦如種族、性別、膚色等方面有差異,但這些因素并不能構成社會競爭的決定性因素,意識能力才構成了自由競爭的成敗關鍵,而個體意識成果的形成更需要通過后天的教育、學習等手段不斷對人類文化資源進行認識、判斷、選擇和系統(tǒng)閱讀,并通過實踐來形成競爭優(yōu)勢[17],意識能力的大小決定著個體其他能力的大小及相關權利的實現程度。圖書館公開、免費的獲取原則為個體形成意識能力提供了同等的平臺和環(huán)境,在這一同等起點下,不同用戶會有不同的收獲,這除了取決于個人先前的智識積累和后天努力之外,還與圖書館自身的努力有關。
圖書館實質平等原則需要將用戶群體分為一般群體和特殊群體,其中特殊群體多是弱勢群體,面對平等利用圖書館資源的起點,弱勢群體因自身的種種缺陷而導致極少利用或根本無法利用到圖書館資源,長期下來這種低利用率甚至零利用率就會作為一種新的前提條件使得弱勢群體處于更劣勢的位置,更不利于其參與社會活動,這種情況下圖書館的“免費開放”等理念也形同虛設。如何促進弱勢群體個體能力的形成就成為具有制度正義性的圖書館需要認真面對的問題。實際上,聯(lián)系上文內容,不難發(fā)現圖書館為實質平等所做的努力:弱勢群體利用圖書館的條件和環(huán)境的建設及根據弱勢群體的情況進行圖書館資源的再分配,都是圖書館為促進弱勢群體自身意識能力的構建所做的努力,皆旨在通過圖書館資源的主動輸送及教育資源的二次分配等努力為弱勢群體構建起形成個體能力所必須的信息環(huán)境,為其圖書館權利及其他權利的實現構筑起能力培養(yǎng)的環(huán)境及可能,幫助其建立起有效的意識能力和競爭能力,從而推動其在社會自由競爭中的利益實現,縮小與強勢群體的利益差距,從根本上推動社會平等與正義的實現,可以說,社會平等最終要在能力平等的基礎上得以實現[17]。圖書館的這種“合理差別”正是遵循著這一邏輯路線而展開,具有不可或缺的社會意義。
從古代藏書樓到現代意義上公共圖書館的發(fā)展,圖書館基本上呈現出從封閉到開放、從“特權”到平等利用的形態(tài),開放、免費的公共圖書館服務原則確立了圖書館形式平等的態(tài)度,為所有社會主體利用圖書館資源提供了機會意義上的平等,這種形式平等是民主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公共圖書館精神的核心所在。然而,“對一切人不加區(qū)別的平等就等于不平等”[8],用戶自身因存在稟賦、體力、智力甚至地理環(huán)境便利與否等方面的差別,造成其在同等機會下利用圖書館資源的不平等,并因此帶來更大的不平等的社會現實。基于個人自然條件客觀存在的情況,如何努力消除人為原因造成的不平等,并以此推動個人自身條件和能力的改善就成為圖書館實質平等的重要內容,而“差別對待”作為實現圖書館實質平等的第一步,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根據合理依據差別對待圖書館用戶,區(qū)分出弱勢群體,對其條件、能力等進行大致分類,為有針對性地開展服務打下基礎。這種基于“合理差別”的實質平等是對圖書館形式平等的重要補充,它不能代替圖書館形式平等,但卻是平衡圖書館形式平等的重要因素,從過程和結果平等的角度補足形式平等的不足。因此實質平等的實現就成為圖書館需要進一步努力的地方,也是實現圖書館平等權甚至是體現社會公正的難點所在。
相對于整個社會權利體系而言,圖書館平等權只是其中的一個小分支,但卻在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圖書館平等權的實現,其復雜程度并不亞于政治平等權及經濟平等權,某種程度上講,甚至圖書館平等權的實現能從一定角度推進其他權利的實現,這主要得益于圖書館在構筑用戶個人能力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而圖書館服務要做到真正覆蓋到所有用戶群體,則需要作出一定的積極努力,尤其需要發(fā)揮國家機器在實現教育資源再分配及對弱勢群體的差別補償中的積極作用,而這一要求對于個體平等權的實現是理所當然的,這與平等權的人權屬性有著緊密關聯(lián),圖書館權利作為受教育權的一種,是文化權利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文化權利作為第二代人權的重要內容,具有積極權利的屬性[18],這就要求國家在圖書館平等權的實現過程中積極作為,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圖書館平等提供財政、教育設施等方面的支持,保障弱勢群體尤其是貧困落后地區(qū)的圖書館建設和發(fā)展,真正發(fā)揮圖書館在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中的資源優(yōu)勢和制度優(yōu)勢。
(來稿時間:2017年5月)
1.趙奇釗.論圖書館平等原則與區(qū)分服務[J].圖書館,2004(3):38-41,94.
2.張小峰.論圖書館平等服務的實現[J].圖書館,2010(2):24-26.
3.劉秋讓,燕輝.論閱讀社會構建中的圖書館價值定位[J].圖書與情報,2010(10):37-40.
4.趙曉強.百年回首話滄桑——透視中國公共圖書館對免費平等服務原則的歷史認識與實踐[J].圖書館建設,2006(2):1-4.
5.韓大元,林來梵,鄭賢君.憲法學專題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296, 302.
6.門中敬.平等權原則與寬容[J].現代法學,2011(5):21-31.
7.倪愫襄.論自由與平等的和諧[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1):124-127.
8.韓鋼.平等權的存在形態(tài)及其內涵[J].齊魯學刊,2010(2):84-90.
9.姚大志.平等: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J].文史哲,2006(4):135-138.
10.邢益精.論合理的差別待遇[J].政治與法律,2005(4):21-29.
11.孫力.平等追求中的效率、自由和差序結構[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1(1):45-50.
12.吳庚.憲法的解釋與適用[M].臺北:三民書局,2004:182.
13.徐顯明.人權法原理[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206, 218.
14.UNESCO.Public Library Manifesto[EB/OL].[2012-01-12].http://www. unesco.org/webworld/libraries/manifestos/li-braman.html.
15.姚大志.差別原則與民主的平等[J].社會科學輯刊,2010(4):4-9.
16.周全華.馬克思價值體系中的最大平等與終極自由[J].學術研究,2006(12):13-18.
17.余金成.生命自由、個人平等和社會民主原則論析[J].探索,2011(6):157-164.
18.常安,燕輝.論作為積極權利的圖書館權利[J].圖書情報知識,2012(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