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務部星期二宣布針對從中國進口的鋁箔進行的“雙反”調查得出了肯定的正式結論,認定中國出口商以低于公平價格48.64%以上的價格向美國出口鋁箔。美國商務部還斷定,中國政府對這類產品的補貼在17.14%到80.97%之間。
根據美國貿易救濟程序,要最終對中國鋁箔產品征收“雙反”關稅,還需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作出同樣的裁決。該委員會將于今年4月12日前后作出終裁。
據美方估計,美國2016年從中國進口的鋁箔共價值3.89億美元。
眾所周知,鋁箔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都很低,美國制鋁業已經基本退出該生產領域。給鋁箔生產提供17.14%到80.97%的補貼,中國政府瘋了嗎?把老百姓貢獻的稅收用來支持對美國出口的低價格,中國的輿論會同意嗎?
由于美國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對中國產品發起“雙反”調查時,就會使用“替代國”做法,拿第三方產品的價格對比中國輸美產品的售價,所以得出如此荒唐的結論。這是個老問題,歐美國家每次啟動對中國產品的“雙反”調查,大多是這樣的套路。
此案涉及的3.89億美元商品總價不算高,與中美幾千億美元的貿易額比起來算得上“九牛一毛”。美方從此案中也罰不出多少錢來,發不了財。但事情發生在特朗普政府信誓旦旦要拿中國對美貿易開刀的背景下,它被很多人看成華盛頓向北京施壓而吹響的又一號角。
此外美商務部公布該“調查”結論時,正值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率代表團開始訪問美國。對美方選擇的這個時機,也出現各種分析。
我們認為,美方選擇這個時間公布“調查”結論是不是在使什么特別的心眼,不值得中方傷腦筋琢磨。但是中方對美方的做法作出反應卻是必須的,要讓美方為它不公平對待中國出口商而付出相應的代價或麻煩。
中國應該什么時間、以什么方式作出反應呢?我們建議中方根據以下原則做決定,一是不刻意渲染我們的“不容侵犯”,也就是不把反應展示為與美方“對著干”;二是平靜、有原則地拿出實招,讓美方很明確,它從中方搶來的好處又被中方從別的地方拿走了。
中美貿易摩擦將是長期的,中美兩國的體制有巨大差異,中國政府對經濟建設的參與程度比美國政府高得多,兩國貿易的摩擦點很多時候不是政策差異,而是體制差異。中國國企承擔了大量社會責任,有時甚至在地方治理中扮演了角色,這種情況在美國是沒有的,跟美國人一時半會兒也講不通。
中國不能在對美貿易摩擦中吃虧,同時我們要引導雙方社會對兩國貿易摩擦的適應性,就事論事,不搞上綱上線。“貿易戰”這個說法本身就是一種誤導,中方應反對美國把貿易摩擦政治化,同時我們自己也要避免掉入那樣的思維。▲
環球時報2018-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