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朝暉
日前,我國浙江、黑龍江兩地相繼出臺了小學和中小學推遲時間到校上課的新政,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筆者以為,從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減輕學業負擔、提高教育質量等角度來看,這項舉措值得肯定和鼓勵。
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學生學業負擔居高不下,其中學習時間無疑是衡量課業負擔的關鍵指標之一。雖然我國在2009年和2012年參與經合組織的兩次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中,上海學生都獲得了世界第一,引起歐美國家的高度重視。但令人遺憾的是,上海還獲得另一個世界第一:課業負擔最重。上海學生每周作業時間平均為13.8小時,高于經合組織國家平均的7小時。學業時間長,到校上課早是重要的表征,這直接導致中小學生睡眠不足,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進而影響到教育教學質量。
應該說,中小學推遲到校上課時間,符合孩子們的年齡特征,也遵循了學生成長規律。幾年前,筆者曾就這一議題,和相關專家和政策制定者做過交流,他們大都認可這樣一種建議。但也有人認為,中小學推遲上課是一個系統工程。比如說,對城市的家長來說,推遲上學后,如果家長單位上班時間沒能作出調整,誰來早上送孩子呢?這是一個擺在面前的現實問題。在這項政策出臺后,筆者與浙江的教師做過一些初步調研,對于學生推遲上課的新政,有一些校長、教師坦承有新的困惑和顧慮。比如學校相關教學和管理制度需要重新安排,特殊群體家庭孩子的接送等問題可能一段時期還會非常突出。
針對一線教師和校長所擔心的問題,筆者對兩個省的政策文本進行了學習和研究??傮w看,這次浙江和黑龍江兩地的改革政策,從政策制定和出臺來說,應該說遵循了科學決策程序,前期兩地都做了深入調查分析,聽取了學校、家長、專家等不同層面的意見建議,并對學校內部的教學管理、課程管理、安全保障等方面都做了應有的制度安排。浙江在此次新政的實施過程中,還突出了因地制宜、差別實施的原則,特別是對少數群體家庭的孩子也有相應的安排。同時還將相應的權力下放到學校,要求進一步調查實際情況并制定落實方案,真正讓改革新政落地。
筆者以為,任何一項政策出臺,應該是要把握主要矛盾,破解急需解決的問題,但很難說有盡善盡美的制度安排,同時也不能奢求一項政策就解決教育改革中的所有問題。對于中小學推遲到校上課時間,筆者認為應該堅持試點先行,積極推進,并盡可能考慮少數群體的特殊情況,切不可“一刀切”。但與此同時,我們不能因為新政策可能存在的問題和爭議,而拒絕制度創新,停步不前。
對于中小學推遲到校上課時間的新政,在教育界積極改革的同時,筆者也希望獲得社會各界的認同和支持,共同營造良好的改革氛圍。在兩地試點取得成效的基礎上,也期待這項改革能夠逐步在全國推廣開,讓更多的中小學生能夠受益?!?/p>
(作者是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辦公室副主任)
環球時報2018-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