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劉曉云 吳冬梅 梁娜娜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21.43
摘要 目的:探討生物反饋盆底肌訓練治療壓力性尿失禁的效果。方法:收治壓力性尿失禁患者76例,分為甲組和乙組,分別給予肌電刺激和生物反饋盆底肌訓練治療,比較治療效果。結果:乙組總有效率和肌電活動均顯著優于甲組(P<0.05)。結論:生物反饋盆底肌訓練治療壓力性尿失禁的效果顯著。
關鍵詞 生物反饋;盆底肌訓練;壓力性尿失禁
資料與方法
2014年4月-2016年3月收治壓力性尿失禁患者76例,按照編號分為甲組和乙組,每組38例。甲組患者年齡27~45歲,平均(30.5±1.9)歲。乙組患者年齡26~44歲,平均(31.2±1.9)歲。根據上述數據可知,兩組患者的常規性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數據可以進行研究和分析。
方法:①在本次研究中甲組患者采用肌電刺激法進行治療。在患者陰道內放置消毒陰道電極,反饋測量患者盆底肌肉肌電,臨床醫生結合每個患者的實際情況設計專用治療程序。②乙組則應用生物反饋盆底肌訓練方式,結合治療儀顯示的結果進行肌肉訓練,每次治療時間為0.5 h左右??梢圆捎貌煌柧毞绞?,讓患者有意識地進行提肌訓練,增加自控能力。肛門和會陰收縮5~10 s后放松,間隔大約10 s后重復動作。每日做兩次訓練,2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結束后觀察效果。
臨床效果評價:①顯效:癥狀得到控制,不存在其他不良反應。②有效:經過治療后,相關炎癥消失,生活質量明顯提升。③無效:臨床治療效果無明顯變化,甚至存在病情惡化的現象??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當P<0.05說明比較結果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乙組治療有效34例,甲組治療有效25例,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65.8%和89.5%,乙組的治療效果更為明顯,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訓練前后的肌電活動情況對比:訓練前各項指標無明顯變化,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訓練后乙組的活動功能明顯高于甲組,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討論
壓力性尿失禁多是在產后出現的,對患者自身有嚴重的影響。育齡女性由于妊娠或者分娩等因素引起的溢尿情況被稱為尿失禁。根據流行病學可知,妊娠和分娩等直接對患者產生影響,如果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會增加盆底功能障礙,甚至產生消極影響。其發生和妊娠分娩導致的泌尿生殖系統損害有一定的聯系,此種類型的損害是一直存在的,直接影響盆底正常功能。
臨床實踐證明對患者采用生物反饋盆底肌訓練的優勢明顯,效果理想,可能和以下因素存在聯系:①產后壓力性尿失禁主要是由妊娠或者分娩階段肌肉功能受到影響引起的,病程比較短,初期癥狀比較輕,容易恢復。②分娩患者的年齡比較小,體質好,恢復比較快。③采用高精準度的儀器進行測量,能客觀地分析陰道實際情況,查看收縮力度、耐受力和反應速度等。此外該儀器采用的模擬的方式,能實現對患者疾病的有效檢測。模擬信號顯示的結果提示異常的盆底肌肉活動狀態,及時將其反饋給醫生和患者,有助于醫生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訓練計劃,強化盆底肌肉張力,進而更好地指導鍛煉。
生物反饋的盆底訓練能起到明顯的作用,但是治療時間比較長,在治療過程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會增加治療難度,持續治療無法實現。在治療階段需要提前對患者的病癥進行分析,提升患者接受治療的依從性,以盆底功能鍛煉作為基礎,需要患者每周都進行檢查,每周進行0.5 h的訓練。產后女性需要哺乳,很難堅持訓練,因此要對產婦進行適當的教育,使其了解治療的重要性,積極配合并接受檢查,提升臨床治療依從性。此外患者治療回家后,要適當進行訓練,醫護人員要告知患者日常訓練的重點,掌握盆底鍛煉的要點,癥狀消失后,也需要繼續進行鍛煉,如果停止鍛煉,會出現惡化的現象。因此必須每日都堅持接受鍛煉。為了對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分析,需要建立隨訪小組,對出院后的患者進行隨訪檢查,及時了解患者的治療情況,及時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給予患者更多的幫助,進而提升治療效果,提高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說明對壓力性尿失禁患者應用生物反饋盆底肌訓練進行治療,其優勢明顯。
綜上所述,生物反饋盆底肌訓練在治療壓力性尿失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能最大程度地緩解癥狀,值得推廣和應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