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顯鋒 楊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21.61
摘要 目的:對龍膽瀉肝湯在帶狀皰疹患者治療中的應用方法以及療效進行詳細探究。方法:收治帶狀皰疹患者60例,平分兩組。兩組均采用常規西醫療法,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龍膽瀉肝湯進行治療。在對兩組患者實施治療前后,采用酶聯免疫吸附(ELISA)法檢測血清P物質水平,對患者進行視覺模擬(VAS)評分和生存質量(QOL)評分,并比較。結果:在對患者實施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P物質水平以及VAS評分顯著降低,同時,QOL評分顯著升高,P<0.05;經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P物質水平以及VAS評分較低,QOL評分較高,P<0.05。結論:在對帶狀皰疹患者實施治療時,可以在常規治療措施的基礎上給予口服龍膽瀉肝湯療法,能夠有效提高生活質量,改善預后。
關鍵詞 帶狀皰疹;龍膽瀉肝湯;療效觀察
帶狀皰疹的主要臨床癥狀是皰疹及神經痛,年齡的增長帶動發生率的增高。在中醫上,濕熱或熱毒蘊積體內,祛邪不力,日久氣滯血瘀,或氣虛血虛,血瘀是帶狀皰疹的發病機制。因此治療原則以祛瘀解毒、行氣活血止痛為主。對此,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患者60例,對龍膽瀉肝湯在帶狀皰疹患者治療中的應用方法以及療效進行詳細探究。
資料和方法
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帶狀皰疹患者60例,所有的患者均要通過皮膚科檢查確診。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30例和觀察組30例。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其中頭面部7例,上肢與肩部5例,胸背部18例;患者年齡30~65歲。觀察組男15例,女15例;其中頭面部8例,上肢與肩部4例,胸背部18例;患者年齡35~66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方面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方法:60例患者均采用常規西醫療法實施治療:維生素B。片口服,1片/次,3次/d;甲鈷胺片口服,0.5 mg/次,3次/d;加巴噴丁膠囊口服,0.3g/次,3次/d。觀察組在常規西醫治療的基礎上,給予龍膽瀉肝湯進行治療,藥方:龍膽草10 g,梔子15 g,黃芩15 g,澤瀉10 g,車前子10 g,生地黃15 g,柴胡15 g,甘草10 g,木通10 g,當歸15 g。加減:疼痛明顯者加乳香10 g,郁金15 g,沒藥10 g,黨參15 g;乏力者加黃芪30 g,牡丹皮10 g;皮損至基底者加丹參15 g,魚腥草30 g,金銀花12 g;皰疹化膿者加大青葉15 g。1劑/次,3次/d,水煎服。
觀察指標:在對兩組患者實施治療前后,在患者晨起后,空腹采集肘靜脈血3 mL,經離心取上清液于EP管中。血清P物質水平檢查采用酶聯免疫吸附(ELISA)法,操作步驟嚴格在說明書指導下進行。視覺模擬(VAS)評分:若疼痛程度計0~10分,0分為無痛,10分為最劇烈、難以忍受的疼痛,患者根據自己疼痛的感受進行評分。生存質量(QOL)評分:記錄與疼痛相關的食欲、精神、睡眠、情緒、交際以及生活興趣等6方面,采用1~10分數字評分法,分值越低,代表生存質量越差。
統計學方法:對此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處理,本次研究所得計量資料采用(x±s)方式表示,并用t進行檢驗,對于本次研究所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并采用X2進行檢驗。根據統計學處理和分析,若P<0.05則說明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對兩組患者分別實施治療的前后,對血清P物質及VAS、QOL評分進行統計。結果發現,在對患者實施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P物質水平以及VAS評分顯著降低,同時,QOL評分顯著升高(P<0.05);另外,經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P物質水平以及VAS評分較低,QOL評分較高(P<0.05),見表1。
討論
帶狀皰疹會對患者神經造成損傷,導致患者神經痛。帶狀皰疹患者在發病初期,應到正規醫院接受治療。在對帶狀皰疹患者實施治療時,一般采用營養神經、止痛藥及免疫調節劑改善患者各類臨床癥狀。中醫認為,蛇串瘡、帶狀皰疹屬于“腰纏火丹”“蜘蛛瘡”等范疇,以簇集狀丘皰疹、局部刺痛為特征,多由肝經郁熱或感受火熱毒邪所致,在對帶狀皰疹患者進行中醫治療時,一般采用龍膽瀉肝湯加味口服治療法。
龍膽瀉肝湯中,龍膽草瀉肝膽之火,可祛濕熱之毒;黃芩、梔子可清熱燥濕;車前子導濕下行,滲利而不傷陰;生地黃滋陰養血清熱;當歸補血活血止痛;生甘草可清熱解毒。在對患者實施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P物質水平以及VAS評分顯著降低,同時,QOL評分顯著升高(P<0.05);另外,經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P物質水平以及VAS評分較低,QOL評分較高(P<0.05)。
綜上所述,在對帶狀皰疹患者實施治療時,可以在常規治療措施的基礎上口服龍膽瀉肝湯,能夠有效提高生活質量,改善預后,值得臨床借鑒和推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