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霞
初夏五月,陽光恣肆,在濃稠的綠意里穿行,我們心之所往的,是河北省正定縣城正北約30里處的西慈亭。
“文字常常比寫作者這個人,走得更遠,活得更長久。”正定縣西慈亭村,這個幻化為“夢莊”,多次出現在文學作品中的名字,正是河北省著名作家賈大山當年作為知青下鄉插隊的地方。今天,他的名字,依然被千百萬的讀者呼喚著。
“賈大山那憂國憂民的情愫,清正廉潔、勤政敬業的作風,襟懷坦蕩、真摯善良的品格,剛正不阿、疾惡如仇的精神,都將與他不朽的作品一樣,長留人間。”習近平在《憶大山》中這樣寫道。
這就是賈大山的精神。所以“學大山、寫人民、出精品”網絡青年作家采風活動在初夏五月,相約“夢莊”。
美好的風景需要細細品味,需要用感官和身心共同去體會。領略西慈亭,感受賈大山精神,需要細心地觀察,多角度地欣賞,在“夢莊”的多重魅力中赴一場心靈際會。
歷史賦予西慈亭滄桑巨變,古老歲月的光影在風中躍動。西慈亭,位于正定縣城北部,東邊是東慈亭村。相傳,唐初,人們曾在磁河一帶進行屯田,建有瞭望亭一座,故名磁亭,后人們感覺“磁”字比較生硬,所以改為了“慈”字,本村屆西,故名西慈亭。初夏的西慈亭,千野明媚,百里濃綠。孕育著美好希望的五月陽光,帶著催生萬物的熱度傾瀉大地。村口,一位任姓大姐,曾在小學三四年級時受到賈大山先生的教誨,如今她專心致志地侍弄著她的花生地,極像一位母親照顧她的孩兒,很細心、很熱愛、很樸素、很執著,仿佛生怕哪一個細節太過生硬便會碰痛花生一樣。她認真地撥弄著日子的串珠,踏實而又滿懷希望地等待收獲的來臨。
“地不能閑著不是?在樹下種點花生,貼補點家用。”
“還種別的嗎?”
“不讓種高莊稼,怕影響樹生長。我們也想樹長高點兒,綠化環境,空氣好啊!”
老磁河河灘,是賈大山小說《取經》《沙地》的創作取材地。曾經,河灘上的沙荒地不但沒有經濟產出,逢大風季節還會揚起沙塵暴,沿河村莊的人民苦不堪言。如今河灘已改造成農田,靜默、平滑、碧綠的麥浪,風正打著擺兒,麥子正汩汩地淌流著灌漿時的滋潤。
“賈大山先生當年就提出了治理沙荒地的想法,后來,我們就是按照他的想法去做的。”西慈亭村黨支部書記任文來告訴大家,經過長達十幾年的不懈努力,現在村里的河灘地已經全部變為良田,花生、土豆、紅薯和麻山藥在這里長勢良好,年年為村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
“大山先生的夢想實現了。從去年開始我們還進行了美麗鄉村建設,村容村貌大變樣……他若地下有知,一定會露出欣慰的笑容。”任書記說著望向遠方。此時,雀兒恰好飛身掠過,麥浪被它飛翔的痕跡從中切了開來,轉瞬又合攏成一片綠。
如果說,賈大山提出治理沙荒地的想法,是為了改變生存環境,為了祈求滿目養眼的綠,那么,他的教書育人、他的文學作品,則是另一份養心養神的綠——在老百姓的心里,播下一顆種子,營造一片有希望、有夢想、有追求的生機勃勃的綠。
鐵凝曾回憶說,1964年賈大山響應號召作為知青去農村。也許他是打算終生做一名地道的農民的,但農民卻很快發現了他有配合各種運動的“歪才”,于是賈大山在頂著太陽下地的業余時間里演起了“樂觀的悲劇”。在大隊俱樂部里他的快板能出口成章:“南風吹,麥子黃,貧下中農收割忙……”
老百姓回憶道,“過年得給老百姓來個樂頭兒”,這成了大山的責任。寒夜沉沉,大山在專心地寫劇本、編小戲,困得打盹兒,發現被子滾到煤火上燒著了……急忙救火,之后,依然“風雷疾,路茫茫,心潮激蕩”,在屋里一遍遍走著臺步,把步子、唱腔精確到不能再精確……
雖然已經過去了幾十年,陸秀霞大姐依然清晰地記著當年的鄰居賈大山,記著他聲情并茂地給村里的孩子們講《西游記》……
賈大山用他的才華編寫著那個時代。《夢莊記事》里:村里公眾對俊姑娘玲玲的先貶責后褒揚,透出來人們對美的愛恨交加、妒忌與羨慕;夢想演“鐵梅”的梁小青,最后融入了夢莊的本土文化“跳大神”;左眼有個“蘿卜花”的丑大嫂,在樸素的表象下有著一顆追求美的心……這是賈大山用小說造就的世界。隨便翻一頁,你的頭腦就不會在空中飄浮,因為這部作品最泥土、最樸素、最結實,也最讓人長見識,猶如一股股清澈的溪流,營造出一片綠意盎然的文學園地。
“用明凈的心,寫好的東西。”這是賈大山一生的渴望。甚至于在他生病期間,幾個陌生的中學生在病房門口探望他。他無比欣慰并在意地說:“幾個陌生的中學生能想到來看看我,這說明我的作品對人們還是有意義的。”
是的,他的為人做事、創作態度和精神品質深深地感染著我們。
“學大山、寫人民、出精品”。我在認真地思考,于我,作為文藝期刊的一名編輯,我的初心是什么?在挖掘、整理、傳播燕趙文化,講述河北故事、傳遞河北聲音這條路上,我們應該做些什么?無數次采訪,我發現,其實在河北,像趙縣北正村,76歲的趙二英自費創辦了全縣首家“草根圖書館”;耿村,能講二百六十多個故事的孫勝臺婆婆吸引了美國朋友組團前來;邱縣,成立了全國首家農民青蛙漫畫博物館;蔚縣,剪紙藝術大師周淑英悉心教殘障兒童學習剪紙;邢臺南和縣郝橋鄉,農婦白茹云詩情才意地寫下《一封寫給女兒未來拆啟的信》;保定,王星焱發起了兒童公益活動……我們每用感官和心靈觸摸一次,就會被感染一次、震撼一次,油然而生一種敬意。這些故事,或許永遠不能用幾段文字來描繪我的感動。但是我想,我們要做的就是關注、記錄、頌揚、傳承,把當代人最真實的狀態、最真切的需要傳播出去,把河北的文化品格和人文精神傳承下去,為后人對既往家園的精神尋根保存一塊歸棲之地。
初夏的五月,在西慈亭傾聽時光走過的聲音,綠意正濃,身心盡染。
編輯.安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