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成

劉麗秀外慧中,對專業追求孜孜不倦。她大學畢業工作幾年后考取了河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國畫系的研究生,師從我國著名的工筆人物畫家朱興華教授。朱興華先生學養深厚,為人為藝都善用其心。劉麗跟隨先生學習受益頗多。
劉麗的作品大都是宏幅巨制,畫幅大,所畫人物眾多,都是極耗精力的,但是她卻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本真。在繪畫藝術道路上樂此不疲。這些年劉麗的繪畫基本上是以整體比較強的形式感奪人心目。她所畫的人物形象和生活情境多是我們這代人少年時的回憶與鉤沉,有著質樸的童真和平靜的內心及篤定的生活狀態。她運用靜謐、純凈、明亮的畫面關系去營造一個又一個理想主義的唯美世界,這是她的審美取向,深入骨髓,始終如一。也恰恰是這樣的個性和這樣的執著堅持,才塑造了她堅韌不拔的藝術氣質,成為她恒久堅持為藝的動力源泉。
劉麗的許多作品以眾多的人物組成,這種“群像式”的構圖方式依賴的就是像排兵布陣一樣的氣勢,在挨挨擠擠當中散發的是一種曼妙的和諧,而這種和諧又因畫面人物形象各異而帶有精神上的豐富性,這種“團塊式”的人群總能給人一種既熙熙攘攘又其樂融融的整體和諧感。比如《帳篷小學的孩子們》《春天里的陽光》《田野小河邊》《棗兒熟了》等作品,都能體現她的這種審美取向。
劉麗有自己的思想,她用自己的作品,向我們講述著她的文化之根。她的各種經歷和體驗被快樂地從記憶里呼喚出來,一下子躍然紙上,構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
記得是在2006年6月初,劉麗即將研究生畢業之際,在河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的展廳舉辦了她的個人作品展,展出的作品包含寫生和創作約五十余幅,全面展示了她讀研期間辛勤勞作的成果。雖然這個展覽只有一周時間,但卻引起了比較大的社會反響。因為在讀研期間,劉麗的畫作就不斷入選中國美協等主辦的全國畫展。當時,她的工筆重彩作品多以兒童題材為主要表現內容,作品追求童趣、天真爛漫、自然而然等品質。劉麗畢業后被解放軍軍械工程學院基礎部人文教研室錄用,邊當大學老師邊搞創作,實現著她為藝術而戰的理想。
木心說:“不自由,就是不自然。不自然,就是不自由。”劉麗在創作中的狀態和訴求是自由的和自然的,她從不作刻意粉飾。這需要很大的勇氣和罕見的精神力量。創作就是她的精神返鄉,就是她帶領我們回到那個純真年代。當藝術家達到某種創作深度時,這種懷鄉的記憶就開始恢復,開始發揮作用。
藝術家是創造者,也是未見事物的發現者,他們無須用某個概念來捆綁自己的手腳。劉麗的藝術創作始終處于一種與創造性有關的實驗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她努力尋求最合適的、最獨特的自我形式。這種屬于劉麗自己的極具個性的形式,是對傳統的繪畫語言的一次顛覆和重建。她的藝術創作的實驗性孕育著創造性,而她的實驗性又體現在她作品的完成性中。這種創造,是劉麗于工作室一隅悄無聲息地完成的,實是凡心所向,素履可往。
偉大的作品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真誠,不真誠的東西能打動心靈么?劉麗的繪畫是動人的。
編輯:劉亞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