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常在,原名崔浩,1976年出生,邯鄲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河北文學院簽約作家,知名暢銷書作家。曾寫詩歌及美文,作品散見于國內各大報刊,為《讀者》雜志首批簽約作者。后改寫政商小說,在網絡文學領域大獲成功后出版系列實體書,其代表作《問鼎》單本銷量突破60萬本,系列銷量超過20077本,另有小說《運途》《掌控》《逆襲》《交手》《勝算》《高手對決》《武動蒼穹》等。以作品多產、暢銷而位列河北網絡作家第一名。2016年更以版稅收入1120萬元的實力躋身第十屆中國網絡作家富豪榜。
訪談時間:2016年12月1日
背景:2016年11月3日,河北省網絡作家協會在石家莊市成立,眾多網絡作家有了自己的“組織”。經歷十多年的發展,河北網絡文學在全國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涌現出一批實力作家,其中,何常在遙遙領先,可謂領頭雁。他成功的“秘笈”是什么?他如何看待網絡文學?在創作道路上他追求的終極目標是什么?帶著這些問題,本刊記者采訪了青年作家何常在。
作家的責任就是發現那些在平靜生活袁面之下的激流
安春華:來之前看了不少關于你的資料,其中多是關于你從事文學創作的經歷介紹,我很想知道你個人的職業經歷、生活經歷大概是怎樣的,這些經歷對于你的文學創作有什么影響?
何常在:我是理科生,大學學的是工業與民用建筑,當時也是遵從父母的意愿吧,畢業后在一家建筑公司做技術工作,后來辭職了。我一直喜歡文學,也想從事與文字有關的工作。曾在一份國家級報紙駐河北的記者站工作過,千了一年多,后來又陸續在幾家媒體千過,也曾進入政府機關做公務員,都時間不長。總共加起來這些經歷也就三年左右的時間。當時也是不斷在尋找自己的定位吧,最終,我成為了一名專職作家。
安春華:是不是你的小說中有一些素材來自于親身經歷?
何常在:是的。三年時間不長,但影響很大,正所謂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比如《問鼎》所講的故事,框架就取材于我在做報社駐站記者時的經歷。不同之處是,當時我的領導和同事們未能抓住機會,事后遺憾,而我小說中的主人公抓住了,實現了命運的逆轉。
安春華:人自身的經歷畢竟是有限的,后來你又寫了近二十本小說,這些源源不斷的素材和靈感來自于哪里?
何常在:我常與讀者互動交流,尤其是那些政商界的讀者為我提供了許多素材,另外我自己也一直在觀察這個社會。也許很多人覺得生活太平淡了,沒有什么驚心動魄的事情發生,其實不是。細心觀察的話,生活中許多悄然發生的微小變化,背后都蘊藏著不為人所知的較量。作家的責任,就是發現那些在平靜生活表面之下的激流,然后將這些故事寫出來。
安春華:你所創作的政商題材小說非常暢銷。以我粗淺的觀察,其中原因,一是這些小說故事情節跌宕起伏,非常“抓”人,很容易使讀者獲得閱讀快感,另外就是它們都講的是小人物走向成功的故事,對年輕人有一定的勵志啟迪作用。不知對不對?
何常在:基本上是這樣。讀者讀我的小說,會產生一種充分的“代入感”,在日復一日的尋常日子里,體會到另外一種全新的人生。當然,寫作技巧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我非常注意閱讀節奏的掌控、伏筆的設定、細節的處理。既然故事精彩、符合時代脈搏,又代表了人心所向,受到讀者歡迎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安春華:說到勵志與啟迪,不少讀者反映你寫的官場太理想化了,主人公的仕途經歷接近于科幻。你怎么看這種聲音?
何常在:我所寫的故事確實有一定的理想化成分,所寫的官員也都是骨子里有一種文人情懷。當然,小說里的官場不等于真實的官場,小說里的主人公也不等于真實的哪個人。我想,所有文學作品都是這樣吧——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果不在其中寄托一些理想,我寫這些作品的意義又何在呢?
一部只顧自我表達的作品,讀者不會多
安春華:翻看你的簡歷我發現,你在文學界的轉型跨度非常之大,最開始寫詩,作品曾發表在《星星詩刊》和《詩神》上,后來寫青春美文,《讀者》《青年文摘》《知音》《家庭》等知名雜志上都曾頻現你的名字。勢頭正如日中天,你卻轉向可以說是零門檻的網絡文學領域,以一名純粹新手的身份寫起了網絡小說。這種大跨度的轉型,是追隨愛好的結果,還是尋求成功的推動?
何常在:都有。我一直喜歡文學,但也曾出現過迷茫。你知道,純文學雜志在經過上世紀80年代的火爆之后,一路下滑,僅靠創作純文學作品很難養活自己。我至今記得我寫詩收到的最大一筆稿費是270元,是《星星詩刊》寄來的,這還是2000年之后的事情。而給通俗雜志寫文章,比如給《知音》寫一篇2000字的文章,就能收到2000元報酬,并且這類文章的轉載率很高,能二次三次收到稿費。
當然,養活自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一直渴望創作長篇小說。詩歌、散文、小說這三種體裁,我最喜歡的是小說。我認為,短小的文體很難展現一個人的成長和一個時代的波瀾壯闊,而長篇小說可以。考慮到寫小說直接出實體書成功率很低,我就選擇了幾乎零門檻的網絡文學,即使不成功也不會損失什么。
安春華:你的第一部網絡小說《人間仙路》,是一部仙俠小說,這是你喜歡的題材嗎?
何常在:是的。我從小愛看武俠小說,我喜歡仙俠小說那種超脫塵世的感覺。但是這部小說并不成功,叫好不叫座。因為網絡文學是快餐化的,講究的是故事情節的連貫、起伏以及由此造成的閱讀快感,文字的優美、景色的描寫以及人物心理活動的分析,在網絡文學中并無大用。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我轉向官場小說領域,寫出了第二部網絡小說《官神》。這是一部徹頭徹尾的現代都市小說,推出后大獲成功,點擊量累計超千萬。
安春華:從仙俠小說轉向官場小說,是不是有點兒向市場妥協的意味?
何常在:不完全是。作家必須在大眾可以接受的框架內表達,才能把自己的東西傳播出去,商業加藝術才會走向成功。我一直認為,文學創作不能是一場“自嗨”,如果只是自說自話,那還不如寫日記。雖然咱們不是專門為了討好讀者,但起碼得照顧讀者的需求。你可以想象,一個在生活中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他的朋友肯定很少。同樣道理,一部只顧自我表達的作品,讀者也不會多。
安春華:在官場小說領域獲得成功后,你又轉向商戰題材。我注意到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這些小說中都有國學的知識和理念的滲入。我們知道國學是一個很大的概念,里邊有很多流派,你更喜歡和推崇哪派——儒家?佛家?道家?
何常在:我對于儒、釋、道領域基本上都有所涉獵,目前比較喜歡南懷瑾的書。
安春華:很想知道你一直以來閱讀哪些書?什么書讓你感覺最為受益?
何常在:我的愛好很雜。上學時看武俠小說,金庸、古龍,也愛好天文地理,家里一套《十萬個為什么》都翻遍了,對高能物理、量子力學、外星人都有興趣。現在忙于寫作,看的書不像原來那么多了,目前正在創作《正道》系列小說,因為是講中醫故事的,所以看了《黃帝內經》等一些經典醫書。
目前還談不上哪本書受益最大。我認為書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用處不明顯但能提升人的整體素養的,一種是學了就直接能用的。不論哪種,都能使人受益。
不要戴有色眼鏡看網絡文學,會有好作品留下來
安春華:有人說,現在網絡文學已經進入泡沫化時代,你怎么看?對于那些還想進入網絡文學領域的后來者,你有什么話要說?
何常在:確實,從2014、2015年起,網絡文學進入到瓶頸期,但是我認為,這一輪大浪淘沙之后,網絡文學將迎來另一個高速發展期,屆時,文學新秀還是能夠大有作為。因為老一批網紅作家,很多人的創作高峰已經過去了,創新能力已經在下滑,網絡文學領域需要新生力量不斷加入進來。
安春華:在傳統文學界人士看來,網絡文學快餐化、套路化、缺營養,甚至“三俗”。有觀點認為:很多網絡作品甚至遠遠沒有達到文學的高度。你怎么看?
何常在:這個很正常。網絡文學零門檻、無審核,泥沙俱下是必然的。其實在實體書領域垃圾稿也不少,只不過幾經審核,它們被淘汰下來,沒有浮出水面的機會。
安春華:所以不要戴著歧視的有色眼鏡看網絡文學?
何常在:對。我相信在網絡文學領域,會有一些好的作品留下來,尤其是一些都市類小說,真實記錄時代人心的作品,能夠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安春華:網絡文學會不會成為中國當代文學的主流?
何常在:這個不好說。網絡文學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創新能力,以及是否適合時代發展。科技能改變很多事情,互聯網發展起來,網絡文學應運而生,手機微信出現以后,又產生了適合手機傳播的寫作范式。所以,將來流行什么,當下真的不好判斷。
安春華:前一陣子河北省網絡作家協會成立了,你被選為副主席。河北的網絡文學在全國來說成績如何?有什么特點?
何常在:說起來還真是不錯,河北的網絡文學成果在全國來說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就題材來說,網絡文學基本上分為三類:玄幻、歷史、都市。河北網絡文學的特點是以歷史類和都市類小說為主,玄幻小說不多。河北的網絡作家普遍性格穩重、扎實勤奮,寫東西不是純靠想象力,更多是靠對于歷史的深入研究和對于生活的深入觀察。比較“實”,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吧。
獲了大獎,并不證明作品是最好的
安春華:你認為河北的網絡作家,或者說全國的網絡作家,能否寫出一些像《哈利·波特》那樣暢銷全球的作品?
何常在:這個很有可能啊。事實上,我們寫手的想象力,不一定比《哈利-波特》的作者低,只是在營銷上可能不如人家。就我現在所知,有一個網站專門將中國的網絡小說譯成英文給外國人看,“圍觀”的老外也很多。這是一個互相發現的過程。
安春華:將來網絡文學領域會不會出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者?
何常在:有可能。但我不認為獲了某個大獎,就證明這部作品是最好的,如果獲了大獎,作品看的人卻很少,那又能說明什么呢?文學作品的價值在于最大限度地傳播與共享。最終,還是時間能夠檢驗一切。
安春華:在你的創作過程中,有沒有遇到過瓶頸,如何突破?
何常在:當然有了。比如寫到一半寫不下去了,行話叫“卡文”,文章卡住了。出現這種情況,沉淀一段時間還是能解決的。這是就一部作品而言。對于整個網絡文學來說,最難的問題是創新。比如愛情題材小說就很難出新了,各種橋段都出現過。最終來說,突破的辦法還是在于把故事講好、把人物塑造好。小說的題材、內容、背景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有能讓讀者記住的人物。這方面,國外的電影非常擅長,超人、蜘蛛俠,都是令人難忘的經典。
安春華:那么通過塑造精彩人物、講述精彩故事,你最終想傳達的是什么?
何常在:我想呢,文學不是宗教,不要賦予它太沉重的功能。很多深層次的問題有哲學和宗教來解決。文學能夠做到記錄與激勵,就足夠了。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做到這兩點。
安春華:目前來說你最滿意的是哪部作品?接下來有什么寫作計劃?
何常在:還沒有最滿意的作品,比較滿意的有三部:《問鼎》《交手》《勝算》。目前正在寫一個歷史小說系列,名為《正道》。
安春華:你平時是否非常忙碌?還有時間天天寫作嗎?
何常在:如果真的愛好,總會有時間的。現在寫作已經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不僅僅是因為有未完成的合同,必須寫完,更因為一天不寫我就感覺光陰虛度。事實上,每天寫五六千字是我的常態。寫小說,開頭最難,只要把人物設定好、把頭開好、把伏筆埋好,接下來的文字就會順理成章地涌出來。順手時,一天能寫一萬來字。
安春華:在文學創作上你想達到的終極目標是什么?
何常在:寫一部長篇小說,把我想表達的都融入其中,成為可以傳承的精品。
編輯:趙云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