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萌生 耿曼曼
摘 要:面對商業移動音頻平臺的崛起,文章通過政策、經濟、社會、技術的角度對移動音頻行業的深入分析,在此基礎上,高校圖書館應該打通并整合移動音頻產業鏈的上、中、下游,克服4種挑戰,將移動音頻資源建設納入到圖書館數據資源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其信息管理與保存、知識交流與傳播的使命。
關鍵詞:移動音頻;高校圖書館;商業
數據顯示,隨著用戶由傳統廣播向移動音頻遷移,后者已經逐漸成為車載環境的主流媒介[1]。截至2017年年底,中國在線音頻用戶規模已突破5億,移動音頻行業滲透率超過50%,各應用平臺移動音頻APP累計下載量破10億次,設備月活躍度平均值大于5 000萬臺,用戶規模和活躍度市場潛力巨大,移動音頻迅速流行。然而,高校圖書館音頻資源建設卻面臨著版權與授權挑戰[2],以及因物理載體和播放設備更新換代帶來的“格式與載體挑戰”,以及基于知識付費、MOOC、在線直播等新技術、新理念產生的大量的原創、開放互聯網音頻內容所帶來的“篩選和揭示挑戰”,和基于大數據技術、音頻相關技術帶來的“技術與發展挑戰”等。為解決上述難題,本文從政策、經濟、社會、技術維度就移動音頻行業進行了深入分析,并詳細描述了該行業面臨的四大挑戰,在此基礎上梳理出圖書館移動音頻資源建設工作的啟示與建議。
1 當前圖書館移動音頻資源開發利用的挑戰
1.1 版權與授權挑戰
國家版權局、文化部等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強圖書館著作權保護工作的通知》強調:“圖書館要依照著作權法律法規,按照‘先授權、后傳播的作品使用原則,建立完善合法使用作品的工作制度和有效機制,清除侵權盜版隱患,杜絕未經許可復制或通過信息網絡傳播他人作品的行為”[3]。
從政策維度分析,諸多發達國家的版權法專門設置了圖書館條款,而中國只有著作權法[4]第22條第(8)款和《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5]第7條有明確規定。除此之外,《著作權法》第5條、第21條、第38條、第41條,《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8條、第9條等,雖然并非圖書館專門條款,但也可為圖書館所用。整體看來,我國的音頻相關法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從技術維度分析,目前比較流行的是數字保護版權技術(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DRM)音頻資源版權保護技術[6],即禁止用戶對其隨意進行格式轉化、復制或者在多臺設備上播放同一音頻產品。作為目前市場較為通行的反盜版措施,DRM技術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盜版,有利于音頻市場的長久健康發展,但用戶只能獲得極有限的使用范圍,卻不能較為自由地管理與使用自己購買的虛擬商品,而打擊了部分用戶的使用積極性。因此,發展新的更合理的反盜版技術措施,改善目前音頻市場的付費環境,建立起一套合理的收益分配體制,成為該行業未來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1.2 格式與載體挑戰
自從互聯網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同生活相關的很多東西都被互聯網世界改變了,音頻介質的改變同樣也被互聯網所影響。發明MP3播放格式的德國研究機構“Fraunhofer集成電路研究所”,宣布將終止某些MP3相關專利的許可。這意味著占據音樂市場主流地位20多年的MP3格式正式退出歷史的舞臺。對于數字音樂以后的發展,取而代之的音頻格式是高級音頻編碼(Advanced Audio Coding,AAC)。AAC格式除了在音樂播放功能方面更強大,之所以能取代MP3格式,還因為它能提供更好的版權保護。這對高校圖書館而言,挑戰很嚴峻,數量龐大的磁制材料、珍貴的老唱片館藏在可能失去性能的同時,由于缺乏相應的識讀和轉換設備,將逐漸貶值,而且圖書館即使配有播放設備,也可能在設備老化的情況下缺乏可替換的維修備件。
1.3 篩選與揭示挑戰
全世界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音頻資源,各種移動音頻平臺層出不窮,如喜馬拉雅、蜻蜓FM、荔枝FM、懶人聽書、酷我聽書等,應用中都存在著有聲書、談話聊天、脫口秀、在線廣播等各種類型的音頻內容。對于以上這些網絡上可以被圖書館合法利用的開放音頻資源,圖書館有必要對其進行關注。因此,面對數量如此龐大的音頻資源,以什么標準對其進行篩選是圖書館的一項重要任務。哪些內容應該收藏,符合哪些條件就應該收藏,往往要從一開始就制定完善的館藏原則。比如美國的國家錄音保存法案,就規定了必須有10年以上歷史的音視頻資料才能入藏[7]。高校圖書館在揭示開放音頻資源時,可能面臨很大的困難,包括對資源的定義和識別,對聲音資源元數據的選擇和采納,對聲音資源的標引、鏈接、關聯和呈現以及相關服務的設計等[8]。在音頻的揭示與推送方面,音頻內容對于用戶來說,是一個高成本投入的行為,其不像文字內容可以進行快速瀏覽,如果將不相干的內容推送給用戶會造成用戶體驗的嚴重下降,但是反之則能夠極大程度地提高用戶滿意度,并拉升用戶使用時間。
1.4 技術與發展挑戰
所有傳播方式的變化都與技術有密切的聯系。音頻的發展借助技術本身的變化,技術本身為移動互聯環境和音頻帶來更大的可能。誰能走得更遠,關鍵因素已不再只是內容,而是能否跟上技術發展的腳步。用音頻去表現知識本身,能對傳統的存量內容有一個二次表達和呈現,而每個時代、每種媒體形式和技術的變化,都會給音頻帶來新的改變。大英圖書館是全國聲音存檔所在地,該館保存了從18世紀80年代至今超過650萬條的音頻收藏。該館還發起了“save our sounds”項目[9],專門來保護、拯救歷史音頻資源,和開發新技術收錄未來音頻資源。全球圖書館對音頻存檔的共識是:我們大約有15年的時間對其進行數字化保存,保證其可讀性和有效性。時間緊迫,圖書館面臨的挑戰除了確保現有音頻館藏能得以長久保存和使用,并且還要有足夠的技術和系統來應對未來的新型音頻。
2 啟示與建議
圖書館應該基于高校用戶的特點和需求,高度重視喜馬拉雅等新型商業移動平臺的資源,打造多維度音頻服務模式,打通并整合音頻產業鏈的上、中、下游(見圖1)。上游整合公有資源與自創資源,中游通過新技術、新算法,提升平臺撮合效率,下游圍繞手機、平板電腦、智能硬件建立內容分發體系。
2.1 上游:摸清家底,整合公有和自創音頻資源
首先,有效利用法定豁免,充分使用公有領域音頻資源。進入公有領域的作品,除署名權、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永久受法律保護外,其他權利均不受著作權法保護。圖書館可以在尊重權利人精神權利的前提下,對公有領域音視頻資源進行數字化并提供給用戶(包括互聯網用戶)使用。著作權法[4]第14條規定,“匯編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構成作品的數據庫或者其他材料,對其內容的選擇或者編排體現獨創性的作品,稱為匯編作品,其著作權由匯編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圖書館應該將可以合法使用的音頻資源匯編整理成音頻數據庫。此外,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5]第7條、第9條規定,圖書館可跟蹤音視頻存儲技術的最新進展,及時確認哪些資源的存儲格式“已過時”;調查本館館藏狀況,了解哪些資源“已經損毀或者瀕臨損毀、丟失或者失竊”,并據此開展數字化工作。
其次,鼓勵自創,充分利用學校師生開發自家特有資源。Libri Vox[10]是一個免費公共領域音頻圖書網站,其運作方式是志愿者把公共領域的圖書篇章朗讀錄音,然后再把這些音頻文件免費在互聯網上發布,任何人都可以以任何目的去使用這些音頻文件和音頻圖書。高校擁有大量的老師和學生資源,可以多吸引他們加入“自音頻”的行列,鼓勵他們自創音頻內容。此外,高校圖書館還應該挖掘校園里那些有潛力的“草根主播”,培育自創資源并明確圖書館擁有全部版權。比如,喜馬拉雅會為主播提供方便的工具,主播只需通過手機,就可直接錄制內容進行上傳。通過收聽完播率的數據分析,借助喜馬拉雅文化基金一億元“聲音工場”的獎勵投資微創業者,以把其培養成每個行業的“羅輯思維”。通過引進上述方式,圖書館可打造一條全方位完整鏈條的服務系統,以吸納、培育更多優秀師生“主播”,開發、研制更多優質內容。
2.2 中游:采用新技術,打造多功能音頻平臺,提高用戶體驗
底層技術方面,采用云平臺技術設計云服務架構、整合服務模塊化、解決負載均衡等問題。采用大數據算法技術及人工篩選等,發現并向用戶呈現優質作品。采用音頻版“谷歌”—語音搜索技術幫助用戶快速索引和瀏覽音頻和視頻文件。分析用戶畫像,根據用戶興趣、使用場景等精準推薦用戶所需內容,提升用戶體驗,增強用戶黏性。功能性方面,挖掘關注、好友、分享等社交功能。圖書館數字資源是由圖書館付費給服務商并免費提供給校園網內用戶使用的,因此,現有產品的設計和使用大多都沒有嵌入激勵機制。這對于平臺的良性發展、用戶持續關注和資源高效利用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2.3 下游:宣傳推廣,打通各個流量通道,建立內容分發體系
大數據表明,手機閱讀將是未來高校圖書館資源建設不容忽視的問題。圖書館要通過細分用戶群、各類用戶的閱讀需求和文獻類型,來平衡不同文獻類型和不同閱讀載體的資源比例,從而實現各類型用戶的資源滿意度和資源利用率共同提高的良性循環。高校圖書館應圍繞線上(手機、平板電腦、PC)、智能硬件(喜馬拉雅inside、隨車聽、聽書寶)等不同流量通道建立內容分發體系。同時,圖書館購買的豐富的音頻資源存放在不同的數據庫平臺中,不能一站式選擇,為讀者使用帶來麻煩。如包含音頻資源的主要有庫客藝術中心、ASP世界音樂在線、天方有聲圖書館、搜音客有聲圖書館、書香中國互聯網數字閱讀平臺等。在未來的數字資源建設中,圖書館要關注用戶的資源獲取行為和習慣,增強閱讀與新媒體的匹配度將成為圖書館資源建設的一個主方向。
3 結語
在移動化和碎片化消費漸成趨勢的當下,新出現的移動音頻資源為人們的教育、學習、求知、娛樂活動帶來巨大的價值,作為承擔著作為文獻中心、知識中心、文化中心和情報中心職責的高校圖書館,更需要重視移動音頻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在產業鏈上、中、下游中探索對移動音頻內容資源開發利用的應對之道。
[參考文獻]
[1]文瑞咨詢.2017年中國車載媒介場景白皮書[EB/OL].(2017-04-07)[2018-01-15].http://www.iresearch.com.cn/Detail/report?id=2969&isfree;=0.
[2]TSOU J.Sound recording collecting in crisis[EB/OL].(2015-08-24)[2018-01-15].http://guides.lib.washington.edu/imls2014.
[3]國家版權局,文化部,教育部.全國“掃黃打非”工作小組辦公室關于加強圖書館著作權保護工作的通知[EB/OL].(2009-10-29)[2018-01-18].http://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ontents/518/134257.html.
[4]中國人大網.著作權法[EB/OL].(2010-02-26)[2018-01-16].http://www.npc.gov.cn/npc/xinwen/lfgz/2010-02/26/content_1544852.htm.
[5]中國人大網.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2013年修訂)[EB/OL].(2015-09-14)[2018-01-16].http://www.sipo.gov.cn/zcfg/flfg/bq/xzfg/201509/t20150914_1175371.html.
[6]百度百科.DRM數字版權保護技術[EB/OL].(2017-12-26)[2018-01-16].http://baike.baidu.com/link?url=exrvsR-BBuKpedsnPwtQ_TWAggS_m15HRhYGFwSwaEIJNaPw5md6-q9tIhLq6DYaXs8GbxxM8QBEPhSTtzn-YyyM6kYIv7EoTH4Vl_GgPzygwjCgvryBaLedmPq2vPBU6zQLKLNTwAwl1lDp2STwrFD-LYF4qvdpE03778_xeRJXDA8-CyBSW_kMKiJN7zxU.
[7]宋波.對國家音頻資源庫建設的幾點思考[J].中國廣播,2016(6):37-39.
[8]王錚,劉紅煦.圖書館音頻資源建設的挑戰與應對策略—以歐洲Europeana Sounds和美國《國家錄音保存計劃》為例[J].情報資料工作,2017(1):75-81.
[9]PRENTICE W.British library: save oursounds[EB/OL].(2015-12-20)[2018-01-16].http://www.bl.uk/projects/save-our-sounds.
[10]libriVox.[EB/OL].(2017-12-14)[2018-01-16].https://librivox.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