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嘉 趙爽 王茜
摘 要:文章構建了新型城鎮化與信息化耦合協調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對河北省11個設區市的新型城鎮化與信息化耦合協調發展進行了實證研究,進而提出了提高河北省新型城鎮化與信息化耦合協調水平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城鎮化;信息化;耦合協調發展
國內學者關于城鎮化與信息化相關問題的研究更多是集中在國家層面討論城鎮化與信息化協調發展相關問題的研究。在已有研究中主要集中討論以下3個方面的問題:信息化助推城鎮化發展問題,如楚俊國[1]、鄭子龍[2]、劉國斌等[3]、于海波等[4]、侯凱譽[5];城鎮化與信息化的互動關系問題,如姜愛林[6]、劉密霞等[7]、劉躍等[8]、熊翔宇等[9];城鎮化與信息化協調發展措施問題,如姜愛林[10]、陳熙隆[11]、季紅穎等[12]、嚴昕等[13]。總之,國內學者在城鎮化與信息化協調發展問題方面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礎,但關于區域耦合協調度測度方面還需要開展進一步的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
1 新型城鎮化與信息化耦合協調指標體系構建及評價方法
1.1 耦合協調分析指標體系構建
遵循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科學性、系統性、完備性、可操作性原則以及結合河北省新型城鎮化、信息化發展的實際情況,本文主要從經濟發展、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人口、信息基礎設施、信息產業、信息人才等方面構建了合理反映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以及信息化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由2個子系統,7個一級指標層以及18個二級指標層組成,具體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1.2 耦合協調模型
1.2.1 原始數據標準化
為消除各類統計數據在量綱、量級上的差異,本文采用極差法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考慮到原始數據均為正向指標,選取標準化處理公式如下:
其中aij表示第i個對象、第j個指標的原始數據(i和j均為整數,滿足1≤i≤n,1≤j≤m);ajmax和ajmin分別為第j個指標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Xij為aij的標準化處理結果,其值越大則正向效應越明顯。
1.2.2 均方差權系數計算
以標準化后的數據Nij為隨機變量,在計算各個隨機變量均方差的基礎上進行歸一化處理,其結果即為各指標的權系數,計算步驟如下:
指標矢量方向的隨機變量均值
則Sj均方差
均方差權系數
1.2.3 子系統測度值計算
計算各個對象各級子系統的測度值,公式如下:
1.2.4 耦合度計算
本文采用容量耦合的方法計算子系統間的耦合度,公式如下:
其中Di和Dj分別是第i和第j個子系統的測度值,C耦是m個子系統之間的耦合度,取值范圍在0~1。
1.2.5 協調度計算
考慮到如果單一使用耦合度指標度量子系統間的耦合程度會出現當各子系統的測度值均處于低值狀態也會表現出比較高的耦合水平的問題,因此,本文在計算耦合度的基礎上還建立了協調度函數,公式如下:
其中C協為協調度,取值為0~1,T為m個子系統的綜合協調指數,計算方法為:
其中Di為m個子系統的測度值,Ui為待定系數,取值為
2 實證分析
本文調查了河北省各設區市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及信息化發展水平的變化。指標體系中的定量指標數據主要來源于2017年的《中國城市統計年鑒》《河北省經濟年鑒》《河北省各設區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公報》。
依據耦合協調模型,本文計算得出了河北省11個設區市的新型城鎮化子系統、信息化子系統的測度值以及耦合度和協調度,如表2所示。
根據系統演化理論,借鑒相關研究并結合我省實際,本文將耦合度和協調度分別分為4個區間,如表3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河北省大部分設區市(僅有石家莊、保定除外)的城鎮化測度值高于信息化測度值,表明河北省大部分地區的信息化水平還有待提升。在耦合度方面,除了石家莊、唐山、保定和邯鄲處于城鎮化和信息化的磨合型階段,其他設區市均處于二者的拮抗型階段,城鎮化和信息化如能同步提升,則可順利進入后期的磨合及高水平階段。在協調度方面,河北省衡水、承德、張家口、邢臺、秦皇島、廊坊等地區處于一般水平協調階段,表明城鎮化和信息化之間仍然存在非同步的問題,因此,平衡好二者的發展關系,是提高城鎮化與信息化協調度,進而增強二者發展后勁的關鍵。
3 建議與對策
(1)產業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石,城鎮化又是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隨著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信息產業在推動經濟發展、調整產業結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信息產業中的高新技術能夠提升產業競爭力,信息產業的發展又能夠促進城鎮產業結構的優化,從而提高城鎮勞動生產率、帶動城市經濟增長,所以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要注重加強信息產業的發展,充分利用信息產業帶動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有力條件,加快城鎮化建設的進程。
(2)在農村向城鎮轉型的過程中,雖然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等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一定的普及,但是發展相對并不完善。在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首先要加快基礎信息設施的建設,縮小農村和城市之間的網絡基礎設施差距,均勻地分配網絡基礎設施。此外,積極地引進人才,吸引更多的精通信息技術的高校畢業生參加到新型城鎮化和信息化建設的行列中來,制定各種激勵政策,鼓勵他們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新型信息技術。同時,對農民進行網絡知識培訓,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并融入“互聯網+”的新型發展模式中來。
(3)在城鎮化、信息化的協調發展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智慧城市”建設。城鎮化發展不僅要快,更要好,要智慧,“智慧城市”已經成為新型城鎮化和信息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新型城鎮化不僅經濟要智慧,建筑、移動、能源、規劃、治理都要智慧。“智慧城市”有助于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有利于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綜合協調政、產、學等各方資源服務于“智慧城市”建設,促進農業現代化、城鎮化、信息化同步發展,最終實現“智慧城市”服務于民生。
[參考文獻]
[1]楚俊國.以信息化促進城鎮化[J].中國農村經濟,2003(9):50-53.
[2]鄭子龍.我國信息化對城鎮化非線性動態影響機制研究[J].財政研究,2013(8):48-51.
[3]劉國斌,楊富田.信息化帶動新型城鎮化發展問題研究[J].情報科學,2015(33):49-53.
[4]于海波,邱瑋.信息化對新型城鎮化的影響分析[J].科學社會主義,2014(4):138-141.
[5]侯凱譽.信息化對城鎮化的影響效應分析[J].經管研究,2016(12):144-147.
[6]姜愛林.中國城鎮化問題探析[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5(5):73-77.
[7]劉密霞,丁藝.可持續城鎮化與信息化協調發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188-192.
[8]劉躍,袁雪嬌,葉宇梅.信息化與新型城鎮化的互動效應與路徑[J].城市問題,2016(6):24-32.
[9]熊翔宇,鄭建明.國外城鎮化與信息化融合研究述評[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8(1):146-153.
[10]姜愛林.實現城鎮化與工業化的協調發展[J].科技與經濟,2003(4):52-55.
[11]陳熙隆.信息化助推經濟區域城鎮化協調發展的路徑探析[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6(26):51-55.
[12]季紅穎,侯明.新型城鎮化與信息化協調發展機理與實現路徑研究[J].情報科學,2016(34):114-121.
[13]嚴昕,孫紅蕾,鄭建明.城鎮信息化中的數據治理問題研究[J].情報科學,2017(35):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