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霞
[摘要] 目的 探究對支氣管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分別實施化療、放化療同步治療的效果,為臨床提供指導。方法 隨機將2012年1月—2015年4月該院88例支氣管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分為觀察組(44例,應用放化療同步治療)、對照組(44例,應用化療干預)。隨訪3年,對比兩組患者的近期療效、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期、生存質量評分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 觀察組患者客觀緩解率(77.27%)高于對照組(50.00%)(P<0.05);觀察組患者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生存質量評分[(70.22±2.61)分]高于對照組[(65.23±2.58)分],且中位生存期[(19.22±1.25)個月]長于對照組[(12.32±1.30)個月](P<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支氣管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實施放化療同步治療的效果較化療更優,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長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率,且不會顯著增加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機率。
[關鍵詞] 支氣管肺癌;糖尿??;化療;放化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 R73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12(a)-0014-02
支氣管肺癌主要是指起源于支氣管黏膜或腺體的肺癌,由于該癌癥早期癥狀不顯著,患者確診時常處于中晚期,已經不適宜手術治療?;?、放療屬于治療中晚期支氣管肺癌的常用手段。對縮小腫瘤病灶體積及控制病情進展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1-2]。該院選取2012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5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支氣管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分別應用單純化療、放化療同步治療,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將該院88例支氣管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分為觀察組(44例)、對照組(44例)。觀察組44例患者年齡為42~78(58.75±2.59)歲,男女分別為34例(77.27%)、10例(22.73%);糖尿病病程為2~9年,平均為(6.46±0.25)年;病理類型:鱗癌25例,腺癌14例,其他5例;臨床部位分型:中心型30例,外周型14型;TNM分期:Ⅱ期5例,Ⅲ期35例,Ⅳ期4例。對照組44例患者年齡為41~79(58.69±2.62)歲,男女分別為35例(79.55%)、9例(20.45%);糖尿病病程為2~8年,平均為(6.50±0.30)年;病理類型:鱗癌26例,腺癌14例,其他4例;臨床部位分型:中心型31例,外周型13型;TNM分期:Ⅱ期5例,Ⅲ期35例,Ⅳ期4例。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資料經對比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44例患者應用化療干預,即給予患者靜脈滴注135mg/m2培美曲塞+25 mg/m2順鉑。
觀察組44例患者應用放化療同步治療,給予患者靜脈滴注135 mg/m2培美曲塞+25 mg/m2順鉑,同時,對患者實施放療,指導患者采取仰臥位,并對其體位實施固定處理(使用負壓袋),標出患者體表、負壓袋體模及治療床的相對位置圖標(使用移動激光燈),經患者外周靜脈注入造影劑(使用高壓注射器),然后對患者實施CT定位掃描,對舌骨以下、肝臟下緣水平以上實施掃描,層厚為3 mm,靶區范圍為肺原發灶及局部淋巴結轉移灶,結合患者CT定位圖像制定放療計劃, 使用美國進口的6MV-X直線加速器對患者實施放射治療,靶區范圍為肺原發灶及縱隔淋巴結引流區,2.0 Gy/次,1次/d,周一至周五進行放療,總照射劑量為50~60 Gy。
1.3 評估指標及評估標準
1.3.1 評估指標 隨訪3年,對比兩組患者的近期療效、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腫瘤進展時間、中位生存期、生存質量評分及不良反應發生率。
1.3.2 評估標準 近期療效評價標準:分為病變進展(病灶體積較治療前增大超過1/4)、病變穩定(病灶體積較治療前減小低于1/2,病變增大不超過1/4,持續長達1個月)、部分緩解(病灶體積較治療前減小1/2,其他病變未出現明顯增大,持續長達1個月)、完全緩解(腫瘤病灶全部消失長達1個月),客觀緩解率為完全緩解與部分緩解占比之和。
生存質量評分:選擇卡氏量表(KPS量表,總分100分)進行評分,評分越低,提示患者生存質量越低,越不利于患者接受后續治療。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計數資料以(%)表示,分別選擇t檢驗或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的近期療效
觀察組患者客觀緩解率(77.27%)高于對照組(5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對比兩組患者的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
隨訪發現,觀察組44例患者中,1年生存率為72.73%(32/44),2年生存率為47.73%(21/44),3年生存率為31.82%(14/44);對照組44例患者中,1年生存率為50.00%(22/44),2年生存率為31.82%(14/44),3年生存率為9.09%(4/44)。統計發現,觀察組患者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高于對照組(P<0.05)。
2.3 對比兩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生存質量評分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生存質量評分[(70.22±2.61)分]高于對照組[(65.23±2.58)分],且中位生存期[(19.22±1.25)個月]長于對照組[(12.32±1.30)個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對比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
觀察組44例患者中,5例放射性肺炎,發生率為11.36%;12例胃腸道反應,發生率為27.27%;10例骨髓抑制,發生率為22.73%。對照組44例患者中,10例胃腸道反應,發生率為22.73%;12例骨髓抑制,發生率為27.27%。統計發現,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支氣管肺癌合并糖尿病常見于中老年群體,由于老年患者對手術常存在恐懼心理,加上部分患者確診時病情常處于中晚期,已經失去了手術切除的最佳時機,所以,放化療常成為治療支氣管肺癌合并糖尿病的常用手段[3-5]。該研究對支氣管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分別應用單純化療、放化療同步治療,研究發現,放化療同步治療的效果明顯優于單純化療,出現該現象主要是由于化療可有效維持足夠的藥物濃度,可有效殺滅患者身體其他部位潛在的轉移灶,并可在一定程度上縮小腫瘤病灶體積,但較多研究顯示,單純對患者實施化療的效果欠佳,而局部放射治療可較好控制原發灶,所以,對患者實施放療聯合化療不僅有助于縮小病灶體積,還可在一定程度上預防腫瘤復發和轉移,且小劑量化療干預還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放療敏感性,更有助于增強放療效果。
此次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患者客觀緩解率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高于對照組,這提示相比于單純化療,對患者實施放化療同步治療的效果更佳,更有助于控制病情進展,縮小病灶體積,對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同時,數據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生存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且中位生存期長于對照組,這亦說明對支氣管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實施放化療同步治療更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評分,對患者接受后續治療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長患者生存期限。此外,研究數據顯示,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無顯著差異,這提示對患者實施放化療同步治療不會顯著增加患者發生毒副反應的機率,患者可耐受。
綜上所述,對支氣管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實施放化療同步治療的效果較化療更優,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長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率,且不會顯著增加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機率,值得各醫療機構實踐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繼泉,崔李平.Ⅲ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肺癌根治術后同步放化療效果觀察[J].山東醫藥,2015(42):56-58.
[2] 袁章安,羅麗華,熊忠林,等.吉非替尼聯合放化療與單純放化療治療肺癌腦轉移的療效比較[J].醫學臨床研究,2017,34(8):1653-1655.
[3] 鄧立勇.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鉑類化療同步放療或序貫放化療的療效分析[J].實用癌癥雜志,2016,31(12):2000-2003.
[4] 臧婉娜,蘇景偉,祝淑釵,等.局限期小細胞肺癌不同局部治療方式的比較研究[J].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志,2017,37(1):40-44.
[5] 陳亞平,姜曉曉,馮守信,等.老年非小細胞肺癌立體定向體部放療聯合化療的臨床觀察[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5,22(22):1779-1782.
(收稿日期:2018-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