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
[摘要]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進展性疾病,是現階段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危害甚大,故此,應加強對于糖尿病的預防控制,并提升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識,延緩糖尿病病程進展,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在糖尿病預防控制中,可通過健康宣教、社區篩查這兩種手段,而在患者的管理中,可通過心理干預改善患者心理狀態,督促其加強自我管理,遵醫囑用藥,合理飲食,適量適度運動。
[關鍵詞] 糖尿病;預防控制;患者管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12(a)-0197-02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Patient Management Research
LIU Ying
Feixian Tuberculosis Control Institute, Linyi, Shandong Province, 273400 China
[Abstract] Diabetes mellitus is a chronic progressive disease, which is one of the major diseases affecting human health at present, with harmful influenc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iabetes, improve the self-management awareness of diabetes patients, and delay the progress of diabetes,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iabetes, through health education and community screen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patients, urge them to strengthen self-management, follow the doctor's advice, take rational diet, moderate amount of moderate motion.
[Key words] Diabetes; Preventive control; Patient management; Research
糖尿病是一種臨床常見的代謝性疾病,其基本特征為高血糖,根據病癥特點,可分為I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這兩種癥型,前者病乃是胰島素分泌缺陷所致,在臨床上表現為多飲、多尿、多食以及身體消瘦;后者則是胰島素生物作用受損所致,在臨床上表現為過度肥胖、疲乏無力,其中90%患者為這一癥型[1-2]。現階段,我國糖尿病發病率已達4%,現有患者4千萬左右,而老年糖尿病已成為致死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3-4]。為了降低糖尿病對于患者對于社會的影響,應該做好預防控制策略,降低糖尿病發生率,并通過有效的健康宣教,督促糖尿病患者加強自我管理,延緩病程進展。
1 糖尿病的預防控制策略
1.1 健康宣教
在社區設置糖尿病宣傳點,熱情接待前來咨詢的患者,了解咨詢者的基本信息,重點詢問是否存在糖尿病高危因素,如若患者存在肥胖、心血管病史等高危因素,或存在明顯前期癥狀,可從如何預防糖尿病著手,根據患者對于糖尿病知識的掌握程度、文化水平、經濟狀況等,講解糖尿病的病因病機、病程進展、治療方式,告知患者如何從飲食、運動、心理方面加強管控,預防糖尿病的發生。同時,給來往者發糖尿病保健知識手冊,把關于糖尿病的基本知識、預防控制策略、患者自我管理方案記錄下來,方便人們隨時查閱。醫院可以組織糖尿病醫療知識講座,鼓勵患者及家屬參加,了解更多的疾病知識,與其他患者分享彼此的飲食餐譜及血糖控制成果,樹立積極樂觀、自律自信的治療觀念,同時,鼓勵患者積極向他人傳輸糖尿病保健知識,并且給予身邊的初診糖尿病患者健康指導。
1.2 社區篩查
糖尿病是一種終身性疾病,早期篩查對于糖尿病的控制與治療都有著積極意義[5-6]。重點篩查指標為:①年齡不低于45歲的人群,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多發于這一群體;②肥胖居民,對于身體質量指數不低于25,發生糖尿病的風險較高;③合并有遺傳因素、妊娠糖尿病因素的糖尿病分型因素者,也是社區篩查的重點對象;④心血管病史者、臨床胰島素抵抗者以及有前期糖尿病癥狀的群體。對于上述人群,建立糖尿病監測檔案,每年定期進行糖耐量試驗,若確診為糖尿病,應該盡早入院治療,長期用藥,并加強飲食管理等。
2 糖尿病患者的管理策略
2.1 心理干預
由于糖尿病屬于終身性疾病,患者在長期治療的過程中,容易產生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及家庭負疚心理,而且在血糖控制效果不理想的時候,容易喪失信心,因此,醫務人員應該承擔起心理干預的職責,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加強與患者的溝通,通過患者的語言、行為、神情,發現患者的不良心理,引導患者將自己的顧慮與疑惑說出,耐心傾聽,并給予專業的解答,疏導其負性情緒,告知患者具體治療過程和預期療效,幫助患者樹立信心,在療效不滿意的情況下,告知患者該如何改進,持續鼓舞患者。
2.2 遵醫囑用藥
糖尿病患者需長期服藥,為了保障治療效果,患者需嚴格遵醫囑應用二甲雙胍、阿卡波糖等降糖藥物,同時,每日用血糖檢測儀檢測空腹血糖,記錄在筆記本上,為用藥方案調整提供依據。具體用藥方案如下:①二甲雙胍。餐前口服鹽酸二甲雙胍片,3次/d,初始劑量為250 mg/次,期間可根據患者血糖控制情況,酌情調整劑量;②阿卡波糖。餐前口服阿卡波糖,3次/d,初始劑量為25 mg。患者應該堅持用藥,不可無故中斷服藥,也不可隨意調整劑量,可咨詢醫生后再行調整,并且定期到醫院復查,檢測有無糖尿病眼部并發癥、糖尿病足、糖尿病神經病變等并發癥,并加強預防干預。
2.3 飲食干預
飲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療的基本措施,具體方案如下:①食物多樣均衡,合理搭配主食。根據患者理想體重計算每日營養需求,以大米、面粉、玉米、小米、燕麥等作為主食,均衡搭配粗糧、細糧,將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的攝入控制為總熱量的50%~60%、12%~20%及20%~30%;②定時定量進食。少量多餐,循環進食,將每日食物分為5~6餐,早餐:午餐:晚餐:加餐=2:5:5:6,規律進食時間及飲食習慣;③清淡少油,低脂低鹽飲食。盡量食用植物油,嚴格控制脂肪、膽固醇的攝入,少食動物內臟、肥肉、甜點、巧克力、冰淇淋等食物,忌食油炸食物,嚴格控制鹽的攝入;④適量攝入蛋白質。每日攝入蛋白質量為1 g/kg,每日飲用250~500 mL牛奶,每日食用100 g瘦肉,比如雞肉、牛羊瘦肉等;⑤多吃新鮮蔬菜。每天食用400~500 g蔬菜,血糖恢復正常前可食用冬瓜、黃瓜、菠菜、大白菜、西紅柿、苦瓜等含糖量為1%至4%的蔬菜,可食用少量低糖水果;⑥保證水分的攝入。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宜多飲水,尤其是在晨起、睡前及運動后,多補充水分,每日飲水量應控制在1 200~2 000 mL,分為200 mL多次引用。
2.4 運動干預
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興趣愛好,制定科學合理的運動計劃,運動方式為散步、慢跑、太極拳等有氧運動,運動時間為飯后1~2 h,以患者身體耐受為宜,每周應進行至少3次鍛煉,可循序漸進增加鍛煉時間。警惕低血糖的發生,告知患者低血糖的癥狀,比如說惡心、頭痛、行為異常等,告知應急處理措施,比如說進食少量含糖食物。
3 結論
現階段,我國糖尿病發病率已達4%,現有患者4千萬左右,而老年糖尿病已成為致死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是目前臨床上急需控制并攻克的一個難題。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不完全統計,全世界糖尿病患者有3億多,而其中絕大多數都是2型糖尿病患者[7-8]。長期血糖偏高的狀態,會損害患者的神經系統及心臟、腎臟等器官,增加其他疾病的風險,而且不利于其他疾病的治療。糖尿病對于社會的影響較大,醫療衛生組織應該加強對于糖尿病知識及其保健知識的宣傳,做好預防措施,同時,指導糖尿病患者在飲食、作息、運動、用藥及血糖監測等方面,加強自我管理,將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降低高血糖狀態對于機體的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1] 胡麗萍,張潔香,戴蓉.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的臨床觀察[J].醫療裝備,2016,12(14):111.
[2] 胡運蘭,周華,蔡心英.分階段糖尿病達標管理模式對社區2型糖尿病患者的干預效果[J].中國農村衛生,2017,21(4):133.
[3] 李志榮,鞏亞男,杜漸,等.敘事醫學與人文關懷視角下的糖尿病治療[J].現代中醫臨床,2017,11(1):331.
[4] 蘭芳.社區開展心理干預對糖尿病隨訪患者負性情緒及血糖控制的作用[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15(41):321.
[5] 李菁,李崢,Marie Nolan,趙維綱,董穎越.影響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心理社會因素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4,22(2):211.
[6] 嵇加佳,劉林,樓青青,等.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及血糖控制現狀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4,21(5):34-35.
[7] 郭惠枝,閆瑞蘭.糖尿病誘因干預健康教育[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25(70):184.
[8] 董琪,李全民.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現代儀器與醫療,2015,45(2):24-26.
(收稿日期:2018-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