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旋玲 張蔓菁
[摘要] 目的 研究Wangner分級對糖尿病足(diabeticfoot,DF)患者換藥護理干預的影響。 方法 將76例DF患者視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參照組和實驗組,每組38例。在換藥治療期間給予參照組患者常規護理,實驗組按照患者的Wangner分級情況進行分級護理。將患者護理前后的疼痛情況以及生活質量進行對比,并比較兩組的住院時間以及治療效果。 結果 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均較高,而生活質量評分均較低(P>0.05)。護理干預后兩組的疼痛評分均有所降低(P<0.05);且實驗組的評分低于參照組(P<0.05)。經過護理干預,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均有所提高,P<0.05;但參照組的評分不如實驗組高(P<0.05)。參照組的住院時長大于實驗組(P<0.05)。參照組的治療總有效率低于實驗組(78.95%<94.74%)(P<0.05)。 結論 在DF患者換藥治療中,根據Wangner分級情況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對患者療效的提升作用更明顯,患者疼痛得以明顯緩解,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有較高的推廣價值。
[關鍵詞] 糖尿病足;Wangner分級;換藥;護理干預;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12(a)-0115-02
DF為糖尿病的嚴重并發癥,主要是持續血糖控制不佳,導致下肢遠端神經異常和血管病變繼而引發的足部感染、潰瘍和(或)深層組織破壞。除了給予清創、抗感染、改善循環、降血糖等治療之外,還應給予患者相關的護理干預,從而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有研究認為在DF患者換藥治療期間根據患者的Wangner分級情況給予針對性護理干預可使治療效果以及護理效果更為顯著[1-2]。對于治療時間長,治療結局不明確的患者,提高生活質量更應該成為治療的主要目標和評價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3]。對DF伴有疼痛的患者,不僅會影響傷口的愈合,也會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4]。為證實此觀點,該研究2016年3月—2018年4月將收治的76例糖尿病足患者分為兩組,在足部換藥期間分別給予常規護理干預、Wangner分級護理干預,就兩種護理干預模式的應用效果進行對比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次研究的觀察對象為在該院接受治療的76例糖尿病足患者,隨機將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參照組,每組38例。參照組中,女性17例,男性21例;糖尿病病程在4~11年之間,平均(7.12±1.35)年;糖尿病足病程在9~70 d之間,平均(27.83±2.57)d;患者年齡最小為57歲,最大為78歲,平均年齡(65.31±3.23)歲。實驗組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糖尿病足病程最短為11 d,最長為72 d,平均(28.02±2.13)d;糖尿病病程為3~12年,平均病程(7.10±1.37)年;患者年齡在58~77歲之間,平均年齡(65.28±3.32)歲。兩組糖尿病足患者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參照組:給予該組患者降糖、營養神經、抗凝、控制感染等治療,評估傷口狀況,給予換藥,并對壞死組織進行清創治療,運用傷口濕性愈合理論,選擇合適的敷料進行換藥。告知患者相關注意事項,對患者的飲食、生活以及運動進行適當干預。
實驗組:以參照組的治療以及護理方法為基礎,采用Wagner分級法對本組患者的病情進行評估。包括全身評估和局部評估,特別關注下肢缺血狀況。可根據患者的足背動脈、脛后動脈和腘后動脈搏動情況,踝肱指數及下肢血管多普勒檢查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給予針對性護理干預:①Wagner1級:如果患者血供好,應積極處理潰爛的組織;如果下肢供血不足,應在循環狀態改善后再進行清創;還應注意足部減壓,促進傷口愈合。②Wagner2級:用抗生素控制局部感染,給予足部清創換藥,早期要徹底清創。避免擠壓和過度的沖洗,以免感染沿肌間隙蔓延。③Wagner3級或以上:嚴格控制血糖,并根據細菌培養和藥敏的結果選擇抗生素。對局部膿腫應及早切開,對口小腔大的壞疽,應擴大切口。對于缺血性壞疽,若壞死組織只局限于足趾,在進行血管治療前應盡量避免外科治療。對于嚴重缺血足跟部壞死,盡量控制感染讓其干燥,對已形成干性黒痂不能進行清創。每次換藥前應進行疼痛評估,根據評估結果,選擇適合的止痛方法。DF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差,病程長,容易產生悲觀消極的情緒。因此做好患者及家屬心理護理,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家庭照護能力,制定有針對性的個體化干預措施。在健康教育中重點強調足部保護,避免患足負重。并給予疼痛相關知識宣教,消除患者對疼痛的恐懼,積極配合治療。
1.3 觀察指標
在護理干預前以及護理干預結束后用VAS評分法對患者的疼痛嚴重程度進行評估,分值在0~10分之間,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疼痛程度越高[5]。
用生活質量調查表評估護理前和護理后患者的生活質量,最高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記錄并對比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長。
評估患者的臨床療效,標準[6]如下:若治療和護理干預后患者足部疼痛以及腫脹情況消失,潰瘍和壞疽面積比治療和護理前縮減80%以上,則為顯效;若治療和護理后足部腫脹和疼痛情況有所緩解,潰瘍和壞疽面積縮減30%至80%,則為有效;若治療與護理后患者的疼痛和腫脹無明顯好轉,且壞疽和潰瘍面積縮減不足30%,則為無效。以有效和顯效率之和為總有效率。
1.4 統計方法
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該研究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護理前后的疼痛情況比較
護理干預前,參照組與實驗組患者的疼痛評分均較高,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實驗組與參照組患者的疼痛評分均低護理前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參照組的評分不如實驗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住院時長比較
該次研究中,參照組患者的住院時長為(21.38±2.45)d,實驗組為(16.54±2.15)d,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375,P=0.010)。
2.3 療效比較
參照組38例患者中,顯效11例,無效8例,有效19例,故總有效率為78.95%(30/38)。實驗組中,無效2例,有效20例,顯效16例,故實驗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4.74%(36/38)。實驗組與參照組的療效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45,P=0.041)。
2.4 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比較
護理干預前,實驗組和參照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均較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兩組的評分均有所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參照組的評分不如實驗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DF對患者的健康造成嚴重威脅,若不及時接受相關治療,可導致患者殘疾,甚至可導致患者死亡,故臨床應重視對糖尿病足患者的治療以及護理。該次研究中,經過護理干預和對比研究,發現實驗組的疼痛評分低于參照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參照組,住院時長少于參照組,且臨床療效高于參照組(94.74%>78.95%)(P<0.05);表明實驗組患者的治療以及護理效果更為理想。這可能是因為常規的護理干預對不同病情嚴重程度的患者不具有針對性,而實驗組在基礎治療以及常規護理外根據患者的不同Wangner分級對患者進行相應的護理干預,使得護理干預更加具有針對性。其中1級的患者以預防感染為主,2級的患者以控制感染為主,而3級或以上的患者則以清創以及控制全身治療為主,從而減輕患者的疼痛,促進傷口愈合,進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在糖尿病足患者換藥治療中,根據Wangner分級情況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對患者療效的提升作用更明顯,患者疼痛得以明顯緩解,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有較高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葉鳳琴,彭神奕,曹惠.糖尿病足傷口換藥的臨床護理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27):122,126.
[2] 張玉紅,馮云華.探討分級管理應用于糖尿病足潰瘍患者對傷口愈合的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52):153-154.
[3] 黃瑤,謝挺,陸樹良,等.糖尿病足潰瘍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其影響因素[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30(6):14-17.
[4] Ribu L,RustOen T,Birkeland K.The prevalence and Occur-rence of diabetic foot ulcer pain and its impacton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J].J Pain,2006,7(4):290-299.
[5] 李可心,杜玉茗,段文燕,等.我國糖尿病足分級診療模式探討[J].臨床薈萃,2018,33(2):103-110.
[6] 羅麗,張丹,王玉萍.使用Wagner分級對120例糖尿病足換藥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6,14(7):717-718.
(收稿日期:2018-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