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
[摘要] 目的 研究探討銀杏葉提取物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擇2017年6月—2018年6月于該醫院治療的74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7例。對照組常規治療干預,研究組在對照組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聯合銀杏葉提取物進行治療。治療后,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和視力恢復情況。結果 聯合銀杏葉提取物進行治療后,研究組患者在臨床治療效果和視力恢復情況的比較上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直接影響患者視力,對其正常生活有嚴重危害,在常規治療方法的基礎上聯合銀杏葉提取物進行干預能夠顯著改善患者視力,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值得廣泛應用。
[關鍵詞] 糖尿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銀杏葉提取物;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12(a)-0183-02
糖尿病是當前最為常見的一種內分泌代謝疾病,因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以及靶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引發糖、脂肪、蛋白質等代謝紊亂,其主要特點為高血糖,能夠影響患者全身各器官[1]。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在糖尿病的病程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極為嚴重的并發癥,先期出現不同程度的視網膜循環障礙,隨著高血糖對視網膜微血管的損傷越來越嚴重,微血管會出現扭曲變形和破裂出血,毛細血管無灌注區發生局限性視網膜缺氧癥,是當前糖尿病導致失明的重要因素[2]。當前,由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發病率高、無特效治療藥物,且對患者工作生活影響嚴重,內科、眼科等相關學者和醫院對該病的關注較為集中,亟需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有效方法[3]。基于此,該醫院于2017年6月—2018年6月對74例患者開展了該次銀杏葉提取物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臨床效果探討,下文進行報道,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次研究選擇該院收治的74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7例。對照組包括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齡為46~79歲,平均年齡為(58.85±4.71)歲,糖尿病病程3~17年,平均病程時間(9.97±2.23)年,視網膜病變病程1~6年,平均病程時間(2.85±0.23)年,包括糖尿病視網膜病變2期14例,3期18例,4期5例;研究組包括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年齡為47~79歲,平均年齡為(58.79±4.88)歲,糖尿病病程3~18年,平均病程時間(10.07±2.36)年,視網膜病變病程1~7年,平均病程時間(2.84±0.27)年,包括糖尿病視網膜病變2期13例,3期17例,4期7例。兩組患者在上述一般資料的比較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根據1985年第三屆全國眼底病學術會議分期,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診斷標準如下:1期為出現微血管瘤或小出血;2期為出現黃色硬性滲出,可并發出血;3期為出現白色硬性滲出,可并發出血;4期為眼底有新生血管,可并發玻璃體出血;5期為眼底有新生血管和纖維增殖;6期為在5期的基礎上可并發視網膜脫離。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治療,選擇羥苯磺酸鈣膠囊(國藥準字H20010795)進行治療,劑量為0.5 g/次,3次/d。同時給予維生素B1、甲鈷胺等進行常規降糖治療。研究組在對照組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聯合銀杏葉提取物進行治療,選擇銀杏葉滴丸(國藥準字Z2004 0071)進行治療,劑量為300 mg/次,3次/d。兩組治療療程均為3個月。
1.3 觀察指標
該次研究的觀察指標為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和視力恢復情況。臨床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為患者視力提高2行及以上或達到5.0,視野改善超過10%,微血管瘤、出血等癥狀減少超過50%;有效為患者視力提高1行及以上,視野改善超過5%,微血管瘤、出血等癥狀減少超過10%;無效為患者視力無明顯提高,視野無明顯改善,微血管瘤、出血等癥狀減少未達到10%或繼續惡化。治療有效的判定包括顯效和有效。
1.4 統計方法
該次研究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選擇t檢驗比較,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治療效果
治療后,對照組顯效11例,占29.73%;有效12例,占32.43%;無效14例,占37.84%,治療有效率為62.16%。研究組顯效20例,占54.05%;有效12例,占32.43%;無效5例,占13.51%,治療有效率為86.49%。研究組在臨床治療效果的比較上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視力恢復情況
治療后,對照組患者視力水平為(4.72±0.16),視野缺損(3.13±0.29)dB;研究組患者視力水平為(4.86±0.11),視野缺損(2.49±0.15)dB。研究組在患者視力恢復情況的比較上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病機制復雜,一般認為與遺傳易感性、胰島素低糖、高血糖和氧化應激等有較為密切的關系。據相關研究[4],糖尿病引發的視網膜病變發病率可達20%以上,其中對患者視力有嚴重影響的可超過10%。雖然當前醫學技術發展迅速,但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治療效果仍然較為有限,這是因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在發病初期一般無明顯癥狀,當患者有自覺癥狀時,視網膜病變已經達到一定的程度,治療比較復雜、難度較大,因此糖尿病患者自覺參加視網膜病變篩查對防治該病有顯著效果[5]。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高危因素包括病程時間長、血糖控制效果不佳、伴高血壓、糖尿病腎病以及高血脂等。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病理過程由高血糖開始,引發視網膜缺血、缺氧,導致周細胞喪失、內皮細胞增生等,造成管腔狹窄閉塞和視網膜缺血缺氧,嚴重患者甚至可發生視網膜嚴重出血、脫離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早期臨床表現不顯著,但也有部分臨床表現可作提示指征,例如黃斑病變可出現視力不良,眼底出血可導致飛蚊癥和視力下降。具體來說,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基本病變包括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破壞、周細胞減少或消失、細胞移行增生以及形成新生血管。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病程發展至晚期后,患者可見嚴重視力下降、視網膜大片出血、玻璃體積血、牽拉性視網膜脫離、青光眼以及黃斑水腫。從患者角度來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直接引發患者視力下降、飛蚊閃光、視野缺損、視物變形以及色覺異常等,嚴重危害其正常生活。
我國銀杏資源擁有量占全世界的70%,銀杏葉在醫藥領域的應用較為廣泛。銀杏葉的主要有效成分為黃酮類和萜內脂類,其中的黃酮類成分含量較高,能夠達到2%~6%,在心腦血管疾病治療上的應用較多,具有擴張血管、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抗氧化以及調血脂等多種藥理作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生與血管損傷、微血栓等密切相關,銀杏葉提取物應用到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治療上能夠改善患眼微循環,增加患者機體紅細胞氧攜帶能力,對視網膜細胞的保護作用顯著;相關研究顯示,銀杏葉提取物亦能夠改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的血管損傷情況,減少微血管瘤的產生,從而降低出血風險,進而達到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改善患者視功能的目的。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采取銀杏葉提取物聯合常規治療的研究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86.49%,治療后視力水平為(4.86±0.11),視野缺損(2.49±0.15)dB,在上述觀察指標的比較上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對其正常生活有嚴重危害,聯合銀杏葉提取物進行干預能夠取得顯著的臨床效果,值得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朱成義,伊瓊,馬金力.銀杏葉提取物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臨床療效評價[J].國際眼科雜志,2016(2):361-364.
[2] 李才銳,孫曙光,姜德詠.銀杏葉提取物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作用觀察[J].中國中醫眼科雜志,2006,16(3):153-156.
[3] 彭劍暉,王新華,徐學軍.銀杏葉提取物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臨床療效評價[J].光明中醫,2017,32(6):836-837.
[4] 南娜,趙萍,張睿.銀杏葉提取物對NF-κB活性抑制人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炎癥反應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7(18):163-167.
[5] 趙建梅,劉瑩.中醫藥防治糖尿病視網膜新生血管概況[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6,30(5):121-123.
(收稿日期:2018-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