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久官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導語與結語都很重要。一堂成功的語文課,不僅要引人入勝,中間能環環相扣,課的結尾也應精心設計,做到課雖盡而意無窮。
一、課堂教學導語與結語價值的理論闡釋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下,通過與他人合作,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四大要素是精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好的導語能通過設問等方式激疑,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思考,迅速開啟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欲望,在情境、協作、會話等建構要素中自主生成學習意義。布魯納的結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在于主動形成認知結構,強調已有知識在學習中的作用。激疑的導語能夠刺激學生原有知識圖式,幫助學生快速重溫舊知識,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把舊知識納入新知識結構,優化學生認知。設問類導語,不是簡單的知識性提問,而是通過巧妙、機智的設問引領學生關注課題,自然進入學習狀態。
語文教學結語的價值可從皮亞杰的認知學習理論中得到理解。學生認知結構不斷發展變化,其趨向是從簡單到復雜,從感性到理性。教師的結束語,要關注學生認知結構及認知心理,如是鞏固內容,就需要以精練的語言提煉本節課的內容要義,讓學生深化認知。結束語要突出中心,強化學生認知,啟迪學生思維。教育心理學注重“認知加工”,通常有“精加工”與“組織化”,學生信息儲存需要“認知加工”完成。結語時教師給予學生“組織化”知識結構小結,或引導學生自行“組織化”加工,這種“組織化”實質即認知信息加工與認知結構優化。好的結語不僅能優化學生認知結構,使學生獲得知性滿足,還能使學生獲得情感滿足。
二、課堂教學導語與結語的案例分析
1.以導激疑,一舉多得
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老師的經典課例《死海不死》的導語是“以導激疑,巧妙揭題”的典范,呈現出“導讀”的教學藝術。
導語:今天要和同學們一起閱讀的是一篇說明文。先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看一下目錄的第一頁,這一頁列出兩個說明文單元,我們要閱讀的說明文就在這兩個單元中,同學們還不知道是哪一篇,現在給你們一個條件.這篇文章的標題很能引起人們的閱讀興趣,你們猜是哪一篇,看誰猜的快,猜的準。
這一導語實乃高招,出乎人們意料。按常理,引出課題的方式或是開門見山式直接揭題,或是運用與課文有關的信息加以提示。從表達方式看,有的陳述,有的抒情,大都圍繞課文背景來引題。錢夢龍老師卻別具一格地讓學生猜課文題目,從課本目錄中查尋,看誰猜得快,猜得準。
該導語不僅激發了學生興趣,巧妙地讓學生“發現”課題,而且激起進一步深入文本探究的欲望。該導語創設了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愉悅的情感體驗中深入課文,甚至整節課都沉浸在導語創設的情境感染中。錢夢龍老師本人課后對這一導語作了經驗總結,他認為,這樣導入,一石三鳥:(1)激活了學生的思維:(2)巧妙地進行了解題:(3)建立了新舊知識的聯系。可謂“一導在手,一舉多得”。
2.以情束篇,知情深化
特級教師林國爽在《項脊軒志》中的結語有“以情束篇,意味深長”之功效,不僅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深化對作品思想底蘊的感知,而且使學生在情感上獲得豐厚的體驗。
結語.人們常說,人生有三大不幸沙年喪母,中年喪妻,老年喪子。歸有光就占了兩大不幸!誰不想自己有一個親情溫暖的港灣?誰不想自己有一個一帆風順的前程?可是歸有光,他,好端端一個大家庭,最終分崩離析,這是悲!功名久久未遂,辜負了祖母的殷切期望,也是悲!這接二連三的悲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他只能借《項脊軒志》這一篇散文來寄托自己感慨和懷念,“借一閣以記三代之遺跡”(清代梅曾亮語)。卻是隨事曲折,娓娓細談,筆意極清淡,而感情極深至,散發出一種極濃郁的陰柔美。
這一結語是“以情束篇,意味深長”的典范。一開始,就用了“人生三大不幸”,觸動學生情感,緊接著用了一個感嘆句和兩個反問句,一下子撥動學生情弦,激起學生面對歸有光失去親情、喪失前程的情感共鳴。教師又不失時機地展開陳述——歸有光家庭分崩離析,功名久久未遂,辜負祖母殷切期望的兩次的“悲”,使學生的心靈沉浸在對課文的回想時又一次回放課文情節,感受文中環境場景和人物生活情景。就在學生回想中,教師再次點明作者寫《項脊軒志》的用意及行文特點。至此,結語戛然而止,不多一字,留下回味空間。結語中情由文生,不是憑空宣泄,切忌拖沓冗長,或簡單重復。
總之,“導語”之于語文課,猶如“綱”,能夠有效開啟課堂教學。精妙的導語更有“磁力”,吸引學習注意力,激發學習熱情;而好的結束語可以引導學生再次回顧文本,激勵學生在課后繼續研讀、品味、欣賞,實現情感與思想的深化。
★作者單位;浙江開化縣職業教育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