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喬
80年前,在紅軍長征的滾滾鐵流中,閃現著一大批燕趙兒女的身影。董振堂是當年參加長征的河北,籍最高級別將領,1937年1月,犧牲于甘肅省高臺縣。2009年9月,董振堂被中宣部等11部門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讓我們走近董振堂烈士的后人,聆聽先烈的故事,感受英雄精神的傳承。
踏著明媚的陽光,我走進了董用威老人的家,這是位于石家莊市西二環外的一套普通單元房。董用威老人已92歲高齡,但精神氣色都很好,思路也非常清晰,只是有些耳聾。于是,他女兒便在我與老人之間做起了“翻譯”。
“鐵流后衛”名垂史冊
說起父親董振堂,董用威老人很激動。他說父親長年在外征戰,他和父親一起生活的日子并不多,但父親的精神一直影響著他們兄妹。
1931年12月14日,發生了著名的寧都起義,國民黨軍第26路軍加入紅軍隊伍之中,震驚中外。時任國民黨軍第26路軍73旅旅長的董振堂,作為起義發起人之一,率部參加起義。此后,起義部隊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團,董振堂任軍團副總指揮兼第13軍軍長,后任軍團長。董振堂率部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和其他許多著名戰役,屢立戰功。長征時期,紅5軍團擔任后衛,多次完成阻擊敵人的任務,為保障中央紅軍主力北上立下了赫赫戰功,因此榮膺“鐵流后衛”稱號。1935年6月,第一、四方面軍會師后,第5軍團改稱第5軍,董振堂任軍長。
師長家屬生活“寒酸”
當父親翻雪山、過草地征戰在長征路上的時候,董用威隨母親和家人生活在老家新河。在董用威記憶里,跟父親在一起生活只有4歲時的一段時光。董振堂年輕時離家在外求學,從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后投身于馮玉祥的西北軍,曾參加過北伐。董用威回憶,大約1928年底1929年初,父親接爺爺、奶奶、母親和他到駐軍所在地住了一段時間,父親時任西北軍13師師長兼洛陽警備司令。董振堂生活非常儉樸,吃飯最多兩菜一湯。看到師長家屬來了,勤務員就問是否要多加幾個菜,父親說不用了,加些干糧就行了。在他的記憶中,父親不抽煙,不喝酒,不打牌,也不請客送禮,唯一的愛好就是看書。
董用威的母親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婦女,和當時的許多婦女一樣,只有一個算不上名字的稱呼——董賈氏。到洛陽后,父親就讓她到平民學校學習識字,還給她起了個學名賈明玉。董用威依稀記得父親給母親添了幾件衣服,都是細布(就是機紡棉布)做的。穿綾羅綢緞的地方官太太看到后就說,師長太太穿細布太寒酸,父親說這就不錯了,在老家都是穿自己紡的粗布。
皮鞋換草鞋的長征路
不久,董用威又和家人回到了新河老家,從此再沒見到過父親。三年之后,不滿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思想傾向革命的董振堂脫下皮鞋換草鞋,發起并參加了寧都起義。“我是跟定共產黨鬧革命了,死也不回頭。”1932年,董振堂加入中國共產黨,把自己積攢的3000塊銀圓交了黨費。他說:“我是黨的人,一切也都是黨的了。”
“父親在起義前,曾給家里寫來一封信,說是家里很快要大難臨頭,讓我三叔帶著我們一家人到外邊避難。后來,父親就再沒有消息了。”董用威說。
董振堂就這樣把自己交給了革命事業,直到在西征中獻出了生命。他犧牲后,黨中央、毛主席在延安寶塔山下為他和西路軍眾多烈士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毛主席曾深情地說,“路遙知馬力”,董振堂是“堅決革命的同志”。
對于董振堂在長征中的經歷,董用威是后來聽父親的戰友們講的。新中國成立后,董用威收藏了很多有關長征的書籍和父親的生平資料。前輩的講述和史實資料讓董用威對父親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發生在1934年11月的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突圍中最壯烈、最關鍵的一仗。在湘江戰役中,董振堂率紅5軍團浴血奮戰數晝夜,掩護黨中央和中央紅軍主力安全渡過湘江。但紅5軍團損失極為慘重,由1萬余人銳減到不足5000人。紅34師被阻止在湘江以東,與圍攻之敵進行了英勇戰斗,終因寡不敵眾,大部將士壯烈犧牲。1935年5月上旬,紅5軍團在金沙江南岸與追擊之敵又激戰數晝夜,為黨中央和中央紅軍主力渡過金沙江贏得了寶貴時間。
這些戰役,在董用威老人的敘述里非常熟悉。每每說到這些,董用威仿佛都會看到父親征戰的身影。
我們兄妹都是共產黨員
1936年10月,董振堂部編入西路軍,渡黃河西征。1937年1月12日,董振堂率部在甘肅高臺縣城與近十倍于己的敵人浴血苦戰,直到他打光了最后一顆子彈,于20日壯烈犧牲,時年42歲。
董用威沉痛地說,父親犧牲的消息是在五年后才傳到家里的,當時,他在西安求學,知道得就更晚一些。
日寇侵華期間,老家新河被日軍占領,日軍多次到董家搜查,揚言要把房子燒毀。無奈之下,全家逃難到安徽,隱姓埋名,用的是董振堂母親的趙姓。1946年,家鄉解放后,黨組織安排將他們從安徽接回新河。
歷經戰亂、奔波,董用威手里父親的遺物幾乎已經沒有了。他說,父親生前僅留下一張照片,是他在西北軍的時候拍攝的。到安徽避難之前,董用威的堂兄把這張照片藏在老家的墻縫里。全家再次回到老家后,發現這張照片毀損了一個角,從全身像變成了半身像。
董用威一直把照片復制件帶在身邊。他說,父親留給自己的并非只是一張照片,而是一種精神,多年來他們兄妹三人都保持著儉樸的生活習慣,努力為社會多做貢獻。董用威曾在中國人民大學工作,1957年遷至石家莊。到石家莊后他從企業技術人員做起,扎扎實實工作。1984年,在企業副廠長的崗位上離休。董用威說,父親一心跟黨走的信仰是十分堅定的,他和哥哥妹妹受父親的影響,三個人都在新中國成立前就參加了革命工作,都是共產黨員。如今,董用威的哥哥和妹妹都已經去世。妹妹的后人按照她生前的遺囑捐獻了她的眼角膜。
每年清明節,董用威都要帶著家人到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祭奠父親。有關父親事跡的書籍,他要求晚輩們要經常翻看。他還時常把父親的故事講給后代聽,希望他們把先輩的精神傳承下去。
編輯:耿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