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楚涵

假如自助餐廳有魚和熊掌可供取食,且“二者不可得兼”,食客會做出怎樣的選擇?我想答案幾乎是明擺著的。
人的本性就是去追求利益最大化。有一個關于征訂的案例很能說明問題:面對“單訂電子版59美元”“印刷版125美元”和“印刷版+電子版125美元”,麻省理工學院的100名學生只有16人選擇單訂電子版,有84人的選擇了套裝,無人選擇印刷版;稍微變化一下選項,面對“單訂電子版59美元”和“印刷版+電子版125美元”,還是這100名學生有68人選擇了前者,只有32人選擇套裝。可見,很多學生中意的是“電子版”,并不喜歡“印刷版”,但是因為“印刷版”與“印刷版+電子版”同為125美元時,人們追求最大利益的本性就暴露無遺,即便他們也許訂購之后不會稍微撫摸一下印刷版的書籍,但他們會暗自得意地想:“嘿,我賺了一套印刷版!”
學生的行為無可厚非,但卻反映人們的一大共性——對事物判斷的標準主要是利益而非價值。
正如在砂礫中刨食的母雞刨出了了一顆鉆石,它當然可以留下這顆鉆石,這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但是,母雞隨便的丟棄了它,爪子一刨,鉆石復歸砂礫。母雞的思維簡單明了——鉆石不能吃,對于自己來說毫無價值,這種簡單的思維可以省去不少煩惱,母雞簡單而快樂地繼續刨食。而我們則會替母雞扼腕嘆息:“天啊,它居然丟棄了一顆鉆石!”由此陷入無比的惋惜和無窮的聯想之中:這顆鉆石,可以拿來買……因為思維復雜的人善于做一切利害分析和利益聯系,就像“我擁有了印刷版,也擁有了電子版,還省了錢,太完美了”,根本不會去思考“印刷版”或者“電子版”到底對自己有什么真正的價值和意義,而實際上我們絕大多數人的想法是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一樣的。
特別是,當有了比較的誘惑之后,我們更容易受迷惑。生活中處處充滿比較的誘惑:比如各地旅游景點的紀念品,10塊錢1個,20塊錢3個,30塊錢5個,40塊錢7個, 然后你買了7個,還覺得自己賺了;在比如各種特賣網站,標上原價,再用鮮紅的顏色注明現價,你便會不由自主的計算著差價,然后買一大堆自己并不需要的東西。
所以,進行判斷的時候一定要清晰地考慮好事物的價值所在,能夠影響我們判斷的不應該只是利益,更重要的是它對于我們的價值是什么,它對于我們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意義。
盡管有些時候,人的私心和本性會導致人甚至比不上一只動物,但是人畢竟是理智的,在一次次購買到根本用不著的東西之后,人們會醒悟:“下次再也不貪便宜買這些無用的東西了!”由此展開,我們發現生活中有堅決不用地溝油煎炸食物的攤販小老板,有堅持只給患者開小處方的社區良醫,更有放棄優渥的生活而堅守偏遠鄉村一輩子的支教老師……他們重視的不是利益,更是事情本身的價值和意義。
假如自助餐廳有魚和熊掌可供取食,且“二者不可得兼”,我會毫不猶豫地選取魚,因為我喜歡吃魚,并且我不喜歡熊掌(心中莫名其妙地覺得熊掌是有腳氣的)。所以,那看起來更值錢、更珍貴的熊掌,還是留給喜歡它的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