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想
(新鄉醫學院心理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0)
就業乃民生之本,大學生就業問題關乎整個社會的穩定與發展,關乎成千上萬個家庭的利益與幸福。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1999年我國高校擴招之后,大學畢業生人數屢創新高,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21世紀初,許多醫學院校為響應國家政策,也為滿足社會對復合型高等醫學人才的需求,相繼設立若干非醫學類專業,目標是建設以醫學為主、多學科均衡發展的綜合型大學。這樣的改革一方面緩解了招生壓力,使學校各項教育教學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另一方面由于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師資力量和辦學經驗等相對不足,因此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更加突出。
據統計,2017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接近800萬,預計2018年達820萬,將成為“史上最難就業年”。在這樣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學生如何走出“就業難”困境、切實提高就業競爭力,是所有高等教育管理者和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本文以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為中心問題,回顧相關調查和文獻資料,總結分析其就業競爭力的特點及影響因素,旨在提出更有針對性、可行性的對策和建議,為提升非醫學專業學生就業競爭力提供指導和幫助。
目前大部分本科醫學院校設有非醫學專業,在崔光成和劉吉成2007年調查的74所中西醫本科院校中,只有5所沒有開設非醫學類專業[1]。大多數醫學院校設立了2~5個非醫學類專業,主要包括外語、公共事業/信息/人力資源管理、應用心理學、法學、制藥工程等。這些專業中有些與醫學專業聯系緊密,課程設置、發展定位等偏重醫學或臨床方向,如應用心理學、制藥工程等;有些則在本校實力較強、發展較成熟的公共課基礎上設立并獨立招生,如英語、法學等。盡管多數醫學院校具備設立非醫學類專業的條件,但根據一些針對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就業現狀的調查及訪談發現,這些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并不理想,具體表現在就業率及就業層次相對不高、就業穩定性較差、比較難從事專業對口工作等[2~4]。
醫學院校開設非醫學類專業的年限不長,在學生就業能力培養和就業市場拓展方面自然缺乏一定經驗。要擺脫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學生就業困境、提高就業質量,先要清楚了解學生就業競爭力的特點,在就業市場中揚長避短、凸顯競爭優勢。
就業競爭力指的是在選擇和從事職業時所需要的各種能力,比如學習與創新能力、表達和溝通能力等,是由個體的行業認知、智商、情商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畢業生就業競爭力可以反映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社會及用人單位對高校的信任度等[5]。而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學生就業競爭力可以界定為:畢業生在勞動力市場中獲得的與其在學校所受教育相適應的工作機會的能力。
1.2.1 就業渠道廣,但就業方向模糊 醫學院校醫學專業就業定位清晰,方向明確,實習與就業地點基本固定在醫院或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等。相比之下,非醫學專業學生就業方向多樣,就業渠道很廣且不局限在醫療衛生領域。然而,這個特點并沒有成為非醫學專業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的優勢。
一方面,很多醫學院校并沒有很好地拓展非醫學專業的就業方向,未能與非醫療領域的用人單位建立深入聯系。醫學院校很多非醫學專業學生實習時被安排在與所學專業并不完全對口的醫療部門,如應用心理學專業學生多被安排在醫院精神科或心理咨詢科實習,這不僅限制了學生就業選擇,也減少了其在專業領域的實踐鍛煉機會。另一方面,非醫學專業學生受到醫學院校背景的影響,職業定位模糊,不能積極發掘并利用本專業的多種就業渠道和方向。
1.2.2 醫學背景形同虛設,專業認同度較低 培養既知曉醫學常識又精通專業知識、既有醫學背景又有人文底蘊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一直是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大多數非醫學專業學生在校時會學習醫學基礎課程,如新鄉醫學院為非醫學專業學生開設了法醫學、醫學遺傳學、臨床醫學概要等課程,但學生對課程內容掌握程度參差不齊。有些學生認為自己不是學醫的,上課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有些學生雖認真學習,但因課程內容在實踐中應用較少,因此出現“當時學會了很快就忘了”的情況。所以很多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學生的醫學背景形同虛設,并未體現出競爭優勢。
而在專業學習方面,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學生普遍存在專業認同度較低問題[3~6]。這些專業學生中有一大部分是在高考錄取時從醫學專業調劑過來的,并不喜歡甚至不接受現在的專業,直接影響到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
1.2.3 自我評價不客觀,就業心理準備不充分 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學生具有自我評價不客觀的特點。自我評價指的是主體對自己思想、愿望、行為及個性特點等的判斷與評價。正確、客觀的自我評價是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重要標志,也是促進自我發展、發揮個人價值的重要前提。處于青年初期的大學生容易出現自我評價過低或過高情況,而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學生主要是對自己及所學專業評價不正確。如有些學生不滿意所學專業,產生自卑心理,對就業前景持悲觀態度;有些學生在擇業時過高估計自己及專業的就業優勢,注意力只集中于競爭大、需求少的事業單位、政府機構、公辦醫療單位等,以福利待遇、工作地點和環境等作為擇業標準。因此,學生對個人性格、興趣、已掌握的知識技能等缺乏客觀認識,對所學專業的優、劣勢及就業情況缺少理性分析,加之學校疏于對畢業生的心理輔導,因此學生就業心理準備不充分。
若要提升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學生就業競爭力、發揮專業優勢順利就業,內因具有決定性作用,但也不能忽視外部因素的影響。根據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學生就業競爭力的特點,從學校、社會環境及個人3方面分析其主要影響因素。
大多數醫學院校的非醫學專業處在發展階段,受客觀條件的制約,其建設和完善必然需要一個過程,其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首先,在師資力量上,與醫學專業或綜合院校的同類專業相比,很多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存在青年教師比例過高、具有博士學位高級職稱教師比例較小、專業學術帶頭人稀缺等問題[7]。其次,在課程安排和設置上,部分專業課程設置缺乏合理性,盲目給所有非醫學專業學生安排醫學基礎類課程,然而這并沒有使大多數學生成為專業知識精、醫學素養高的綜合型人才,反而讓很多學生對本專業的認識和定位更模糊、就業選擇更受限制。最后,醫學院校在非醫學專業就業指導和培訓方面未形成體系,在學生就業準備和實習階段,很多學校缺乏與非醫療單位的聯系和接洽。這些都影響了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提高。
社會對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學生存有誤解和偏見,主要表現為不了解、不信任和不認可,給非醫學專業學生就業帶來了不利影響。
很多醫學院校開設非醫學專業已有十年之久,但長期以來形成的刻板印象讓社會和很多用人單位都相信醫學院校全是以醫學專業為特色和強項的,很多人甚至不知道醫學院校中有非醫學專業的存在,因此用人單位在選拔人才時并不會優先考慮非醫學專業學生。另外,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常被誤認為都與醫學或臨床有關,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這些成了非醫學專業學生就業道路上的障礙。
一方面,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學生具有同時代大學生的共性,如缺乏對個人職業興趣的確立與培養,擇業就業過程中容易跟風或攀比,對未來過于悲觀或過于自信等;另一方面,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的很多學生始終不喜歡、不認可自己的專業,直接影響了其就業行為。沒有學生的積極配合和主動參與,無論社會、學校及教師怎樣努力,就業現狀依然難以改變,就業競爭力也難以大幅度提高。因此,學生自己是決定其就業競爭力的最重要因素,學校和教師能做的就是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
3.1.1 突出專業特色,發揮醫學背景優勢 醫學院校在發展非醫學專業過程中,應根據各專業特點、結合市場需求制定明確具體的人才培養目標,以培養目標為綱,合理安排課程、優化師資隊伍;有選擇地在一些非醫學專業與醫學專業之間建立合理、有效的聯系,幫助學生將醫學基礎知識真正滲透到專業學習與應用中。以醫學院校英語專業為例,醫學英語翻譯方向很貼近市場需求,培養過程中應加強學生在醫學英語詞匯、閱讀、寫作、翻譯等方面的訓練,實習期間可安排學生到醫療相關外事部門或醫藥衛生行業外企進行實踐。這既體現了醫學院校英語專業的特色,也發揮了醫學院校的背景優勢,使學生在擇業就業時目標更明確、競爭力更強。
3.1.2 建立系統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就業指導體系 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就業指導應做到以學生為中心,結合專業特色,學校統籌安排,院系獨立開展。從大一新生入學教育開始,逐步增強學生專業自信與專業認同感。對于低年級學生,通過座談會、輔導員答疑等多種形式,深化其對專業的認識。升入高年級后,可以以就業形勢及社會需求分析、創新創業渠道及政策解讀、就業心理輔導等為主題開展培訓和實踐活動,注重培養學生通過網絡或人才交流中心等尋找就業機會、了解社會需求等能力,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就業規劃中來。此外,可以建立已畢業學生校友QQ群或微信群、舉辦校友講座等[8],讓具有相同學習背景和就業經歷的畢業生用親身經驗來引起在校生共鳴,為他們架起溝通的橋梁。
3.1.3 加強宣傳,正確引導社會評價 醫學院校除加強非醫學專業自身建設之外,還應加大對非醫學專業的宣傳力度。例如,可以在新聞媒體、本校微博微信公眾號上增加對非醫學專業發展、學生活動等的報道,鼓勵非醫學專業所在院系多參與、組織相關社會實踐活動,通過與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的合作提高知名度,同時也能為學生創造更多實踐鍛煉的機會。
3.2.1 調整心態面對現實,熱愛自己的學校與專業 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學生應該盡早認識到,在客觀環境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只能改變自己,抱怨和排斥只是浪費時間。無論何種原因,既然已經身在現在的學校和專業,就一定要盡快調整心態,勇敢面對現實,積極主動地了解所學專業,發自內心地熱愛自己的專業。
3.2.2 提高綜合素質,做好就業各項準備 非醫學專業學生首先應扎實掌握本專業所有知識,同時要重視學校安排的各類醫學基礎課程以及與本專業有關的醫學必修或選修課程,要將這些基礎醫學知識與專業知識同等對待,并注意兩者之間的聯系,讓醫學背景優勢得以發揮。在學好理論課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學校、院系組織的各種就業指導培訓及活動,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并利用學校提供的各種平臺和機會培養職業技能,盡早確立職業興趣,主動了解社會需求與各種就業政策,為將來就業做好充分準備。
3.2.3 重視心理因素在就業競爭中的作用 在目前較為嚴峻的就業形勢下,良好的心理素質是順利就業的基礎。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學生要注重培養個人積極、樂觀的品質,全面、客觀地評價自己,了解自己的優缺點和興趣愛好,盡早確定就業方向和目標;注重培養抵抗挫折能力,掌握處理調節情緒的基本方法,理性面對就業擇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相信自己的能力與價值,對就業前景始終保持樂觀。
綜上所述,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對每一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而言機遇與挑戰并存。對于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來說,面對挑戰、把握機遇,需要學校和學生的共同努力。醫學院校要努力創造適合培養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各種環境,學生自己也要充分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提高綜合實力,內外因共同作用,為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的發展及學生就業助力。
參考文獻:
[1]崔光成,劉吉成.本科醫學院校開辦非醫學類專業的現狀調查[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7):31-32.
[2]李茂祝.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現狀及對策思考[J].南方論刊,2011(5):102-103,110.
[3]王秀蘭,趙妍,云立新.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就業指導教學與實踐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14,32(23):112-114.
[4]劉晨,袁藝,孫呂平.醫學院校非醫學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引導研究[J].西北醫學教育,2015,23(4):634-636.
[5]周夏.獨立學院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分析及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0.
[6]陳沛軍,李娟,梁嘉豪,等.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學生就業能力與趨向分析[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22(13):38-40.
[7]劉堃,杜清,何曉敏,等.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發展的SWOT 分析及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5(16):214-215.
[8]李常應.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探索[J].經濟研究導刊,2013(3):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