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美玲,宋淑霞,馬學英 ,王慶華
(1.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山東 濱州 256603;2.濱州醫學院,山東 濱州 256603)
腦卒中嚴重威脅人類健康,隨著我國人口日益老齡化,其發病率也逐年升高[1]。盡管醫療水平不斷提高,但是腦卒中的治療效果仍不理想,且由于發病急、病情進展快,很多病人并未得到及時治療,高致殘率、高死亡率及高復發率始終困擾著醫務工作者。在英國,一半的腦卒中病人會致殘[2]。目前,我國腦梗死老年病人數量成倍增長。截至2015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已達2.22億,占人口總量的16.1%,其中65歲及以上老年人占10.5%[3]。
2015年,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提出≥65歲、預計生存期>3個月的老年住院病人均應采用微營養評定法簡表(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 Short-Form,MNA-SF)進行規范化營養篩查[4]。研究顯示,MNA-SF是評價老年人營養狀況的可靠方法[5]。此后,MNA-SF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其敏感度為50.6%,特異度為92.4%[6],且實施方便,簡單易行。本文主要研究MNA-SF在急性腦梗死老年病人營養風險篩查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采用方便抽樣方法,將2017年6—12月在某三級甲等醫院卒中單元住院的符合納入標準的150例病人納入研究。其中,男性80例,女性70例,平均年齡(71.7±8.9)歲。納入標準:(1)年齡≥60歲;(2)完成 MNA-SF 營養篩查;(3)經頭顱 MRI證實為急性腦梗死,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中的急性腦梗死診斷要點[7];(4)住院超過24 h。排除標準:(1)年齡<60歲;(2)患者由于主觀或客觀原因不能配合完成本研究;(3)住院時間不足24 h。
1.2.1 MNA-SF營養篩查 入院24 h內對符合納入標準的150例病人進行面對面訪談,取得病人同意后,采用MNA-SF進行營養風險篩查,評估病人營養狀態。MNA-SF內容包括過去3個月食物攝入及食欲是否減少、體重變化情況、活動能力、是否有急性疾病或心理創傷、精神心理問題、體質指數6方面。MNA-SF滿分14分,≤7分表示存在營養不良,8~11分表示存在營養不良風險,12~14分為營養正常。
1.2.2 人體測量 入院時采用TCS-200-RT型電子體重身高計測量病人身高、體重,BMI= 體重(kg)/身高(m2)。利用人體成分分析儀檢測上臂圍(AC)和上臂肌圍(AMC)。人體成分分析儀為韓國Biospace公司生產的Inbodys 10型。
1.2.3 生化檢驗 病人空腹8 h以上,于入院次日清晨由夜班護士采集空腹靜脈血,檢測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及總淋巴細胞計數(TLC)值。
應用SPSS 21.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其中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進行多組間比較,相關性檢驗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顯著性。
經MNA-SF營養篩查,150例病人中營養正常87例(58.00%),營養不良風險40例(26.67%),營養不良23例(15.33%),見圖 1。

圖1 MNA-SF營養篩查結果
調查發現,3組 PA值無顯著性差異(P>0.05),BMI、AC、AMC、ALB、TLC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 1。
表1 3組病人傳統營養指標比較(±s)

表1 3組病人傳統營養指標比較(±s)
指標 營養不良組 營養不良風險組F值P值BMI(kg/m2)AC(cm)AMC(cm)PA(mg/L)ALB(g/L)TLC(109/L)18.65±2.60 23.95±1.68 19.39±2.23 252.20±33.65 39.52±3.43 1.69±0.65 22.58±3.36 26.95±3.50 21.24±2.32 270.52±63.22 41.52±3.38 2.12±0.68營養正常組25.34±3.20 29.30±4.10 21.14±2.12 264.38±45.58 42.52±2.36 2.38±0.05 38.65 21.72 14.65 0.83 6.02 4.45 0.000 0.008 0.010 0.341 0.012 0.014
以 BMI、AC、AMC、ALB、PA、TLC作為評價指標,病人營養不良發生率為 13.33%、14.00%、16.00%、16.67%、25.33%、31.33%(見表2)。

表2 利用傳統營養指標評價病人營養不良發生情況
MNA-SF 評分與 BMI、AC、AMC、ALB、TLC 顯著相關,r值分別為 0.532、0.482、0.384、0.310、0.192(P<0.05);與 PA 的相關性不大,r值為 0.061,P>0.05,見表 3。

表3 MNA-SF評分與傳統營養指標的相關性
隨著臨床醫學的不斷發展和醫學理念革新,治療的目的不再僅僅是去除疾病,針對病人情況給予綜合治療和整體護理才是促使其康復的有效措施。病人營養狀況在很大程度上關系到疾病的發生和進展。國際上關于營養篩查的方法有很多種,國內對營養風險和營養不良的研究起步較晚,關于住院病人營養不良、營養風險一直缺乏大范圍研究。2006年,中華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學分會(CSPEN)明確提出,應對住院病人進行營養風險篩查。2013年,CSPEN出臺老年病人營養支持的專家共識,為老年住院病人營養支持提供了參考。時至今日,營養不良依然是病人普遍存在的問題。
在本研究中,根據MNA-SF評估指標判斷,急性腦梗死老年病人營養不良與營養不良風險率分別為15.33%、26.67%,與2012年中華醫學會組織的全國老年住院病人營養狀況調查(MNA-SF)結果(14.67%和 49.70%)[8]相比,營養不良率略高,營養不良風險率偏低。主要原因可能是:(1)本次研究樣本量較少,時間跨度小,80歲以上病人較多,可能對研究結果造成影響;(2)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飲食種類增多且比較注意營養均衡,老年人營養不良風險率有所下降。
研究結果顯示,營養不良、營養不良風險、營養正常組PA值差異無顯著性(P>0.05),BMI、AC、AMC、ALB、TLC值差異有顯著性(P<0.05)。病人的營養狀況不能僅靠單一指標來衡量,必須通過多項指標相結合綜合判斷。本研究顯示,隨著病人營養狀況的惡化,大多數傳統營養指標呈下降趨勢,提示營養不良程度越重,機體儲備能力越差。因此,在臨床工作中發現病人營養指標出現異常,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視,防止因營養消耗導致器官功能下降[9]。
研究結果顯示,傳統營養指標的營養不良診斷率各不相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結果,一方面是因為各指標代表不同的意義,另一方面是因為病人對各指標的敏感性不同。血清白蛋白是判斷機體營養狀態的可靠指標,正常人每升血清含60~80 g蛋白質,其中白蛋白為40~50 g,半衰期為20 d,若血清白蛋白下降說明蛋白質攝入不足已有相當長的時間了。短期蛋白質攝入不足,血清白蛋白仍顯示正常,故不宜將其作為營養狀況惡化或改善的即時指標。血清前白蛋白在肝臟中合成,半衰期為12 h,血清含量少,與ALB相比,能更快反映機體蛋白質改變情況。通常利用TLC判斷細胞免疫功能,但其不能及時、準確地反映營養狀況變化。AC、AMC能間接反映機體蛋白質儲存情況,但較難觀察。本研究中,MNA-SF評分與BMI、AC、AMC、ALB、TLC顯著相關,r值分別為 0.532、0.482、0.384、0.310、0.192,說明兩種方法具有較高一致性。急性腦梗死老年病人營養不良、營養風險率高,將MNA-SF與傳統營養指標相結合,能較好地判斷病人營養狀況,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屈洪黨.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及其預防[J].中華全科醫學,2014,12(9):1363-1364.
[2]Almoosawi S,Cole D,Nicholson S,et al.Biomarkers of diabetes risk in the National Diet and Nutrition Survey rolling programme(2008—2011)[J].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2014,68(1):51-56.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2016.
[4]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老年醫學(病)科臨床營養管理指導意見[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5,34(12):1388-1395.
[5]熊睿.老年高血壓住院病人營養不足及營養風險評估[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5,15(16):58.
[6]張彩華,徐奕,朱宏霞.微型營養評定法和微型營養評定簡表在老年癡呆患者營養篩查中的應用[J].中華臨床營養雜志,2010,18(3):41-44.
[7]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5,48(4):246-257.
[8]中華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學分會老年營養支持學組.老年病人腸外腸內營養支持中國專家共識[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3,32(9):913-929.
[9]江志偉,黎介壽.腫瘤營養學的指南與實踐[J].腸外與腸內營養,2012,1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