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慶
(天水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甘肅 天水 741000)
瘧疾是一種經按蚊叮咬而感染瘧原蟲所引起的蟲媒傳染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傳染病之一。瘧疾是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國際間檢測傳染病之一,也是我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天水市為非瘧疾流行區,但由于近年來隨著勞務輸出和到非洲經商人員增加,瘧疾病例在本地時有出現。2013—2017年天水市共發生12例歸國務工人員瘧疾疫情,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病例信息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疾病監測信息管理系統,現住址為天水市的輸入性瘧疾病例個案卡。
對病例總體情況、主要臨床表現、感染瘧原蟲種類、輸自國家、人群特征、年份和季節性分布、發病—診斷間隔時間等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
2013—2017 年全市共報告瘧疾病例12例,其中惡性瘧8例,間日瘧3例,卵形瘧1例。報告病例單位:臨床醫療機構10家,疾病控制機構2家。
頭痛、發冷、發熱5例,頭痛、出汗、發冷、發熱、腹瀉1例,出汗、發冷、發熱2例,發熱4例;發熱間隔時間不規則5例,持續發熱4例,隔天發熱3例。12例均未出現并發癥。重癥1例,輕癥11例。
安哥拉3例,埃塞俄比亞2例,科特迪瓦2例,幾內亞1例,剛果1例,貝寧1例,加納1例,贊比亞1例。12例均來自非洲國家,以西非、東非為主,共6例。
男性11例,女性1例;20~29歲5例,30~39歲3例,40~49歲1例,50~59歲3例,主要集中在20~39歲。
2013年 1例,2014年 1例,2015年 3例,2016年 4例,2017年3例;1月份1例,2月份1例,5月份4例,7月份3例,8月份1例,9月份1例,11月份1例。發病高峰集中在5—7月,具有明顯的季節特征,且有逐年增多趨勢。
發病—診斷間隔時間,惡性瘧最長為385 d,最短為1 d,中位數為9.5 d;間日瘧最長為20 d,最短為0 d,中位數為7 d。
輸入性瘧疾病例指非當地感染的瘧疾病例,包括外來流動人口和當地居民在外地感染、返回本地后發病的病例[1]。天水市歷年來無本地感染瘧疾病例報告,但隨著國際交往日益頻繁,特別是該市赴非洲等瘧疾高流行地區經商、旅游和務工人員大幅度增加,境外輸入性瘧疾病例的比例逐年上升,自2013年以來,每年均有輸入性瘧疾病例報告。該市群眾對瘧疾沒有免疫力,這也使該市赴瘧疾高度流行國家和地區務工、經商、旅游的人員成為瘧疾感染風險最高的人群之一,而該市也存在因傳染源輸入引起當地新的瘧疾流行的潛在危險。輸入性瘧疾防控目前面臨以下困難:(1)出入境人員數量多,輸入性瘧疾管理中間環節和涉及部門多;(2)出境人員普遍缺乏瘧疾自我防護知識和主動就診意識,不少患者因此錯過最佳就醫時機,貽誤病情;(3)該市臨床醫師普遍缺乏瘧疾診治經驗。因此,要加強多部門協同防控、重點人群宣教、臨床診治能力培訓等工作。
各類醫療機構做好瘧疾、疑似瘧疾、不明原因發熱患者(“三熱”患者)瘧原蟲血片鏡檢工作。各級疾控中心要高度重視輸入性瘧疾防控工作,主動與公安、商務、農業、林業、出入境檢驗檢疫等部門聯系,掌握轄區內出國務工人員情況,特別要注意到非洲等瘧疾高發區務工返鄉人員的健康狀態,嚴格按照《消除瘧疾技術方案(2011年版)》[2]對瘧疾疫情進行監測,一旦發現疫情迅速開展追蹤隨訪和流行病學調查,充分利用網絡直報系統,及時分析瘧疾病例個案卡信息,明確感染源。將輸入性病例作為瘧疾防治工作重點,加強對輸入性瘧疾病例個案信息的疫情分析,了解輸入性瘧疾病例的流行病學特征,為輸入性瘧疾的傳播風險評估和科學防控提供依據。
對于從瘧疾高發地區入境的人員,無論發病與否,均做好隨訪和跟蹤觀察。發現輸入性瘧疾疫情,及時上報,同時做好病例處理。建議:(1)國家質檢總局發布入境瘧疾疫情預警通報,要求各地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和疾控部門針對性加強瘧疾檢測,一旦發現疫情,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控和治療,防止疫情擴散,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提醒入境人員在境外,特別是瘧疾高發國家和地區學習、工作、生活歸來后要注意個人健康狀況,一旦出現相關癥狀及時就診;(2)加大歸國人員瘧疾檢測力度,防止輸入性瘧疾暴發,根據國際瘧疾疫情變化,強化瘧疾監測工作,各地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充分發揮瘧疾監測中的“前哨”作用,來自瘧疾疫區的入境人員一旦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熱,應首先考慮是否感染瘧疾,進行血液瘧原蟲檢測,避免誤診或延誤病情,一經確診,立即將患者隔離,避免造成區域性疫病暴發[3];(3)加強信息溝通與合作,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商務、外事等有關部門按屬地管理原則在瘧疾防治方面與入境人員戶籍所在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加強聯系,及時掌握到達瘧疾高發區人員去向及境外瘧疾高發區人員入境情況,特別是到非洲等瘧疾高發區務工人員的相關信息。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摸清到過瘧疾高發區人員到本轄區活動情況,掌握其回國時間,加強管理,告知其一旦出現癥狀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
由于該市多年無瘧疾病例出現,一些醫療機構對輸入性瘧疾監測意識不強,醫務人員瘧疾相關知識欠缺,常常誤診,延誤病情及疫情報告。應加強醫務人員培訓,提高其對瘧疾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和瘧疾診治水平,加強預檢分診工作,提高對瘧疾的警惕性。臨床醫生遇有不明原因發熱患者時,應主動詢問近期是否有赴非洲等國外瘧疾高發區旅游、務工史,對有該流行病學史的發熱患者,應考慮輸入性瘧疾的可能,及時發現、有效治療,防止出現二代病例。
通過各種渠道,如“4·26”瘧疾宣傳日,開展主題宣傳活動,普及瘧疾防治法規、政策、措施以及相關知識,提高群眾瘧疾防治知識和自我保護意識,營造良好的瘧疾防治社會氛圍,讓全民都參與到消除瘧疾的活動中來[4]。主動與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和勞務輸出機構聯系,向往返非洲等瘧疾高發區的務工人員等重點人群發放宣傳材料;發熱患者必須到醫院檢查治療,瘧疾患者必須接收全程、正規治療;增強群眾尤其是外出務工人員對瘧疾防治知識和臨床癥狀的認識,自覺預防瘧疾,并在感染瘧疾后及時主動就診,避免延誤病情。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瘧疾控制和消除標準[S].2010.
[2]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關于印發《消除瘧疾技術方案(2011年版)》的通知[Z].2011.
[3]姚立農,余可根,夏生榮,等.2004年浙江省15個瘧疾重點縣監測結果分析[J].中國寄生蟲病防治雜志,2005,18(6):477.
[4]國家衛生計生委關于組織開展2017年全國瘧疾日宣傳活動的通知[Z].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