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飛,張海紅,沈軍波,劉詩泆
(江西衛生職業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
現代服務業是指以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網絡技術為主要支撐,建立在新的商業模式、服務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礎上的服務產業,既包括新興的服務業態,也包括對傳統服務業的改造和提升[1]。醫藥衛生這一傳統的與人們健康密切相關的行業,正經歷著以先進科學技術為支撐的變革,形成獨特的現代醫藥服務產業。高技能人才是影響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冬F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提出,要逐步提高面向服務業的職業教育比重,重點加強金融、物流、商務、醫療和高技術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的職業教育,培養具有較高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的新型服務人才。作為職業教育先鋒和人才供給端的高職院校需要在藥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上做出適應市場和行業發展需求的調整。
現代醫藥服務產業是知識、密集型產業,對人才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要求較高,重專業經驗積累,培養周期長,非本專業人員流入困難。因此,在我國醫療衛生水平和人們健康需求大幅度提升的背景下,現代醫藥服務產業人才需求較大。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將現代服務業劃分為生產性服務產業和生活性服務產業兩大類[2]?,F代醫藥服務產業也有對應于生產性服務產業的藥品生產、藥品流通與銷售、醫藥電子商務等,對應于生活性服務產業的藥學服務、健康服務等。生產性醫藥服務產業中,高級研究人才較多,但普通實驗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專業管理人員、投資咨詢師等不足;生活性醫藥服務產業中,大型醫療機構藥學服務人才過剩,基層藥學服務人才嚴重缺乏,且大多數崗位藥學人員學歷偏低、理論知識和技能不足、流動性大。
另外,在產品特性趨同的背景下,現代醫藥服務產業更加注重服務質量。如醫院藥學服務,除基本的藥學知識和技能外,需要藥學人員提供人文關懷,具備較好的溝通能力、表達能力、寫作能力。行業人才是否具備這些“軟實力”,對產品、企業或機構的競爭力具有較大的影響。
現今,職業院校藥學人才培養模式一般為本科的“壓縮版”,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上與本科差異不大,這既有我國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也有行業資格準入的限制,如執業藥師證等,各學歷層次學生從業均需通過執業藥師資格考試,且考試要求一致。導致人才培養追求全面,而不能突出市場、行業、崗位的需求。
高職藥學專業一般為3年制:大一開設公共科目(政治、英語、數學、物理)和基礎專業課程(無機化學、有機化學、解剖學、生物化學、生理學等),大二開設專業課程(藥物化學、藥劑學、藥物分析、天然藥物學、藥理學等),大三頂崗實習。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僅有兩年,開設人文和職業應用型課程較少,造成高職藥學畢業生職業精神缺乏、創新能力和溝通及協作能力不足。
作為服務于區域現代醫藥服務產業的醫藥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上,需要融入區域經濟特征和文化,以行業需求為導向,融入現代服務業新內容,培養適應現代藥學服務產業所需的兼具藥學專業技能和職業精神的現代服務型人才[3]。
根據對高職藥學職業崗位群的調查,高職藥學教育培養的人才主要從事基層醫療機構和醫藥生產及經營服務企業等一線崗位工作。藥學專業學生要適應藥學服務職業崗位群的需要,這就決定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應該突破傳統限制,積極開設與行業緊密對接、具有行業特色、滿足區域行業需求的特色專業;適當調整已有專業的課程設置,開設與行業緊密對接的課程和實驗、實訓項目,著力提升學生實踐及服務能力。
在充分了解區域經濟和醫藥行業發展特點的基礎上,將藥學專業人才培養定位明確為面向藥品生產企業(特別是中藥生產企業)、藥品經營企業(包括社會藥房)、基層醫療機構,從事藥品生產、銷售、管理及藥學服務等職業領域崗位群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作為人才“供方”的學校要積極主動與作為“需方”的企業或單位加強溝通與合作,通過合作育人、合作辦學、合作發展,整合校企資源和優勢,促進人才培養;不斷完善校企信息交流平臺,擴充和優化實踐基地,提高教材開發能力,實現專業與行業對接、課程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對接、教學內容與工作內容對接、培養方向與職業需求對接,強化學生崗位所需技能訓練。
根據藥學專業辦學目標和定位,對原有的教學計劃進行改革,突出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在教學計劃中,大幅度提高實踐教學環節在整個教學中的比重;專業課程教學按醫院、企業典型工作任務(即基于工作過程)設計;增加校內外實訓,實訓教學過程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實行工學交替,融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培養為一體,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行業所需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精神。
藥學服務特色要求學生必須具有仁愛為本、服務為先的意識。高職院校在傳授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還需提高學生人文關懷能力,使其尊重與關愛服務對象??梢酝ㄟ^開展藥學服務進社區活動,承擔企事業單位藥學技能培訓重任,引導學生參與其中,使學生在具體的服務、工作過程中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和服務意識[4]。
為適應現代醫藥服務產業發展需求,開展對區域藥學行業人才需求情況的調查,開設對接區域產業的新專業。如現階段我國大力發展中醫藥產業,高職院??梢葬槍χ兴幧a、經營與流通,開設相關中藥系列專業;為滿足普通民眾對用藥咨詢的需求,可以嘗試開設藥學服務相關專業,使專業建設具有時代性。
高職醫藥院校在引進高層次人才基礎上,還可以通過訪問學習、深造等形式,提高專業教師的學歷層次和科研水平;鼓勵、支持教師參與各類職業(執業)資格考試,并在職稱聘任和績效考核方面向雙師型教師傾斜;完善校企專、兼教師雙向交流體系,制定專業教師赴醫療機構或專業相關企業進修制度,實現教師與專業崗位的對接,提升教師實踐及服務能力;優化行業企事業單位的兼職教師隊伍,完善兼職教師遴選標準,遴選副高以上職稱、從事崗位一線工作、技能較強、職業素養較高的藥學行業專家擔任兼職教師;簽訂責任書,明確校企雙方的權利義務,確定培養和學習目標,跟蹤考核,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兼職教師專業水平和執教能力。
根據行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建設模擬社會藥房、靜脈配置中心、模擬中藥房、模擬西藥房、藥品質量檢測中心等。有條件的院校還可嘗試與醫藥企業合作,創辦股份制的醫藥企業,如校企共建藥房;創建網絡藥學服務咨詢平臺,使服務對象能利用現代網絡媒介獲得專業藥學服務;建立網絡專業培訓平臺,將優質教學資源(授課視頻、課件、學習資料等)上傳,供學生和服務對象免費在線或下載學習。學生通過這些實訓平臺、實體企業以及社會服務平臺,提高實踐及服務能力。
在校內培養過程中,注重教學效果反饋,形成督導組現場聽課、學生的網絡問卷、行業專家座談多維度的開放式教學評價方式[5],及時糾正教學偏差;關注行業新動態和國家政策,與行業、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建立定期溝通制度,及時了解專業發展態勢;遴選不同規模和類型的企業作為調研對象,積極開展市場調研,增加校企互動;完善畢業生就業跟蹤調查、用人單位回訪等人才需求反饋機制,畢業生反饋信息包括就業崗位分布、崗位適應能力、個人升職空間、工作及生活環境、工資福利待遇等,企業反饋信息包括崗位能力評價、綜合素質評價、發展前景評價和同類學生優劣評價等;完善專業調研途徑與方法,及時收集醫藥行業人才需求信息,獲悉新技術、新崗位、新標準、新知識、新能力等,動態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