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彩琴
(平涼市精神衛生中心,甘肅 平涼 744000)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危害極大的慢性遷延性精神病,其發生與遺傳、社會環境、心理等因素密切相關。該疾病治療復發率較高,每次發作均可損害患者認知功能,使其社會功能下降。抑郁癥是精神分裂癥常見并發癥之一,相關研究表明[1],精神分裂癥并發抑郁癥后,患者常表現出消極悲觀的情緒,甚至發生自殘、自殺等不良行為。目前,通過應用抗精神分裂癥與抗抑郁癥藥物雖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精神分裂癥合并抑郁癥患者的相關癥狀,但殘留的心理因素仍會對患者認知功能、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2]。因此,在治療精神分裂癥合并抑郁癥過程中,還應做好患者心理建設工作。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心理干預是一種通過語言技巧、灌注信心、激發潛在力量等策略來提升個體幸福感的一種護理干預模式[3],本研究將此護理模式應用于精神分裂癥合并抑郁癥患者護理中,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6年7月—2017年10月我院接診的86例精神分裂癥合并抑郁癥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CI-ID-3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有關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4],且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得分≥18分;(2)年齡≥18歲;(3)近期未服用過抗精神分裂癥或抗抑郁癥藥物;(4)具備語言溝通能力與理解能力;(5)符合醫學倫理要求,且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患有其他精神疾病;(2)有抽搐電休克治療史;(3)有嚴重軀體疾病;(4)對精神活性物質濫用者;(5)意識障礙;(6)不配合調查研究。將全部患者隨機分為護理組和對照組,兩組均43例。對比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臨床資料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
對照組給予常規心理支持、健康宣教、用藥指導、病情監控等干預措施。護理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心理干預,內容包括個體積極的情感體驗,具體來講是指過去的主觀幸福感,現在的滿足感以及對未來保持樂觀;積極人格特質,是指愛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對美好事物的洞察力、面對疾病的勇氣、創造性等;積極社會環境,是指使個體成為充滿責任感、謙遜、有職業道德、懂禮貌、講文明的良好公民。具體方法:(1)組建積極心理學干預團隊:由護士長擔任組長,并挑選出若干名護理骨干組建一支積極心理學干預團隊。團隊成員均接受積極心理學理論知識及實踐技能培訓,以在護理工作中熟練應用心理干預技術;護士長在有效了解患者心理特點的基礎上結合理論知識制定護理干預的基礎框架、流程及內容,經全體成員討論后將護理干預內容加以完善與豐富。(2)模擬練習: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預演整個干預過程,要求每個團隊成員充分掌握積極心理學干預的相關技巧及注意事項,并能夠熟練應用癥狀量表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況。(3)實施流程及內容:①與患者積極開展溝通交流,鼓勵其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在充分了解患者心理狀況的基礎上剖析其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并逐步幫助患者對自我有清晰地了解;采用講座方式開展認知教育,教會患者自我疏導心理障礙的方法。通過角色扮演調動患者自我意識,幫助患者發現自身蘊藏的巨大能量,進而重塑自信。②記錄三件好事。指導患者在每晚臨睡前寫下自己當天遇到的三件好事,以及思考發生這些好事的原因。通過這一過程使其獲得積極的心理體驗,并懂得從多角度去觀察或思考生活,進而激發其對生命的熱愛之情。③實踐感恩。幫助患者回憶對自己提供過幫助的人,并鼓勵患者向這些從未道過謝的人寫一封感謝信,或者通過打電話的方式對其表示自己真摯的感激之情;還可鼓勵患者通過擁抱或語言等方式感謝親友長期以來對自己的照顧或包容。④編寫自傳:當患者感覺自己的人生一片灰暗時,建議其展開想象的翅膀,暢想自己經歷的精彩人生,將這段精彩人生寫成自傳,盡可能嘗試變成自己想象的樣子。⑤組織病友交流會,鼓勵并引導患者發言,暢談自己對未來的展望,以喚起患者對人生、生活的希望。干預共8周,每周進行1~2次指導。
比較兩組患者述情障礙情況、認知功能程度及生活質量。(1)應用多倫多述情障礙量表(TAS-20)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述情障礙情況進行評估[5]。此量表包括情感辨別能力、情感描述能力、幻想、外向型思維4個因子,每個因子采用1~5分的5級評分法。評分越低,表示患者述情障礙越輕。(2)應用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評價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認知功能[6]。該量表包括命名能力、視空間與執行功能、語言能力、注意力與集中、記憶力、抽象思維、計算力及定向力8個認知領域,共計30分。評分越低,表示患者認知功能障礙越嚴重。(3)應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調查表簡表(WHOQOL-BREF)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7]。該量表包括心理領域、生理領域、社會關系領域及環境領域4個維度,每個維度評分范圍均為0~100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應用SPSS 17.0軟件對本研究相關數據進行分析,采用(±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采用“率”表示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當P<0.05時,差異具有顯著性。
兩組干預前TAS-20各因子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TAS-20各因子評分均低于干預前(P<0.05),且護理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兩組干預前MoCA各項評分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干預后兩組MoCA各項評分均高于干預前(P<0.05),且護理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3。
兩組干預前WHOQOL-BREF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干預后兩組WHOQOL-BREF各維度評分均明顯高于干預前(P<0.05),且護理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精神分裂癥患者合并抑郁癥在臨床極為常見,分析其原因可能為:(1)抗精神藥物引起的;(2)抑郁本身是精神分裂癥的典型癥狀表現;(3)隨著病程推進,患者逐漸對治療喪失信心,感覺未來一片渺茫,進而出現抑郁情緒;(4)精神分裂癥患者病情有所改善,因未恢復適應社會的能力而抑郁[8]。相關研究表明[9],精神分裂癥合并抑郁癥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程度明顯高于單純精神分裂癥患者,其可能是神經病理學改變與社會心理學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而認知功能障礙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可危及其生命安全。因此,臨床應重視對精神分裂癥合并抑郁癥患者心理因素的干預。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TAS-20各因子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TAS-20各因子評分比較(±s,分)
注:*與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護理組對照組t值P值n 43 43干預前3.96±0.52 4.03±0.54 0.612 0.542情感辨別能力干預后2.14±0.35*2.81±0.41*8.150 0.000干預前3.83±0.47 3.87±0.49 0.386 0.700情感描述能力干預后2.24±0.31*2.86±0.38*8.290 0.000幻想干預前3.84±0.53 3.79±0.51 0.446 0.657干預后2.08±0.29*2.84±0.32*11.540 0.000干預前3.95±0.43 3.98±0.46 0.312 0.755外向型思維干預后2.14±0.26*2.92±0.43*10.179 0.000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MoCA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MoCA評分比較(±s,分)
注:*與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護理組對照組t值P值干預前2.47±0.57 2.41±0.52 0.161 0.872命名能力干預后3.15±0.69*2.71±0.63*3.088 0.003干預前2.75±0.67 2.71±0.63 0.285 0.776視空間與執行功能干預后3.36±0.51*3.02±0.56*2.944 0.004干預前2.06±0.65 2.11±0.68 0.349 0.728語言能力干預后2.82±0.54*2.43±0.56*3.287 0.000注意力與集中干預前3.61±0.73 3.58±0.68 0.129 0.898干預后4.13±0.52*3.88±0.49*2.294 0.024記憶力干預前2.48±0.47 2.49±0.45 0.101 0.920干預后3.31±0.53*2.93±0.57*3.201 0.002抽象思維干預前1.26±0.35 1.22±0.34 0.538 0.592干預后1.67±0.42*1.45±0.37*2.577 0.012計算力干預前2.33±0.46 2.35±0.49 0.195 0.846干預后2.96±0.51*2.68±0.54*2.472 0.015定向力干預前4.72±0.36 4.75±0.39 0.371 0.712干預后5.45±0.48*5.16±0.46*2.860 0.005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WHOQOL-BREF評分比較(±s,分)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WHOQOL-BREF評分比較(±s,分)
注:*與干預前比較,P<0.05
護理組對照組43 43組別n t值P值干預后73.16±7.83*66.52±8.74*3.711 0.000心理領域干預前56.72±9.16 57.21±10.08 0.236 0.814生理領域干預前58.27±10.52 57.43±10.13 0.377 0.707干預后75.33±8.46*67.25±9.02*4.284 0.000社會關系領域干預前53.75±9.37 54.28±9.69 0.258 0.797干預后71.52±7.03*63.46±8.42*4.818 0.000環境領域干預前55.81±9.67 56.12±9.91 0.147 0.884干預后74.53±6.88*65.84±8.57*5.185 0.000
積極心理學是興起于20世紀的心理學分支,致力于對人的主觀幸福感、力量及美德等心理積極因素的研究。積極心理學認為[10],心理學除對個體心理損傷進行修復外,還能充分挖掘其自身潛能與力量。近年來,臨床開始有意識地將積極心理學理論應用于心理護理中。有研究表明[11],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心理干預通過循序漸進地為患者提供個體化的心理支持,不僅能幫助個體正確認識自我,同時還能夠培養個體的適應能力,激發其正向力量,進而充分調動個體進取心,使其獲得極大的幸福感。鑒于此,本研究將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心理干預實施于精神分裂癥合并抑郁癥患者護理中,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護理組MoCA各項評分均明顯較高。提示采取此心理護理模式能夠顯著提高患者認知功能。其原因可能為受損的腦神經在結構與功能上具有可塑性,能夠通過后期的學習與強化訓練將喪失的功能部分或完全修復,使相應的皮層區域擴大。而實施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心理干預后,通過認知干預,可重建患者的自信,并使患者確信自身具備戰勝疾病的能力。再通過幫助患者從積極的角度回憶生活的點滴,可喚起患者對美好生活的希望,最大程度激發其康復潛力,最終可改善患者大腦皮層功能區,使其認知功能逐漸恢復[12]。
述情障礙為精神分裂癥合并抑郁癥患者在情感識別與表達方面的重要功能缺陷,而患者述情功能康復則有助于其社交功能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護理組TAS-20各因子評分明顯較低。提示實施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心理干預,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述情障礙。這是由于運用“記錄三件好事”“驅趕消極情緒”等心理干預方法,可使患者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進而有助于提高其情感識別能力。鼓勵患者用行動去實踐感恩,可重塑其積極的人格特質,并使患者情感認知缺陷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從而促進其社會功能恢復。同時,與對照組相比,護理組WHOQOL-BREF評分明顯較高。其原因主要為實施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心理干預,可幫助患者正確認識自身的價值與優勢,對生命產生新的理解與領悟,進而會設法尋找實現人生價值的路徑,并通過有效調動其內在積極性因素,使自身對疾病的心因性反應得到明顯改善,使軀體不適顯著減輕,從而大大提升患者整體生活質量[13]。
綜上所述,對精神分裂癥合并抑郁癥患者實施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心理干預,可使患者述情能力顯著增強,使其認知功能障礙有效減輕,同時可明顯提升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