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遠
第三方支付可謂是資金支付領域的一場技術革命,這為廣大“剁手族”帶來了酣暢淋漓的購物體驗,也極大便利了線下支付的渠道,解放了人們累贅的錢包。但第三方支付在為“剁手族”帶來快意的同時,也伴隨著一些新的問題出現,尤其是某些“灰色”領域出現了第三方支付的身影,使得第三方支付無論從合規的角度還是倫理的角度都值得仔細考量。
第一問:第三方支付助漲一元奪寶“博彩”心理,是創新抽獎游戲,還是類網絡博彩?
互聯網尤其是移動網絡的高速發展,為人們開辟了一種新的購物模式——網上購物,人們將自己喜歡的東西通過網上下單快遞運輸來達到購買的目的,省時省力的同時,更多的就是省錢。如今又新興起了一類網購模式:一元奪寶。游戲的特點就是將商品的廉價購買權分成若干等分,每個用戶只需要投入一塊錢,就有可能獲得低至一元人民幣的購買權。該購買權指向某個實際價值遠高于一元的商品。一元購的范圍極其廣泛,小到零食服飾,大到手機家電,該模式極大地調動了人們的熱情。
隨著一元奪寶類游戲越來越受歡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觸它。這當中,的確有幸運的人花一塊錢就獲得了價值數千元的“商品”,但更多的人為了中獎耗費大量資金卻兩手空空。人們不禁想問,這個號碼是怎么來的?中獎號碼又是如何選的?下面我們就來研究一下,有關一元奪寶游戲的奪獎號碼是怎么來的。
網上博彩領域本就是社會輿論的關注點,也是法律治理的重點。當然第三方支付本身并不一定是“一元奪寶”類的運營者,但涉及為涉嫌違規的準“博彩”活動提供支付通道則有失其道義性。一方面第三方支付作為金融科技創新之舉,本身應當是進步的產物,但另一方面其營業的范圍卻覆蓋了“灰色”甚至違法領域,其中的倫理風險讓我們也不得不重新審視。
針對愈演愈烈的“一元奪寶”現象,2017年7 月中旬,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明確將網絡“一元購”定性為變相賭博或者詐騙,并將對其展開新一輪整頓清理工作。對于利用“一元購”從事賭博活動或涉嫌詐騙的違規行為,依法予以打擊處理。隨后的8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金融審判工作的若干意見》出臺。該《意見》指出,“一元購”是指將一件商品平分成若干一元金額的“等份”,通過互聯網平臺出售,購買者可以購買其中的一份或多份,當所有“等份”售出后從購買者中抽出幸運者獲得此商品,其他購買者的認購資金不予退還的銷售模式。《意見》指出,網絡“一元購”盡管極個別購買者存在僥幸獲取較大利益的機會,絕大部分投資者都將承擔損失全部本金的風險。
隨著該《意見》的發布,各大互聯網公司匆忙關閉了“一元奪寶”業務,涉及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也迅速開展應對,終止與網絡平臺的支付通道合作。進入10月以來,就只剩下一些眾籌項目的“一元抽獎”環節,作為監管的“灰色”地帶暫時予以保留。
第二問:待支付賬戶的利息收入被第三方支付機構“納入囊中”是否符合法理?
提到備付金這個概念,對于我們普通消費者可能覺得比較陌生,但如果分析其我們的日常網購行為,就會恍然大悟了。當我們網購商品或服務時(以淘寶為例),我們下單時點擊支付,就會從第三方支付賬戶(或綁定的銀行卡)扣除相應價款(也即待確認支付的貨款)。當我們最終點擊確認收貨之前,這筆價款一直會存放在支付機構的賬戶上,這筆錢就是所謂的“客戶備付金”。在部分購物平臺上,這個待確認支付期間可能長達10—25天不等。鑒于部分交易的長周期特性,在整個交易過程中會產生不小時間差,而這小小的時間差會形成巨大的資金沉淀,這部分資金在銀行賬戶里可產生不菲的利息收入。這筆沉淀資金總額有多大?據估算,截至2016年年底,全國267家支付機構吸收客戶備付金合計超過5000億元。
那么,第三方支付賬戶中沉淀的這筆資金所產生的利息是否恰如其分應當歸屬支付機構?我們需從法理的角度展開討論。從所有權的角度看,待支付未支付的價款,在尚未交付給網絡零售商(網購中的賣方)時,不能認為發生了所有權轉移,也就是說所有權仍然在支付的一方。那么這筆資金所產生的孳息也就是利息應當依法由所有人擁有。當然,第三方支付是有其特殊性的,因為支付的價款是一種“準支付”的狀態,一定收貨確認,就會導致整個支付行為的完成。但支付機構在整個交易的過程中其實相當于一個對資金的“占有”方,需要根據這筆資金的主人——也就是購物者的指令,才能確認資金劃出。從這個角度看,第三方支付機構是不應當享有沉淀資金的利息收益的。事實上,除了網絡支付,市面上許多預付卡,存在卡內的客戶未消費資金,事實上也屬于備付金,其沉淀資金的孳息問題也是亟待法律予以解決的。不過不同的是,預付卡中資金在用戶購買時,事實上消費者往往是處于某種利益,比如獲得返現、返點、特定時間段打折等等,而且購卡行為是獲得發票的,也就是說所有權意義上的孳息與消費者似乎是涇渭分明了,但預付卡公司吸收資金并以此賺取利息的情形卻有失合規性。所以說,備付金從法理的角度不應當由支付機構享有,至少在合規性上是存疑的。
2017年來的一系列監管政策也恰恰驗證了前文所述之內容。2017年1月以來,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一項支付領域的新規定,明確了第三方支付機構在交易過程中,產生的客戶備付金,今后將統一交存至指定賬戶,由央行監管,支付機構不得挪用、占用客戶備付金。人民銀行或商業銀行不向第三方支付機構備付金賬戶計付利息。針對備付金可能存在的風險,此后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16〕21號),則明確提出了“非銀行支付機構不得挪用、占用客戶備付金,客戶備付金賬戶應開立在人民銀行或符合要求的商業銀行。人民銀行或商業銀行不向非銀行支付機構備付金賬戶計付利息”相關要求,人民銀行決定對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實施集中存管。根據該《通知》,支付機構應將客戶備付金按照一定比例交存至指定機構專用存款賬戶,該賬戶資金暫不計付利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董希淼指出,央行此舉意在引導第三方支付機構回歸到小額、快捷、通道上來,做好支付主業,而非依靠吃備付金利差賺錢,甚至通過挪用備付金進行投資理財來維持公司運轉。自此,第三方支付依靠海量用戶留存的巨額備付金“賺利差”的時代正式走向了終結。endprint
第三問:當第三方支付與網購結合,公眾的隱私權如何保護?
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標記著”生物特征的支付方式大量出現,比如指紋支付、刷臉支付等等,初衷是簡便實現快捷支付,但越來越多的生物痕跡被收集到支付平臺當中。譬如一些常用的支付平臺,常常以監管需要或者核對個人信息的名義,要求或建議上傳公民身份證、銀行賬戶、社保卡、公積金賬戶等信息,通過這些信息,往往能勾勒出一個人的完整社會屬性。新型支付,譬如指紋支付、刷臉支付則上傳了更多人類的生物特征,一些常見的支付平臺會要求使用者確認指紋、錄入面部特征。這些信息假如同時介入第三方支付平臺的醫療信息的,使得基本公民信息能夠與生物信息相配合,那么一個個體的完整社會信息與自然人信息就毫無保留地暴露在支付機構面前。
更引人焦慮的是,隨著支付牌照價值顯現,越來越多的支付機構被大型企業收購,最直觀的就是支付平臺越來越多的和網購電商或者互聯網巨頭掛鉤。這樣一來,支付平臺就融合了電商的信息,很多快遞收貨地址、聯系方式等即時信息為一體,更為完整地記錄了個體的靜態與動態信息支付。另一方面,很多個人習慣也被記錄其中,我們可以知道一個人早上習慣在哪里吃早餐,消費標準如何,配合互聯網巨頭的地圖和測步器或者健康功能,可以知道一個人每天從哪里出發上班,幾點回家等等。對于這些我們不慎遺留又分享給APP的信息,事實上被互聯網巨頭們廣泛地應用了。經常使用網購軟件的人可能會發現,近期購物平臺開始根據你的購物習慣進行推介,這就導致一個有趣的現象,每個不同人的購物界面可能不大一樣,電商平臺會“不經意間”將你時常關注的物品作為推薦項目或“常購物品清單”顯示在購物首頁上。這種便利的背后,潛伏著巨大的危機,也許未來某一天,最了解我們的不是我們的親人、人口管理部門、警察局,甚至我們自己,而是支付機構!我們的一切信息都可以被拿來量化,或者我們僅僅是作為營銷中的待分析對象一樣。
第三方支付,是洪水猛獸還是金融創新
一方面,隨著人工智能的普及,第三方支付的發展也進入了新的階段。聲波支付,臉部支付,指紋支付早已經不再新鮮,由此而來的便捷之余,也為我們帶來一些對科技強大力量的恐懼。現代社會體系下的我們畢竟太過依賴第三方支付了,支付市場的種種法律空白為普通民眾的權利保障帶來種種隱患,支付行業亟待系統的法律出臺進行方面調整。另一方面,隨著支付行業的發展,監管體系也在不斷完善。據稱,《支付清算組織管理辦法》可能在近期頒布。該辦法將把非銀行機構納入清算體系統一管理,并界定支付清算行業的準入門檻,此舉或將為略顯“凌亂”的支付行業帶來新的變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