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長飛
2017年12月5日,榮昌區清流鎮馬草村。一場小雨后,田間的蓮白長勢喜人。
“敖書記來啦,您看,現在賣蓮白多方便啊,又省力又省錢。”村民鄧國萬見到記者一行,熱心地打著招呼。
“村集體有錢了,為村民做點事是應該的。”同行的馬草村黨支部書記敖曉剛說。
村里做了什么事呢?原來,馬草村的土壤和氣候特別適合蓮白的生長,全村的蓮白種植面積有1000多畝,年產量在250萬公斤以上。
可長得好不一定賣得好。由于蓮白收購每次都是幾百公斤一起收,村民只能使用收購商帶來的磅秤,分批裝袋浪費時間不說,收購商還要加收部分費用,這使得村民叫苦不迭。
但現在不同了,村委會利用發展集體經濟的收入,為村民免費安置了7臺磅秤,村民們省心又省力,直夸做得好。
“母雞理論”
“可別以為購置這7臺磅秤很容易,以前馬草村的集體經濟幾乎年年為零,是典型的‘空殼村。”敖曉剛解釋說。
是什么原因讓馬草村的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反哺民生的呢?敖曉剛說,這還得感謝區領導提出的“母雞理論”。
2016年,榮昌區對全區151個村(社區)的集體資產、資源、資金等“三資”情況,進行了一次排查清理。結果表明,151個村(社區)中,有89個村(社區)集體的經營性收入為零,其他村(社區)年收入僅數千元,最多的也只有幾萬元,村(社區)集體經濟“空殼化”問題突出。
于是,開展扶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試點工作應運而生。當敖曉剛聽到這一消息后,立馬就召集村干部開會討論,擬訂了申報材料。欣喜的是,馬草村被成功納入榮昌區發展集體經濟的15個試點村之一,獲得了幫扶資金140萬元。
如何用好這筆錢呢?有人提出,買幾套商品房坐地收租,穩賺不賠。也有人質疑,這樣做不僅錢掙得少,村民獲益也不大。
這時,敖曉剛轉述了區領導在布置發展集體經濟任務時提出的“母雞理論”:不能把“母雞”吃了,因投資項目不可持續導致股本金全部流失;也不能把“母雞”喂瘦了,因發展項目選擇不科學造成股本金嚴重“縮水”;還不能把“母雞”喂成了光打鳴不下蛋的“公雞”,在發展集體經濟中不作為。
大家聽罷,發現只有創新集體經濟的發展模式才行得通。
合作社
2017年7月的一天,馬草村村民敖潤昌看著自家的水稻面露喜色。田里的水稻顆粒飽滿,意味著又將迎來一個豐收年。他說給家人聽后,大家先是欣喜,接著又皺起了眉頭。
敖潤昌一家種了5畝5分田,到了每年收割的時候,都要經歷一番“磨難”。田種得不多,但大大小小分成了好幾塊,如果請外地的收割機過來收,不僅費用高,而且有的小塊田對方還不愿意收。
“有一年稻谷成熟得晚,周邊的田都收割了,等到我家時,開收割機的干脆不來了。我只好跟人家說好話,最后出到了180元一畝的高價,人家才肯過來收。”敖潤昌回憶說。
2017年收割季,敖潤昌卻省心了。
“2017年8月初,敖書記通知各家派個代表開會。會上才知道,村里成立了十三億糧油種植專業合作社,購買了收割機,每畝田只收80元。”
這可把敖潤昌高興壞了。2017年8月底收割時,“新機器收得又快又干凈,每畝田還比外地的收割機便宜40元,這對農民來說是筆不小的數目。”敖潤昌說,“來年開春還會讓合作社的旋耕機來耕地,這個服務太到位了。”
十三億糧油種植專業合作社,是馬草村“借雞生蛋”的一次探索,通過購置農機具和烘干設備提供有償服務,一邊給村民帶來方便實惠,一邊給村集體創造收益。目前,此類服務收入已達16萬元。
互助會
2017年3月的一個夜晚,村民黃華站在自家的豬欄前犯愁:豬長得很好,可沒錢買飼料了。
4年前,黃華帶著一家老小在廣東打工。由于打工不像以前那么掙錢,再加上小孩也到了上學的年齡,他們就返回老家創業養起了豬。
“11頭母豬,40頭子豬,吃起飼料來量大得很,現在缺好幾萬元飼料錢。”黃華對老母親說。
“我聽說村里前不久成立了一個互助會,還能提供借款,你要不去問問敖書記?”母親提醒說。
昏黃的路燈下,黃華沿著彎曲的小路來到敖曉剛家。黃華說明來意后,敖曉剛爽快地說:“村里成立了一個馬草村產業經濟發展協會,你家的情況我清楚,你按照程序申請,最高能借3萬元。”
黃華一聽,感覺抓到了“救命稻草”。“我們農民創業,在銀行很難貸到款,如果沒錢買飼料,就只能靠賣豬維持,但這就意味著創業要失敗了。”黃華說。
第二天,黃華完成申請程序后,當天就順利拿到了3萬元互助基金,而村集體也將得到一筆利息收益,既幫扶了村民創業,又增加了集體經濟收入。
馬草村產業經濟發展協會是馬草村從140萬元這只“母雞”中,拿出70萬元“下蛋”的錢成立的又一“反哺”平臺,目前共發放互助資金24萬元,撬動全村農產品銷售200余萬元。
產業園
2017年12月14日,馬草村扶貧共富產業園。不到早上8點,53歲的范林英來到臍橙園,開始一天的勞作。
“臍橙馬上要熟了,樹枝都垂了下來,這幾天我正忙著用竹子把它們支撐起來呢。”范林英說。由于丈夫得了腦梗不能干活,范林英是馬草村多年的貧困戶。
以前,除了種點水稻,范林英平時就在家照顧丈夫和兩個外甥,沒有其他經濟收入。2017年初,敖曉剛來到范林英家,說村里建立了一個扶貧共富產業園,農閑的時候可以去做點活路。
范林英尋思,工作地點就在村里,又不耽誤照看家里,還能掙得一點收入,真是好事。于是,從年初開始,范林英就一直在臍橙園里工作,除草、施藥、剪枝……現在,范林英每個月都能收入1200多元,別提有多開心了。
和范林英一樣,馬草村還有40多個貧困戶也在臍橙園務工。
馬草村將農戶手中的撂荒地轉包過來,統一流轉給業主從事規模種養殖業,最終建起了產業園。除了向業主收取一定的服務費,馬草村還組織村里的貧困戶到園區務工。“這樣一來,集體經濟發展了,也幫助村民脫了貧,馬草村的集體經濟發展和服務村民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敖曉剛自豪地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