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我們回頭看,不難發現,這40年中國的發展歷程,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全球價值鏈理論和政策研究的生動樣本。
改革開放40年是中國堅持融入全球價值鏈的40年
40年前,當國門初開的時候,鄧小平同志就高瞻遠矚地指出,對外開放不單是中國的選擇,也是世界經濟發展規律對所有國家的共同要求。沿著鄧小平對全球大勢的準確判斷,我們從東到西,從南到北,逐步開放市場,利用外資發展加工制造業,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修改完善國內法律法規,積極開展國際多邊與區域合作,適時開啟創新驅動,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過40年歷史性的發展,如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改革開放40年是中國從全球價值鏈中獲益的40年
40年來,中國對外貿易實現規模、質量雙提升。2013年至2015年,貨物貿易連續3年居世界第一位,出口穩居第一位,進口穩居第二位,服務貿易規模也已躍居世界第二位。在此過程中,高鐵、船舶、航空航天、通信設備等高附加值產品出口穩步增長,成為一張張“中國制造”新名片。
40年來,中國利用外資水平也不斷提高。吸收外資規模已連續25年位居發展中國家首位,過去5年累計實際利用外資超過6000億美元。跨國公司在華投資地區總部、研發中心超過2800家。外資企業占中國企業數量不到3%,但提供了1/10的城鎮就業,貢獻了1/5的稅收收入,1/4的工業總產值,近1/2的進出口。
同時,中國還實現了大規模工業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累計從農村轉移了2億多富余勞動力,實現城鎮化率超過50%。目前,中國外貿直接或間接帶動了1.8億人就業,約占全國就業總數的23%。通過參與全球分工體系,國民收入也得到提升,中國貧困發生率已經降到4%以下。
改革開放40年是中國深刻影響全球價值鏈的40年
40年來,中國從被動參與到逐步成為全球價值鏈的重要樞紐之一。《全球價值鏈發展報告2017——全球價值鏈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核算與分析》提到,2002—2008年是全球價值鏈擴張的全盛期。中國在加入WTO后獲得了穩定的外部環境,逐步實現制度性開放,日益融入全球價值鏈之中。金融危機過后,全球價值鏈活動迅速反彈,其貿易值占到全球貿易的70%。據統計,世界三個相互關聯的生產中心,分別在美國、亞洲和歐洲,中國則是亞洲中心的主要樞紐。中國外貿總量占全球比重從1978年的0.8%提高到2016年的11.5%,2017年對全球貿易增長貢獻率超過20%。2016年,中國對外投資流量居世界第二位,邁入凈資本輸出國行列。截至2017年底,對外直接投資存量超過1.4萬億美元,境外資產總額達到5萬億美元。
目前,中國企業已經在國外建立了99個經貿合作區,共投資324億美元,創造當地就業機會24.7萬個。另外,我國在非洲累計實施基礎設施項目1100多個,其中埃塞東方工業園等園區填補了許多非洲國家的工業空白。而這些“中國橋”“中國路”“中國港”“中國網”創造了一個個中國奇跡,也從更深層次上給全球價值鏈帶來新的變化。
與此同時,中國一直是全球經濟治理的積極參與者,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主渠道地位,包括加快建設高標準自貿區網絡,發起“一帶一路”倡議,打造APEC“中國印記”,提出G20“中國方案”,貢獻金磚國家“中國智慧”等等。這些新的努力,也為在更大范圍內塑造和引領全球價值鏈發展奠定了基礎。
——摘編自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會長、中國商務部原部長陳德銘在《全球價值鏈發展報告2017——全球價值鏈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核算與分析》(中文版)發布會上的發言,據《環球時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