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王亞華
鄉村振興戰略:通向理想彼岸的“橋”和“船”
鄉村振興的“三步走”戰略部署,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創新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做好“三農”工作所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的行動指南。
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還沒有任何國家能夠帶領數億規模的農民群體實現現代化,而鄉村振興的“三步走”戰略正是我們為完成這項壯舉提出的中國方案,是我們通向理想彼岸的“橋”和“船”,對于廣大發展中國家具有很強的啟發意義。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理論成果。
鄉村振興的“三步走”戰略部署,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全局具有重大意義。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中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中,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在堅持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基礎上,提出鄉村振興的“三步走”戰略部署,以分階段實施、分目標完成的謀略把握農業農村發展的大局,在戰略上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提供了有力支撐和保障。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馬列教研部經濟學教研室主任 郭倫德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重點解決錢從哪里來的問題
振興鄉村,首難在錢。我國并不缺錢,經過40年的快速發展,民間掌握著龐大富余資本,需要尋找投資出路,一些政府部門手中,也有很多項目經費在“沉睡”。因此,關鍵在于如何把資金引導到農村中去。
一是要以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為重點,完善農村產權市場,加快要素市場化進程,有條件的可以開展農業農村資產證券化業務,擴大農村產權和要素市場交易容量,提高交易活躍度,使社會資金投得進去又出得來。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這是穩定信心、促進農村產權和要素加快市場化的最大利好。
二是鼓勵社會創投機構到農村去開展業務,支持組建主要靠社會資金支撐的鄉村振興產業基金,暢通社會資金投向農村的渠道,放大政府農村發展基金的杠桿倍數。
三是根據農村金融“小、散、長”特點,超前布置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優先發展金融科技,可以允許一些前沿技術在農村先試點,使農村在數字金融、互聯網金融上實現“彎道超車”,用數字金融來消除農村金融中的不穩定因素,使農村金融穩健發展。
四是發展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科技金融要向農村著力,大力鼓勵面向“三農”的金融創新,使農村產業發展、科技創新與現代金融深度融合。
中央黨校副校長、經濟學博士 王東京
“三變”改革具有多重價值
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的妙處,在于它是立足擴大資產增量,而不是抽肥補瘦。資源變資產,是將過去沒有效益的資源變為可盈利的資產。拿貴州省六盤水市的例子來說,“三變”改革前,六盤水有大量林地和水域閑置,而且農民的承包地與房屋皆無完整產權。“三變”改革將其確權給農民后,農民不僅可用土地、房屋入股,還可用樹木、河流入股,如此一改,農民就有了自己的資產。
農民將自己資產入股,成了股東,于是就有了資產性收入。我看到的數據,“三變”改革前,六盤水農民人均收入僅4750元/年;到2016年底,人均收入已提高到1.3萬元/年。要特別提到的是,農民與企業已成為同一利益共同體。農民(股東)收入增長,企業主收入也增長。農民收入增加而沒有人利益受損,此改革在經濟學看來是典型的“帕累托改進”。
認識“三變”的價值不應僅局限于農村扶貧。這樣講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近期看“三變”可協助農村貧困戶脫貧,而從長遠看,則可讓農民通過取得資產性收入成為中等收入群體;另一層意思,是“三變”不僅能造福農民,也可造福城市貧困者。古人講“有恒產方有恒心”。可以肯定,城市貧困人口一旦有了資產,脫貧將指日可待。
“三變”不是一種固定的農村扶貧模式,而是一種改革理念。六盤水的經驗可以借鑒,但各地情況不同,大可不必照抄照搬。要知道,“三變”的要義在于:要讓低收入者脫貧致富,關鍵是要讓他們有資產性收入;要讓他們有資產性收入,關鍵是要推動資產增值;要推動資產增值,關鍵是建立相應的利益制衡機制。
東北農業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郭翔宇
深化農村改革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題中之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創造性地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確立了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指導思想和工作方針。
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核心推動力之一,深化農村改革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題中之義:要通過深化農村改革,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強化鄉村振興的制度性供給。要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著力增強農村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當前,深化農村改革要抓住以下重點:一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改革的重點是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的前提下,使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形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經營權流轉的格局。“三權”分置的關鍵,是在穩定承包權的基礎上放活經營權。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強調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的基礎上,第一次明確提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這不管是對土地的原有承包者,還是對土地的實際經營者,都給他們吃了長效定心丸。二是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改革的重點是探索農村集體所有制經濟的有效組織形式和實現方式,明晰集體產權,盤活集體資產,保障農民財產權益,有效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壯大鄉村集體經濟。同時,要深化農產品收儲制度和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深入推進農業農村“放管服”改革,破除一切束縛農民手腳的不合理限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