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安徽省20個農村綜合改革示范試點區縣之一,宣城市宣州區在積極推進農村集體經濟改革發展過程中,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堅持“一村一策”,激活農村閑置資產,推動股份合作,讓農民抱團發展,村集體經濟實力得到了大幅增長,農民財產性收入普遍增加。
探索亮點:
一村一策、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積極推動集體資產市場化運營。
借鑒之道:
在農村改革發展過程中,宣州區按照“一村一策”的思路加快推進改革,做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喚醒農村“沉睡資產”,釋放政策紅利,助推精準扶貧。
花園村是典型的城中村。近年來,在城市化進程推動下,花園村大量土地資源轉化為資金和房產。通過集體資產股份合作改革,花園村利用留存于村集體賬戶上的征遷款,注冊成立了安徽花園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用公司化模式管理和運營村集體資產。2016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由2013年的10.5萬元增長到628.4萬元,增長了60倍;人均收入由2013年的5245元增長到18379元,增長了3倍多,改革成效明顯。
巷口橋村位于宣城市區北郊3公里,屬于城郊接合部。2006年起,村集體在土地征收過程中獲得了相應補償,村“兩委”班子因地制宜,依托經濟開發區平臺和周邊企業,建設了標準化廠房,主營廠房租賃業務,實現了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通過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現新增標準化廠房面積1.13萬平方米,全年實現營收達170萬元。2017年4月,公司進行了改革后的第一次分紅,分紅總額為80萬元,以戶為單位通過銀行存單的方式進行發放,最高一戶分紅達3916元。農民們得到了實惠。
山河村地理位置偏遠,是典型的“空殼村”。沒有資源、沒有資金,又該如何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呢?基于村里的情況,村“兩委”班子轉變發展思路,通過整合扶貧開發項目資金和幫扶單位資金,大力發展生態青蝦養殖,目前實現集體經濟收入分成50萬元;通過發展光伏發電產業,預計年增收6萬元;通過跨村開展土地流轉發展特色養殖業,年增收約8萬元。
目前,宣州區依托農村集體經濟體制機制改革,已初步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農村發展新模式,如花園村模式(公司化模式,市場化運作,自主經營和委托職業經理人管理)、巷口橋村模式(租賃標準化廠房,發展物業經濟)、稽亭村模式(爭取中央扶持集體經濟發展試點項目資金)和棋盤村模式(“村集體+龍頭企業+農戶”模式,發展特色企業)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