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食品安全供應鏈的透明度是指在食品生產和加工過程中供應鏈企業向其消費者和社會公開信息的比例,其數值的提升對于食品消費者、政府部門以及供應鏈中企業均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在研究提升食品供應鏈透明度意義和提升途徑的基礎上,從誠信評價體系和風險評價體系兩個角度的指標對食品安全供應鏈的誠信風險評價體系進行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通過政府部門及時出臺和完善食品安全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對技術研發的投入可以有效提高食品安全供應鏈的透明度。
關鍵詞:食品供應鏈 透明度 誠信評價體系 風險評價體系
引言
近年來,由于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進步,消費者生活水平有了明顯進步,食品需求也有了較大變化,由以往的飽足需求逐漸注重衛生和健康。而由于“地溝油”、“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出現,頻繁的食品事故導致人們對其安全的關注達到史無前例的高度。
傳統環境中,食品的制造者和消費者所掌握的信息十分不對稱,消費者對于食品原產地、生產、運輸等過程中的相關信息完全無法了解。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和食品監管機制的完善,食品供應鏈的透明度日益提高,消費者可以獲取關于食品原產地、生產、運輸等過程中的相關信息。食品供應鏈的透明度提升對于提升食品安全、加強食品衛生和完善食品監管機制等具有重要意義。食品供應鏈透明度也是影響整個供應鏈誠信和風險評價體系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食品供應鏈的透明度對于食品安全和整個供應鏈誠信和風險評價具有重要影響,這一點已經得到國內外學者的普遍認可。Jin S和Zhou L以日本為例,通過設計和發放調查問卷,研究在提升食品安全供應鏈透明度方面消費者對食品加工制造流程中的哪些因素最為關注。Asioli D等以意大利漁業供應鏈為例,研究了食品安全供應鏈透明度和企業成本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在提升食品安全供應鏈透明度的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造成企業運營成本的上升。劉永勝等認為企業員工的失職行為是造成食品供應鏈風險提升的主要原因,通過構建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可以顯著降低員工的失職行為。王冀寧等基于消費者、政府和食品生產企業三個主體,從食品原材料生產、加工和流通過程構建了食品供應鏈透明度的評價指標體系。陳娟和張清楠通過設計和發放調查問卷對我國食品供應鏈中安全問題的掌控和風險管理水平進行分析,問卷結果顯示:食品企業規模、內部管理水平、員工素質是影響其安全風險管理水平的三個主要因素,在提升安全風險管理水平的過程中,不僅企業需要做出努力,政府部門的作用也不可忽視。
本文首先分析提升食品安全供應鏈透明度的驅動主體、意義和途徑,并在此基礎上基于透明度構建了食品企業誠信和風險評價體系。
食品安全供應鏈透明度分析
在系統研究食品安全供應鏈的透明度以及其對供應鏈誠信和風險評價體系的影響前,應明晰以下核心內容:在透明度方面,哪些主體采取措施可以有效對其管理?意義是什么?當前食品安全供應鏈的透明度存在哪些問題,以及可以通過哪些途徑提升食品安全供應鏈的透明度?
(一)驅動主體
所謂“驅動主體”是指在食品供應鏈運轉過程中,根據自身利益,希望開放和公布食品信息從而提高食品供應鏈透明度的相關個人或組織。具體而言包括:食品消費者、供應鏈運作中相關企業和政府部門。
消費者是提升透明度水平過程中的最終獲益者。提升透明度水平,消費者可以直接了解到食品加工制造和物流運輸過程中的全部信息,包括食品原產地、生產、加工制造、運輸等過程中的相關信息。首先,信息的公開可以保證食品安全和衛生;其次,消費者可以根據信息選取滿足自身偏好的產品,滿足其個性化消費的需求。
食品供應鏈的企業是提升透明度水平過程中的主要行動者。提高食品供應鏈的透明度,有助于加強企業有效地對食品進行管理,減少食品浪費和流失,保證企業的利潤;企業有效掌握食品生產過程中全部信息,在發生事故后快速查清責任。由于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的提高,提升食品供應鏈透明度有利于企業維持安全衛生的企業形象,有效保證其利潤最大化目標的實現。
政府部門是提升透明度水平過程中的有效監管者。消費者從市場需求角度促進了食品安全供應鏈透明度的提升,但是仍不足以得到保證。政府部門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強制性保證了食品供應鏈的企業公開其產品生產和流通過程中的相關信息,提升供應鏈透明度,保證食品安全。
(二)提升透明度的意義
提升食品安全供應鏈透明度,加強食品安全和衛生管理,對于提升國民體質、保證國民健康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消費者是提升透明度水平過程中的最終獲益者,通過有效提升透明度,消費者個性化消費需求得到滿足,同時保證國民飲食健康,對國家具有深遠意義。
提升食品安全供應鏈透明度,有利于提升企業抗風險能力。提升透明度水平過程中,企業可以清晰了解到其食品關于原產地、生產、加工制造、運輸等過程中的全部信息,有效對食品進行管理和監督,減少食品浪費和流失,保證企業利潤;企業有效掌握食品生產過程中全部信息,在發生事故后快速響應、查清責任,增加對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
提升食品安全供應鏈透明度,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提升透明度水平過程中,消費者在獲取食品的全部信息后,對于健康、安全、衛生的食品會有更明顯的偏好。企業通過提升食品的安全性,可以保證其銷售量,確保其利潤最大化。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避免不法商家由于逐利而生產“問題食品”。
(三)食品安全供應鏈透明度提升途徑
1.政府部門應及時出臺和完善食品安全的相關法律法規。企業是逐利性組織,其目標是實現經濟利潤最大化,僅靠市場需求和企業自律無法有效提升食品安全供應鏈的透明度。提升食品安全供應鏈的透明度意味著企業需公開其在食品加工過程和成本方面的相關信息,會影響其利潤最大化的實現。而消費者對企業的制約能力是有限的,無法形成強有力的監督機制。此時,政府部門應該出臺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督促食品供應鏈企業公開信息,保證食品產出、加工和流通全過程中的透明度,對于不符合食品安全規范和不公開信息的企業給予相應的懲罰,以保證透明度的有效提升。endprint
2.加大對技術研發的投入,在技術上保證食品安全供應鏈透明的可行性。當前無法有效提升透明的一個根本原因是無法實現對食品從原產地、生產、加工制造、運輸等全過程的有效監管。食品安全涉及的信息十分廣泛,且其原材料生產和食品加工企業的地理距離一般也較大,此時無法對食品全過程實行有效的監管。信息技術的發展可以保證從原材料到流通的全過程的食品加工和所處環境信息的共享,所以,加大技術投入,通過信息技術對食品相關信息實現共享,是保證透明度有效提升的必要途徑。
基于透明度的食品安全供應鏈誠信風險評價體系
本文將食品安全供應鏈誠信風險評價體系分為兩部分:誠信評價體系和風險評價體系。食品供應鏈誠信評價體系是指一系列描述供應鏈及其企業對社會契約和合約中的責任和義務執行狀況的指標;風險評價體系是指一系列描述供應鏈及其企業對外部環境變化及內部合作環境變化的抵抗能力的指標。雖然將食品安全供應鏈誠信風險評價體系分為兩部分,但是這兩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企業誠信力的上升可以有效提高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供應鏈風險主要是指外部及內部企業合作環境中的不確定性,當企業誠信力上升時,這種不確定性會大大降低,二者相輔相成、密切聯系。
上文中提到,在提升透明度水平過程中,制造企業向消費者共享其食品從原產地、生產、加工制造、運輸等全過程的信息,有利于樹立企業安全衛生的良好形象,贏得消費者口碑,保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升整個供應鏈的誠信力;在提升透明度水平過程中,一方面,企業在向消費者共享信息,消費者可以根據信息選取滿足自身偏好的產品,另一方面,企業可以對其食品原產地、生產、加工制造、運輸等全過程的信息進行清楚了解,發生食品安全問題后,有效應對,減少食品浪費和流失,保證企業的利潤;企業有效掌握食品生產過程中全部信息,在發生事故后快速響應、查清責任,增加對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提升企業乃至整個供應鏈的對于突發食品安全事件的抵抗能力。本文主要基于透明度視角構建誠信評價體系和風險評價體系并確定相應權重。
(一)指標體系的確定原則
為了保證所選取的指標可以表示供應鏈的誠信力和抗風險水平,在指標選擇時要遵循以下原則:
1.全面性原則。所選取的指標要全面而具體,不僅要體現供應鏈的誠信力,即企業的履行合同和社會契約的能力和意愿,還要體現企業的抗風險水平,即供應鏈及其企業能否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競爭和內部合作環境。
2.科學性原則。本文從誠信力和抗風險能力兩個角度來評價食品安全供應鏈誠信風險的評價體系,所選取的指標不僅要結合食品安全供應鏈的實際情況,體現出食品安全供應鏈區別其他類型供應鏈的特點,還要考慮其所處環境中的技術發展水平、經濟和市場競爭環境以及政治制度和法律規范等,保證設計的指標體系是可行且可測量的。
3.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原則。一般而言,定量指標的最終評價效果要優于定性指標,因為定量指標的最終結果是數據,定性指標的最終結果是文字,數字的評價效果要優于文字,數字更具備科學性和客觀性,且可以更加快速、明確地表示出不同食品生產企業及其供應鏈的區別。但是在實際中,企業出于對其私有信息的保護以及一些評價結果難以量化,常常需要一些定性指標,在指標選取時應注重定性與定量相結合且優先選取定量指標的原則。
(二)指標體系的確定
根據上文中指標選取的原則,本文評價體系分為兩個子部分,誠信評價體系(A)和風險評價體系(B),具體而言,誠信評價體系(A)包括食品供應鏈原材料公開水平(A1)、食品供應鏈食品生產公開水平(A2)、食品供應鏈食品流通公開水平(A3)和食品供應鏈歷史誠信記錄(A4)四個指標。風險評價體系(B)包括信息透明程度(B1)、外部競爭環境變化指標(B2)和內部合作環境指標(B3)三個指標。
食品供應鏈原材料公開水平(A1)是指食品供應鏈對其原材料產地和質量信息的公開程度。原材料是食品安全的重中之重,且由于其生產的地域范圍較廣、生產時間跨度較大,導致其質量和安全難以保證,原材料安全衛生是生產安全放心產品的必要條件,對于評價誠信力具有重要意義。食品供應鏈食品生產公開水平(A2)是指食品供應鏈對食品加工過程中的相關信息的公開水平,也是誠信評價體系(A)的重要指標。食品供應鏈食品流通公開水平(A3)是指食品制造加工完成后的運輸過程中的相關信息的公開水平,食品流通涉及的時間、環節較多,且企業對這一過程的控制遠低于生產加工過程,這部分信息的公開程度消費者更為關注。食品供應鏈歷史誠信記錄(A4)是指對食品供應鏈上述三個指標的歷史公布信息的評價,盡管企業會公開A1- A3的相關信息,但是并不能保證供應鏈企業公布的信息是準確的,此時需要借助企業歷史事件,如有無食品安全問題對供應鏈企業公布信息準確性即歷史誠信記錄進行評價。
信息透明程度(B1)是指公開的信息占食品生產所有環節、全部過程信息的比例,當信息公開透明時,不僅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問題更加放心,企業也可以更清楚掌握食品生產過程中的全部信息,信息透明程度(B1)越高,在發生食品問題時,企業能更快速地找到故障點,抵抗風險能力就越高。外部競爭環境變化指標(B2)是指體現企業及其供應鏈對外部競爭環境如競爭企業、競爭供應鏈、市場競爭環境的抵抗能力的指標,企業及其供應鏈對外部環境的適應能力越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越高。內部合作環境指標(B3)是指供應鏈內部的合作水平和經營環境對供應鏈及其企業的抗風險能力的影響的指標,供應鏈內部經營環境越好,企業間合作水平越高,說明供應鏈企業間的合作效率越高,當出現問題時,企業間可以通過快速有效的合作一起解決,供應鏈的抗風險能力越強。
結論
食品安全供應鏈的透明度是指在食品生產和加工過程中供應鏈企業向其消費者和社會公開信息的比例,其數值的提升對于食品消費者、政府部門以及供應鏈中企業均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誠信評價體系和風險評價體系兩個方面的指標對食品安全供應鏈的誠信風險評價體系進行研究。研究結果表明:提升食品安全供應鏈透明度,可以提升企業抗風險能力以及營造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對于提升國民體質、保證國民健康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政府部門應該出臺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督促食品供應鏈企業公開信息,保證食品產出、加工和流通全過程中的透明度,對于不符合食品安全規范和不公開信息的企業給予相應的懲罰,信息技術的發展可以保證從原材料到流通的全過程的食品加工和所處環境信息的共享。
誠信評價體系包括食品供應鏈原材料公開水平、食品供應鏈食品生產公開水平、食品供應鏈食品流通公開水平和食品供應鏈歷史誠信記錄四個指標。風險評價體系包括信息透明程度、外部競爭環境變化指標和內部合作環境指標三個指標。
參考文獻:
1.Jin S,Zhou L. Consumer interest in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food traceability systems in Japan[J]. Food Quality & Preference,2014,36(8)
2.Asioli D, Boecker A, Canavari M. On the linkages between traceability levels and expected and actual traceability costs and benefits in the Italian fishery supply chain[J].Food Control,2014(46)
3.劉永勝,馬燕,邸鈺涵.基于文化視角的食品供應鏈安全風險管理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6(22)
4.王冀寧,陸忠順,季婷婷.面向食品安全的供應鏈透明度評價體系研究[J].食品工業,2016(1)
5.陳娟,張清楠.食品供應鏈安全風險管理水平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6(5)
作者簡介:
鄒俊(1978.6-),男,漢族,江西瑞金人,江西財經大學在讀博士,江西警察學院治安系教師,研究生學歷,講師,法律碩士,研究方向:法學、治安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