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摘要:全域旅游在我國的興起和發展,推動了我國旅游消費市場的發展。本文主要是在全域旅游的視角下,從旅游消費需求和旅游供給兩方面對我國的旅游消費市場進行分析,并嘗試提出以全域旅游助推旅游消費增長的策略。
關鍵詞:全域旅游 消費市場 旅游供給
引言
我國于2015年提出“全域旅游”概念并進行大力推廣,這一發展趨勢推動了我國旅游消費市場的成熟,提升了旅游消費規模,促進了旅游消費結構的調整,同時助推旅游消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這樣的背景下,研究旅游消費市場特征及變化特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有利于拓寬旅游新途徑,促進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
我國旅游消費市場概述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國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我國旅游業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旅游人數和旅游消費等呈現出爆發式增長的態勢。2011年我國國內旅游人數為26.41億人次,經過4年的發展,2015年人數突破40億人次,人均出游接近3次/每人,2016年旅游人數達到44.4億人次,同比增長率為11%,人均出游為3.3次/每人(見圖1)。旅游產業的不斷發展,促進了我國區域統籌發展、城鄉一體化建設、國民經濟的發展、國民就業和收入的增加。
日益擴大的旅游市場人數為旅游收入奠定了基礎,帶動了我國旅游消費的增長,旅游消費數額逐年增長,旅游人均消費逐年增加,旅游消費內容、結構、質量等都日益提升,旅游已發展成為國民日常消費的組成部分(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我國國內旅游消費市場的增長速度迅猛。2011年,我國旅游消費為1.93萬億元,人均消費為731元,這一消費比2010年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增長率均在20%以上,尤其是人均消費,實現了近年來最大增長比率;2012年,旅游消費增長率為17.6%,人均消費為767.9,二者的增長比率有所收窄,分別為17.6%、5.1%;2013年,我國國內旅游消費總額為2.63萬億元,增長率為15.7%,人均消費突破800元,為805.5元;2014年-2015年,旅游消費和人均消費持續穩定增長,但增長率均有所回落,2014年的旅游消費增長率是15.4%,2015年為13%,人均消費增長率也由4.2%收窄為2.1%;至2016年,我國旅游消費市場增長率回升,旅游消費接近4萬億元,增長率同比增長了2.19個百分點,人均消費887.4元,增長率同比增長了1.4個百分點,而2016年是我國全域旅游興起與發展時期,這一時期國內大力推行全域旅游概念,給我國的旅游消費總額和人均消費帶來積極的影響。
全域旅游的興起與發展
隨著我國旅游產業的發展,旅游消費規模持續增加,消費內容也不斷的變化,為滿足國民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在消費供給方面各地區也在不斷地探索發展模式和發展方式。2015年8月,國家旅游局提出了“全域旅游”概念,下發《關于開展“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的通知》;2016年,進一步提出要將我國的旅游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將全域旅游作為一個重點進行了闡述。由此可見,“全域旅游”已成為新的旅游發展理念,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全域旅游是指將整個區域作為一個旅游產品進行項目的開發、設計和實施,融合區域內旅游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方面資源,從全局的角度進行統一的規劃布局、統籌管理、市場定位、品牌推廣等,并在這種發展模式下,進行旅游產業的協調發展。在這種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發展模式下,全域旅游得以迅速推廣和發展。近兩年來在國家大力扶持下,按照全國市縣區5%的比例,開始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分兩批確定了全國500個全域旅游示范區,2016年2月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首批共計262家,2016年11月第二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共計238家,包括海南、寧夏兩省(區)、91個市(州)、407個縣(市)、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通過這些全域旅游示范區的示范和引領帶動,充分調動各方力量、整合資源、優化配置,促進了全域旅游模式的轉型升級,形成了各地區各具特色、共建共享的旅游發展新業態,開創旅游發展的新格局。
全域旅游遵循了旅游業發展的規律和需求,是我國旅游轉型升級的方向。全域旅游的發展是促進我國旅游產業和旅游消費的重要載體,帶動區域內的產業如商貿物流、交通運輸、餐飲酒店等服務業產業的聯動發展,有效改善區域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鎮規劃建設,改善生態環境,促進了區域經濟的進一步提升;同時全域旅游也有效提升了我國的旅游消費,在全域旅游的推動下,旅游消費需求提高,旅游消費時間增加,旅游消費項目增加,旅游消費結構調整,從而為我國的旅游消費市場帶來積極的影響。
發展全域旅游對旅游消費市場的影響
在全域旅游推進的過程中,我國國內旅游的消費規模、消費質量、消費理念、消費形式、消費廣度、消費深度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這種變化帶動了旅游消費市場新的發展趨勢和特點,旅游消費需求和旅游消費供給也隨之改變,以更高要求、更高質量、更遠目標的模式促進了我國旅游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一)全域旅游助推旅游消費需求升級
在不斷升級的旅游需求推動下,我國進入全域旅游時代,重點在于“全域”性的旅游帶動,也隨之帶動了我國旅游消費需求的不斷釋放和持續升溫,使原有的旅游方式、旅游規模發生轉變。
1.促進旅游消費規模增長。隨著收入水平提升、帶薪休假制度完善、交通基礎設施改善、生活和工作壓力較大等原因,越來越多的國民傾向于將旅游作為放松、休閑的重要選項,旅游意愿高漲,成為國民消費“剛需”,旅游消費規模呈現出不同的增長速率。如全域旅游的啟動年2015年,僅國慶假日期間,全國共接待游客5.26億人次,比2014年增長10.7%,實現旅游收入4213億元,增長17.9%;2016年,被稱為全域旅游的推進年,這一年的國慶長假期間,全國共接待游客5.93億人次,同比增長12.8%,累計旅游收入4822億元,同比增長14.4%;2017年的“五一”假期,由于是小長假假期,游客多采取短線旅游方式,游客人數達到1.34億人次,旅游消費791億元,被成為“從景點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的展示。照此發展速度,預計2017年旅游市場人數將超過50億人次,旅游消費超過6萬億元,旅游規模已成為旅游消費提高的重要指標,對經濟和就業的貢獻率均超過10%。endprint
在旅游消費上,城鄉居民國內旅游消費水平逐年增加,旅游消費由2015年的3.42萬億元提升至2016年的3.94萬億元,增長了15.19%,人均旅游消費從2015年的857.0元增加至2016年的887.4元,提高了1.4個百分點,彰顯了我國居民旅游消費潛力的不斷釋放。
2.促進旅游消費結構調整。傳統的旅游消費結構主要是門票經濟,即游客的主要消費是門票的購買,在旅游消費中,多是通過旅行社出游,但是隨著全域旅游的發展,旅游消費結構逐步調整,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特點,這是需求力量進一步釋放的表現。
隨著消費能力的提升,體驗式消費占比持續提高,旅游消費不再局限于景點門票、餐飲、住宿、交通。以2016年為例,景區門票在總消費結構中占比20%,交通占比20%,餐飲占比22%,住宿占比12%,同時增加了8%的文化娛樂、19%的購物及體驗等其它1%的項目,在這一方面的消費逐漸擴大(見圖2)。
據2016年的旅游市場統計,以親子游、爸媽游為代表的家庭旅游成為旅游消費市場主力,家庭旅游占比達60%;自駕游、自由行逐漸成為主要旅游方式;品質游、定制游成為旅游消費升級新標志;鄉村旅游、度假休閑旅游市場規模逐步擴大,2016年國慶期間鄉村游成為主要消費選擇,游客人數占比21.7%,過夜人次占比58.19%;2017年的“五一”假期,主要以城市周邊游、鄉村游為主。這種旅游結構的調整,更加有利于旅游消費的增加。
(二)全域旅游促進旅游消費供給側改革
在經濟學視角下,需求與供給是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的,消費的增長,勢必會拉動供給的上揚,而供給的帶動,才能進一步促進消費的增長。但是在發展中,可以看到旅游產業基礎薄弱和巨大需求造成供給不足,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廣大人民群眾對旅游的需求,供需不平衡。2016年國家提出“把全域旅游作為供給側改革的著力點”,全域旅游的推進促進了我國旅游產業的供給側改革,通過這一改革增強了旅游發展的新動能,激發了旅游市場活力,促進了旅游消費市場的進一步活躍。
旅游產業投資逆勢上揚。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格局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投資增長普遍乏力,而旅游產業投資卻逆勢上揚,全域旅游助推旅游產業投資更加活躍,投資效應明顯,投資規模不斷擴大(見表2)。從表2可以分析出,自全域旅游概念提出后,旅游投資規模持續增加,增速加快。2015年,旅游投資額為10072億元,同比增長42.8%,增加了3019億元,是歷年投資增長率最高的年份;2016年,全國旅游業實際完成投資12997億元,同比增長29%,增速遠超房地產、第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等,分別高了22、18、21個百分點;按此發展速度,預計2017年旅游直接投資將超過1.5萬億元,同比增長20%以上,為我國的旅游市場提供有效供給。
旅游供給重點轉移。一直以來,我國的旅游供給存在著結構性失衡等問題,傳統的旅游供給一般是提供 “吃、住、游”,圍繞景區、景點建設,配套以吃、住、行、購、娛等,旅游產品存在著檔次質量不高、開發業態和模式雷同、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產業鏈薄弱等,這都直接影響了旅游供給,使得在數量上、規模上、接待能力上,與日益變化的市場需求不相適應,而隨著從景區向全域旅游的拓展,旅游供給側投資重點開始轉移,有所變化。如表2所示,2015年旅游投資重點開始關注旅游綜合體、景區類型,旅游大項目明顯增加。據統計,全年投資額50億元以上的項目有404個,完成投資2763億元,占全部投資的27.4%,10億元以上的在建旅游項目有2057個,完成投資6305億元,占全部投資的62.6%;及至2016年,投資重點集中在文化旅游和區域鄉村旅游上,旅游全域景區項目投資繼續增加,占總投資比56.7%,在旅游供給基礎設施上,直接投資1122億元,占全部旅游投資的8.6%,同比增長19.8%,這一改革緩和了旅游供給不足的矛盾,提升了旅游市場發展能力。
推進全域旅游消費增長的策略
發展全域旅游可以有效提升旅游消費需求,促進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研究中以全域旅游助推旅游消費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整體布局、消費熱點、旅游供給等方面著手,進行改革創新,全面推進我國旅游消費,促進旅游產業發展,從而推動經濟發展。
(一)堅持全域發展,科學規劃
加快推進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充分發揮全域旅游對旅游消費的帶動作用,首先要進行科學的規劃,政府及旅游部門要從政策的角度進行協調和引導,將全域作為一個功能完整的旅游產品進行規劃建設,這一規劃包括全域旅游資源的開發戰略、旅游項目建設規劃、核心景區帶動戰略、統一包裝、宣傳策略、生態保護規劃等,系統、全面地規劃景點、景區內外協調發展,注重規劃的因地制宜及規劃的區域特色性,引導區域旅游差異化和特色化發展,并在實施過程中嚴格按規劃從開發空間、產業規模、產品體系、品牌質量等多個方面統籌推進。
同時,在規劃中要統籌規劃全域景區化布局,注重布局的合理性,以全域化、一體化的要求打造區域整體旅游品牌,在區域內確立核心景區,并充分發揮這一重點景區的集聚、示范和輻射作用,圍繞這一核心合理配置區域內的景點布局,拓寬旅游產品形式,增加旅游內容的豐富性,確保旅游景區、景點、旅游配套產業分布的有序性和有效性;要進一步延伸旅游產業鏈,建設完善的公共設施和旅游服務體系,引導地區行業積極參與全域旅游發展,促進旅游業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促進消費的需求增加。
(二)適應需求特點,培育旅游消費市場新熱點
在發展全域旅游時,要準確把握旅游的各種需求特點,掌握旅游消費結構特征、旅游消費側重點、旅游消費內容、旅游消費方式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消費需求,推動精準消費熱點培育,最大效能地刺激旅游消費。
圍繞旅游消費需求,積極地進行旅游業態的投資開發,進一步豐富旅游產品內容,構建大旅游格局,這不是簡單地進行資源利用和轉化,而是將資源進行綜合開發、設計、制造,可以圍繞各種資源特點,將工業、農林業、服務業等進行融合開發,如將旅游與民俗相結合發展民俗旅游、將旅游與城鎮化結合發展特色小鎮、將旅游與農業相結合發展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旅游、將旅游業與影視業相結合發展影視文化基地等,通過這些旅游業態和產品建設,形成新的旅游市場生產力和競爭力。endprint
同時,要加快調整旅游消費結構,創造新的消費熱點,改變以景點門票、餐飲、交通為主要花費的結構模式,動員全區域內的資源、領域、行業,加強旅游過程各要素在旅游中的滲透,讓各類資源的旅游功能得到充分釋放,拉動旅游核心產品和衍生性產品的消費,增加旅游綜合消費,滿足消費者除了旅游體驗、觀光休閑外的各種消費需求。
(三)構建區域旅游產業體系,全方位增加旅游供給
全域旅游的發展呈現出不同的需求和供給特點,因此在旅游供給提供中,為積極地進行旅游景點到全域旅游開發建設,需要統籌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旅游投資、旅游項目建設側重點上進行統一的規劃設計,同時確保供給有效、符合消費者需求,從而利用供給拉動消費,實現旅游消費市場的供需平衡。
區域內的旅游產業體系是游客進行旅游消費支撐,包括餐飲、住宿、旅行社、配套服務業、娛樂、購物、交通等,這些產業體系的構建是全域旅游的基礎,要圍繞規劃加強全域旅游項目建設、公共服務配套、產業融合等,從全域整體優化旅游環境,建立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如水利建設可以兼具游憩價值、休閑度假功能,交通建設開辟風景道、地標性建筑,公共服務設施以統一的品牌形象進行塑造等,從而構建輻射全域的旅游產業體系,實行產業服務一體化。
同時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本培育旅游投資主體,從各個方面增加旅游供給,提升整體服務水平,培育區域旅游供給增長點,如提高旅游景區的檔次水平、整合區域內的旅游線路、拓寬旅游綜合項目體建設等,推進特色旅游目的地、休閑旅游示范城市等建設。
參考文獻:
1.湯寧滔,李林,齊煒.中國家庭旅游市場的消費特征及需求——基于中國追蹤調查數據[J].商業經濟研究,2017(2)
2.姜珊娜.旅游市場細分中的旅游主體消費特征研究[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6(5)
3.陳猛超,董謙,王小云,劉子千,張紅勛.全域旅游背景下環首都貧困縣旅游業的供給側改革研究——以淶源縣為例[J].中國商論,2017(7)
4.左文君,明慶忠,李圓圓.全域旅游特征、發展動力和實現路徑研究[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6(11)
5.潘立新,劉曉莉,張鮮鮮.旅游供給側背景下環巢湖旅游發展新思考[J].滁州學院學報,2016(4)
作者簡介:
王中華(1977.2-),男,漢族,江蘇徐州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規劃與開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