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晉蘭



內容摘要:由于中國屬于后發展型國家,本土企業國際化進程起步晚,跨國經營經驗和管理手段都很薄弱,現在又處在一個信息社會、知識經濟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如果不能較快適應市場需求,在與外資企業的競爭中將會很快被淘汰。因此,從在華跨國公司供應鏈延伸的路徑中摸清規律,加以借鑒,幫助本土企業更好的制定國際化戰略,并對延伸供應鏈與企業績效關系進行深入、具體的研究,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供應鏈延伸 跨國公司 績效水平
引言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分工的深化,跨國公司加快了進入中國的步伐。為了降低成本和更快的響應市場需求,跨國公司必然要進行在華本地供應鏈的構建、組織和運作。跨國公司作為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載體,在實施全球化戰略的過程中,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將經營活動延伸到了世界各地。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根據各國各地區的比較優勢進行供應鏈各環節的“片段化”和重新布局,對整個價值創造體系進行優化重構,將供應鏈上部分或全部的價值活動逐漸從其本土轉移到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跨國經營中的供應鏈延伸。然而目前涉及將供應鏈延伸與企業績效水平進行研究的文獻非常少,國內外理論界的研究重心主要集中于供應鏈的片段化活動對某個績效水平指標的影響等。因此,本文立足于在華跨國公司構建供應鏈的宏觀背景,試圖來探究跨國公司在華供應鏈延伸的路徑和環節,找到它們延伸供應鏈的共同特點或者相異之處,并對延伸供應鏈與企業績效關系進行深入、具體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探索本土企業國際化的道路。
延伸供應鏈與企業績效概述
(一)延伸供應鏈與企業績效的作用機理
通過對國外學者們對延伸供應鏈的研究進行梳理,延伸供應鏈與企業績效水平的作用機理可以很清楚的呈現出來。Kevin(2002)從延伸供應鏈的結構要素出發,將組成延伸供應鏈的兩大要素劃分為信息技術與一體化戰略活動,并對這兩大要素指標進行衡量,得出延伸供應鏈上信息技術的使用與一體化活動能有效的幫助企業在預測、計劃、執行與信息方面進行擴散,進而對供應鏈的績效產生積極影響;后來的學者們包括Lori S. Cook(2011)、Mark Johnson(2011)、Jacques H. Trienekens(2013)等則均是通過對延伸供應鏈上的不同延伸活動的衡量與研究得出延伸供應鏈上的某項活動對企業的某種或幾種財務指標產生的影響。
具有代表性的是學者Lori S. Cook、Daniel R. Heiser和Kaushik Sengupta(2011)用回歸分析的方法探究六大供應鏈延伸的活動(信息系統建設、采購系統、分銷系統、研發系統、本地供應商長期合作)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學者們構建了自變量(供應鏈不同活動)、因變量(企業績效)與調節變量(企業扮演的不同角色)之間的理論模型并提出假設。文中采用問卷調查與訪談形式對六大指標進行了測量,研究結果表明,并非所有的供應鏈活動對供應鏈上不同位置的企業產生決定性的作用,例如,信息系統的建立對生產商和服務提供商的績效影響作用是大不相同的。因此,企業在布局各自的供應鏈之前應該結合自己在整條供應鏈的角色和定位有選擇性的實施,這樣才會對企業績效產生積極的作用。
依照本文的定義,供應鏈延伸是指在特定區域內,供應鏈核心企業從供應鏈某個具備比較優勢的環節開始,沿著上下游延續拓展出其他相關環節,最終形成一條覆蓋更長更多價值創造環節的供應鏈的過程。從供應鏈延伸的兩種方式來看,橫向延伸主要是依靠收購兼并等手段,不會對供應鏈的既有長度與環節帶來變化,而縱向延伸才會對供應鏈產生不同環節的改變與完善,因此,本文只對供應鏈的縱向延伸程度進行測量。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強生、安利、豐田、寶馬等眾多跨國公司紛紛進入中國后,并不滿足單純出口銷售的模式,而是逐漸布局于完善本地供應鏈,實施本地采購以降低采購成本,建立本地生產基地降低生產成本與勞動成本,研發基地的轉移不僅可以大大降低研發成本,更提高了整條供應鏈的創新能力,物流的拓展更是在企業的庫存水平、周轉率、顧客滿意度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因此,無論是從文獻的研究角度、理論基礎,還是跨國公司在華發展的現狀來看,供應鏈的延伸與企業的績效水平必然存在某種聯系,兩者之間的作用機理是不容忽視的。
(二)跨國公司在華供應鏈的延伸程度測量
目前國內外學者還沒有對供應鏈的延伸程度進行測量,全部都是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對供應鏈延伸進行案例分析,畢竟要從采購、生產、銷售、研發、物流、信息這六個環節去搜集各個環節的數據可操作性不強,如果使用問卷調查就要分別設計出這六個環節的量表,也沒有可以參照的量表,信度和效度更是不得而知,因此問卷設計的難度也非常大。所以,既然跨國性指數與供應鏈的縱向延伸本質一致,可以借鑒跨國性指數的衡量方法,跨國性指數=(國外資產/總資產+國外銷售額/總銷售額+國外雇員數/總雇員數)/3×100%,借助這一指標,本文將數據全部換成中國地區的數據,得到跨國公司在中國地區的國際化程度,也就是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各項活動的經營強度,以此來表征跨國公司在中國供應鏈的縱向延伸程度,即:
供應鏈的縱向延伸程度=(中國區資產/總資產+中國區銷售額/總銷售額+中國區雇員數/總雇員數)/3× 100% (1)
需要注意的是,供應鏈延伸是一個漸近性、不斷變化的指標,它的延伸程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由較低程度到較高程度的改變,因此,本文將搜集2008年、2011年與2014年每隔三年的數據,以此更加準確的測量出跨國公司在中國供應鏈延伸的階段性程度的不同變化。
本文將定量研究跨國公司供應鏈延伸的程度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和作用機理,因此有必要對企業績效做一個清晰的界定,為此對有關企業績效評估方法的文獻進行了整理。
對于企業績效的衡量,一般可以分為客觀績效和主觀績效兩個方面,客觀績效以企業的財務指標為基礎,例如銷售利潤率、資產回報率、毛利率等;主觀績效則包括顧客滿意度、創新能力、核心競爭力等主觀性指標。而在財務指標中,絕大多數文獻均采用銷售利潤率(ROS)作為最終衡量標準。通過上文中延伸供應鏈與企業績效水平的作用機理來看,供應鏈在延伸過程中不同環節的活動會對企業的某項財務指標產生作用,進而影響企業整體的績效水平。對跨國公司而言,最直觀且直接的影響就是銷售額與利潤水平的變動,所以,本文在選取衡量企業績效水平的指標時,又鑒于各個跨國公司財務報表數據的可得性,將選擇絕大多數文獻中使用的財務指標銷售利潤率(ROS)來衡量企業的績效水平,并以之作為后續統計分析的因變量。endprint
跨國公司供應鏈延伸程度與企業績效的實證分析
(一)計算結果分析
數據來源。由于供應鏈的延伸程度的測量方法借鑒于跨國性指數TNI的計算方法,涉及到跨國公司在中國地區的資產、雇員、銷售額等數據,因此本文將選用各個公司公布的年度報告與年度財務報表作為數據來源。根據筆者目前可獲得的數據來源,本文將選取30個典型樣本企業對其2008年、2011年、2014年的相關數據進行測量;相應的,企業績效水平的指標則選取各公司財務報表中的稅后凈利與銷售額進行計算。
2008年、2011年、2014年供應鏈延伸程度與績效水平的比較。2008、2011、2014年截取30個樣本跨國公司的供應鏈延伸程度與績效水平的數值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
供應鏈延伸程度方面,從表1可以看出,2014年相較于2008、2011年,30個跨國公司整體上絕大部分都呈上升趨勢,上升幅度約為1~3倍。之所以選取2008、2011、2014年每隔三年的數據進行分析,是因為前文筆者對30個跨國公司發展歷程的案例中歸納發現,跨國公司在進入中國市場之后,2008年前后完成了供應鏈上游從采購-生產-銷售的延伸,而下游研發-物流-信息環節的延伸則在三年左右的時間也就是2011年左右也相繼布局實現,從2011年到2014年是整條供應鏈延伸達到供應鏈的一體化的成果階段。所以筆者從時間節點將供應鏈延伸分為三大階段,如表2所示。
(二)計量結果分析
以供應鏈延伸與企業績效水平的作用機理為理論基礎,在對2008年、2011年、2014年30個跨國公司供應鏈延伸程度和其績效水平分別進行測度的基礎上,本小節將對兩者的關系展開定量分析。定量分析將主要從兩個方面來展開,一是30個跨國公司2008年、2011年供應鏈延伸與績效水平的相關性分析;二是30個典型跨國公司2008年、2011年和2014年供應鏈延伸程度與績效水平均值的相關性分析。
2008年、2011年供應鏈延伸程度與績效水平的相關性分析。運用統計軟件對30個典型跨國公司2008年、2011年的兩個指標進行相關性分析。計量結果顯示,2008年、2011年30個跨國公司供應鏈延伸程度與績效水平的相關性較高,P值0.000遠小于顯著性水平0.01,且相關系數高達0.894、0.809,如表3,表4所示。
2008、2011、2014年供應鏈延伸程度與績效水平均值的相關性分析。從表5可以看出,在30個典型跨國公司中,雖然有些跨國公司供應鏈延伸的均值與績效水平(銷售回報率ROS)的對應排名出現了小幅偏差,但總體來看基本趨于一致,其中,供應鏈延伸程度均值排在前五位的阿斯利康、百威英博、安賽樂米塔爾、雀巢與ABB有限公司,其ROS的整體排名也在前五名。從數值上分析,當供應鏈延伸程度均值處于初級階段即40%以上時,反映績效水平的ROS數值在10%左右;而當供應鏈延伸程度均值處于中高級階段60%以上時,ROS均值數值上升至20%左右,上升幅度達到近兩倍,兩者變化趨勢遙相呼應。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跨國公司在中國供應鏈延伸程度和其績效水平呈現較強的相關性,下面將用計量軟件進一步驗證兩者的關系。
運用SPSS軟件對30個跨國公司兩個指標的均值情況進行相關分析,結果如表6所示,p值0.000﹤顯著性水平0.01,這說明跨國公司供應鏈延伸的程度與績效水平存在顯著的線性相關性,相關系數高達0.875。
本章節首先分別對59個在華跨國公司2014年供應鏈延伸程度、30個跨國公司2008年、2011年、2014年供應鏈延伸程度和其績效水平進行了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接著,結合已測度的數據,對兩者的相關性展開了實證定量分析,定量分析主要從兩個方面來展開,一是2014年59個在華跨國公司2014年供應鏈延伸程度和績效水平的相關性分析;二是30個跨國公司2008年、2011年、2014年供應鏈延伸程度和其績效水平均值的相關性分析。分析結果表明跨國公司在我國的供應鏈延伸程度與其績效水平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關系。這個結論從實證角度驗證了對于想要走出國門,發展國際化戰略的本土企業而言,可以通過供應鏈的延伸與完善進一步促進企業績效水平的提高。
結論與對策
(一)研究結論
本文使用修正的國際化指數計算方法對供應鏈延伸程度進行了測度,結合進入中國59個典型跨國公司財務報表中的稅后凈利與銷售額進行計算并最終展開了實證測度。在基于對上述兩個指標的實證測度之上,分別對59個在華跨國公司2014年供應鏈延伸程度、30個跨國公司2008年、2011年、2014年供應鏈延伸程度和其績效水平進行了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并對兩者進行了相關性分析,計量結果表明供應鏈延伸的程度與企業績效水平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最后從供應鏈延伸的角度出發提出了促進我國本土企業國際化發展的相關對策建議:一是國際化戰略與本土化戰略并進,向上向下全面延伸供應鏈;二是上游產、供、銷的本地化先行,供應鏈的其他環節逐步延伸;三是物流、信息系統的本地化不可忽視,成為延伸供應鏈的關鍵環節;四是通過收購兼并國外企業縱向延伸供應鏈,擴大品牌效應;五是深度融入全球供應鏈,努力向供應鏈中高端延伸。
(二)對策啟示
國際化戰略與本土化戰略并進。跨國公司在中國發展的歷程中,無論是向上延伸供應鏈至采購、制造的本土化,還是向下延伸供應鏈至分銷售后的本土化,其實質都是一個全方位融入東道國市場的過程。當前,伴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國際化戰略成為不少優秀企業的戰略首選,大家摩拳擦掌,紛紛尋找進入國際市場的渠道。“進入”固然重要,但企業更要關注進入之后如何立足,如何融合?這當然離不開本土化戰略。本土化的實質是進入公司將采購、生產、研發、營銷和管理等各經營活動全方位融入到東道國的過程,也是一個將母國企業文化根植融合于東道國市場的過程。本土化戰略有利于降低海外駐派員工和跨國經營的巨額成本,又可以增加當地市場的就業機會,減少本土市場對外來資本的抵觸。因此,我國企業要成功走出去,國際化戰略和本地化戰略必須并進并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