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淑娟



內容摘要:區域流通產業在不平衡的城鎮化水平、市場化水平、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對外開放程度等影響下存在明顯的差異化發展現狀。本文基于灰色關聯度理論對流通產業經濟系統的影響因子進行篩選,構建了區域流通產業發展的VAR模型,實證分析得出了東部、中部和西部各區域影響流通產業產值的不同影響因子及其貢獻度,以期對加強區域流通產業合作、縮小地區流通產業發展差距和建設統一的流通產業市場體系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區域流通產業 差異化發展 灰色關聯度分析
引言
流通產業近年來在國家擴大消費和促進經濟增長等政策引導下發展十分迅速,隨著各級地方經濟系統中流通產業產值的不斷增大,影響流通產業發展的交通運輸、居民收入、批發零售及貨物周轉等諸多因素在流通產業現代化的組織模式和流通模式下發揮著差異化的促進作用,這種差異化更明顯地體現在區域流通產業的發展現狀上。
我國東、中、西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現象長期以來一直存在,這種經濟發展的差異更深層次地體現在區域城鎮化水平、市場化水平、基礎設施建設、社會對外開放程度及信息技術創新等方面。流通產業涵蓋的批發零售、交通運輸及倉儲配送多個子行業在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外部環境下發展水平也存在較大的差距:基礎設施建設直接影響到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社會市場化水平通過影響居民收入直接作用于批發零售業的發展,信息技術創新和城鎮化水平對倉儲配送等行業也直接產生影響。因此,對我國三大區域和分省份流通產業的發展進行影響因子分析,有助于促進地區流通產業發展、加強區域流通產業合作、縮小區域流通產業發展差距和建設統一開放的流通產業市場體系。
區域流通產業差異化發展現狀
從全國范圍看,2015年底我國流通產業(包括批發零售業、交通運輸業、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的總產值高達108733.8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685505.8億元)比例高達15.9%,占第三產業總值(344075億)31.6%,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流通產業產值在全國三大區域中的比重差異較大:東部地區的流通產業總產值占經濟總量比重高達23.8%,中部地區的比重為16.9%,而西部地區的流通產業比重僅為12.4%,相當于東部流通產業比重的一半。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的流通產業發展及產值比重與各區域的經濟發展總水平存在一致性,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各種影響因素密切相關,是相互促進和影響的一體化發展機制。
從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流通產業的發展進程來看,東部地區流通產業產值自2000年至今穩步增長,保持了良好的持續上升態勢;中部地區流通產業從2000年至2011年保持了低速的增長,2012年和2013年有所回落,2014年和2015年增速較快;西部地區2011年之前的流通產業增長十分緩慢,自2012年開始出現了快速增長,追趕效應突出。流通產業總量和增速在三大區域上的梯形體現反應了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尤其反應在了市場化水平、居民消費和基礎設施建設等層面上。
從各省份流通產業發展的趨勢來看,全國31個省市地區的流通產業出現了穩步增長的態勢,但在總量和增量上差異十分明顯。截止到2015年年底,流通產業產值最高的山東省高達12221.14億元,同期全國流通產業產值最低省份西藏產值為131.54億元,僅為山東省的1.07%;山東省流通產業產值在2000年為1338.85億,15年增長了913.4%, 西藏同期產值為16.27億元,15年增長了808%。從流通產業產值和增速在省際數據上的體現可以看出東、中、西部的省份差距明顯,2015年山東流通產業產值是西藏的近100倍,GDP卻是西藏的60倍,因此對三大區域和各省份導致流通產業發展差距加大的影響因素值得深究。
基于灰色關聯度方法的區域流通產業影響因子實證分析
(一)影響因子的灰色關聯度遴選
根據國家統計局對流通產業的統計結構來看,交通運輸業、批發零售業、倉儲和郵政業及住宿餐飲業是主要的統計組成,因此影響流通產業產值的因子選取需要充分考慮其子行業的眾多影響因素。通過梳理眾多國內外實證分析流通產業產值影響因素的文獻發現,經濟意義上的備選影響變量包括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批發零售行業總額、城鄉居民收入總額、貨物周轉量及進出口總額等因素,鑒于樣本處理在數據可得性和時間有效性的分析需求,本文選取了全國及31個省份自2000年-2015年的相關數據來構建指標體系。鑒于備選指標體系在影響流通產業各個子行業產值的程度不同及不同變量間可能存在的重復計算等原因,本文采取灰色關聯度分析方法二次篩選流通產業的影響因子。
不同變量對流通產業系統產生關聯性的影響,通過對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等指標之間的相互關聯程度的灰色關聯分析,發現能夠明顯影響不同區域流通產業發展協調一致的變量。具體如下:
1.數據來源及處理。本文對流通產業影響指標來自《2016中國統計年鑒》和各級地方政府統計局網站,其中公路里程及貨物周轉量部分數據來自于《中國交通年鑒》。由于本文研究選取的數據是基于時間序列的2000-2015年數據,因此無量綱化采取了初值化處理方法,原始指標處理后的時間序列如下:
2.指標選擇與處理。根據上文對流通產業影響因子灰色關聯度的分析結果,在進行VAR實證分析前需要對全國各區域的指標進行篩選,篩選的具體條件是:所選指標是否能夠代表真實的經濟現象;所選指標之間是否存在多重共線性和符合同階平穩特征;所選指標在樣本時間內的可獲取性(西藏地區部分年份缺乏貨物周轉、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和三產業從業人數等數據,本文利用趨勢外推法計算出補全缺失值)。對表1各指標進行一階差分處理消除多重共線性后選取的分地區流通產業VAR模型指標如下:
東部地區:流通產業生產總值(EGDP)、貨運量(HYL)、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LSPZE)和進出口總額(JCKE);中部地區:流通產業生產總值(CGDP)、城鄉居民收入(JMSR)、財政收入(CZSR)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GDDC);西部地區:流通產業生產總值(WGDP)、財政收入(CZSR)、貨物周轉量(HWZZ)、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GDZC)。endprint
3.實證檢驗。具體步驟和方法如下:
ADF單位根檢驗。為解決可能出現的“偽回歸”現象,Johansen協整檢驗系統條件下的ADF單位根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根據表2的ADF單位根檢驗結果,原始序列EGDP、HYL、LSPZE C和JCKE的臨界值為2.9376、3.3671、4.2285和5.0146,均大于1%水平下的臨界值,表示原始變量數據的不穩定特征。一階差分序列的ADF單位根檢驗結果是-1.4283、-0.8996、-1.2259和-1.2714,均小于1%水平下的臨界值拒絕存在單位根假設,說明一階差分后的序列表現為平穩,因此變量序列EGDP、HYL、LSPZE和JCKE服從I(1),同理可以證明CGDP、JMSR、CZSR和GDDC服從I(1);WGDP、CZSR、HWZZ和GDZC服從I(1)。
協整檢驗和因果檢驗。ADF單位根檢驗結果證明東部、中部和西部的EGDP、HYL、LSPZE和JCKE等序列均服從I(1),東部地區流通產業各一階變量的Johansen極大似然估計結果如表3所示。
根據表3 的Trace統計量,不存在協整向量的統計值和最多存在1個協整向量的統計值均大于臨界值,在5%顯著水平下的臨界值拒絕原假設,最多存在2個協整向量的統計量小于臨界值,證明接受原假設。同理,中部和西部的流通經濟系統均存在2個協整關系。在此基礎上運用χ2分布方法對三大區域的各變量序列進行Granger因果檢驗,來判定其它變量的滯后影響,東部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通過表4可以看出,東部地區在F統計量上的流通產業總值拒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貨運量和進出口額的原假設,說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貨運量和進出口額等變量是影響流通產業生產總值的Granger原因;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貨運量和進出口額之間的F統計值接受原假設,該變量相互之間不存在Granger因果關系。同理,中部地區的城鄉居民收入、財政收入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是引起流通產業生產總值的Granger原因,西部地區的貨物周轉量、財政收入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是引起流通產業生產總值的Granger原因。
4.實證結論分析。根據表5-表7東部、中部和西部的VAR模型實證方程結果可以表明:東部地區影響流通產業產值最主要因素的影響因子分別是0.343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0.2172(貨運量)和0.2108(進出口額),說明對于東部地區的流通產業發展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貨運量和進出口額的影響作用明顯大于財政收入、城鄉居民收入及稅收等其它因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對東部流通產業的促進作用最明顯,每增加1個單位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帶來流通產業產值增加0.3439個單位,此外貨運量每增加1個單位帶來流通產業產值增加0. 2172個單位,進出口額每增加1個單位帶來流通產業產值增加0.2108個單位。同理,中部地區的流通產業產值、財政收入、居民收入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是主要的影響要素,影響因子分別是0.1465、0.4208和0.2011;西部地區流通產業產值影響最大三個因素的影響因子分別是0.5102(財政收入)、0.288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0.0187(貨物周轉量)。
通過影響因子的實證結果可以看出,不同區域流通產業的影響因素存在差異及相同影響因素對不同區域流通產業貢獻度存在差異。東部地區發達的經濟水平和較高的對外開放程度決定了整個東部地區的社會消費能力旺盛,體現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對流通產業的影響最為明顯,而對外開放這一對中部和西部流通產業貢獻可以忽略的因素在東部地區發揮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影響因子僅次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貨運量的影響。中部地區近年來的居民收入增速高于東部和西部,因此社會整體消費能力在居民收入帶動下迅速提高,成為影響流通產業發展的最主要因素,中部部分地區的交通運輸等流通產業發展必需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形成規模,但仍不完善,因此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成為該地區影響較大的因素,財政收入在流通產業發展中成為第三大促進影響因素。西部地區目前承接了東部和中部部分產業,但在整體的技術水平發展和資本積累上仍存在區域性的差距,再加上地理位置的約束,西部地區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收入都處于落后地位,因此該地區流通產業發展過度依賴于財政收入,從影響因子上看財政收入貢獻了西部地區流通產業一半以上的產值,其次是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該因素可以直接體現在對流通產業發展有明顯改善效果的基礎設施建設上,除財政收入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貢獻度外,其它因素的影響作用十分微弱,第三大影響因素貨物周轉量的貢獻度僅為0.0187,而進出口額、居民收入和稅收等其它要素的影響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結論
本文基于灰色關聯度理論對流通產業經濟系統中的子行業批發零售業、交通運輸業、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等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篩選出的影響因子從高到低依次是城鄉居民收入、貨物周轉量、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第三產業產值、批發零售業總產值、地方財政收入、進出口總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稅收收入。
通過VAR模型對影響因子的實證分析發現:東部地區影響流通產業產值主要因素的影響因子分別是0.343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0.2172(貨運量)和0.2108(進出口額);中部地區是財政收入(0.1465)、居民收入(0.4208)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0.2011);西部地區是0.5102(財政收入)、0.288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0.0187(貨物周轉量)。對不同區域流通產業的影響因素存在差異及相同影響因素對不同區域流通產業貢獻度存在差異的解釋是:東部地區發達的經濟水平和較高的對外開放程度決定了整個東部地區的社會消費能力旺盛,體現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對流通產業的影響最為明顯,同時東部地區對外開放程度較高,因此進出口額也是影響流通產業的主要因素;中部地區近年來的居民收入增速高于東部和西部,是影響流通產業發展的最主要因素,而不完善的流通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決定了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成為該地區影響較大的因素;西部地區在技術水平和資本積累上仍存在區域性的差距,該地區流通產業發展過度依賴于財政收入(貢獻度超過5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可以直接體現在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上,對流通產業發展起到了明顯的改善效果,而進出口額、居民收入和稅收等其它要素對西部的影響基本可以忽略。
參考文獻:
1.鐘一鳴.新常態下長江經濟帶區域商貿流通產業差異化發展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7(2)
2.黨晶晶,孫斌.我國長江經濟帶流通業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關聯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6(1)
3.王波.新常態下商貿流通經濟發展研究綜述[J].江蘇商論,2015(11)
4.劉思峰,蔡華楊,英杰,曹穎.灰色關聯分析模型研究進展[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3(8)
5.王軍,鄒廣平,石先進.制度變遷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基于VAR模型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3(6)
6.尹燕,張宇青,周應恒.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與農業經濟增長——基于面板誤差修正模型和面板VAR的實證分析[J].宏觀經濟研究,2013(11)
7.王麗榮,沈雨彤,沈小瑞,謝陳晶.基于VAR模型的中國金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研究[J].經濟問題,201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