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煒
摘要:選修課是拓展學生知識與技能、發揮學生特長的重要方法,由于選修課具有課時少、學生重視程度不夠等情況,采用恰當的教學手段、達到開設選修課的目的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選修課;教學方法
選修課的開設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必修課程關注學生基本的科學文化素質,追求知識與技能的基礎性、全面性、系統性、完整性,為學生的一般發展奠定知識技能與情感態度基礎;選修課則為學生提供了知識與技能的多樣性,根據學生自己的興趣選修不同的課程,幫助學生拓展知識的領域,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提供了參考,也為以后的發展提供了助力。選修課的開設可以發展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培養學生的個性。由于遺傳、環境、教育與個體主觀努力程度不同,學生個體之間在知識經驗、能力基礎、家庭背景、興趣愛好、性格特征等方面均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開設豐富多樣、富于彈性的選修課,能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促進其潛在能力和個性特長的充分發展。
選修課的開設,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戰,同時也為教師的專業發展、工作品質和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它改變了教師的傳統角色和固定不變的職能分工,要求教師更新課程意識、教學觀念,掌握課程開發所必備的知識、技術和能力,吸收當代知識研究的新成果。怎么樣吸引學生自始至終地學習學好選修課?我認為應該努力做好以下幾方面:
一、認真備課,講課精煉,重點突出
為了講好課,前提是備好課,備課時要全面熟悉教學大綱和教材的全部內容,要把每次所講內容通過自己的深刻理解熟記,同時還要區分出所授內容的重點、難點、一般點,再著重考慮如何處理重點和難點。努力做到重點明確,難點細化,講課時就會有輕有重。
備好課是講好課的前提,講好課才是真正的目的。選修課的學時都比較少,一般30學時左右。在這有限的學時內,既要讓學生掌握一門課所要求的理論知識,又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去實現理論,這就要求教師講課內容要緊湊,要恰到好處。備課時所列出的重點難點不能忽略,一般內容可指導學生自學,不要按照教材內容滿堂講授。
二、放下講稿,全心講課
在講課的90分鐘內,不用講稿,根據自己事先設計好的思路去講授,所講內容默記心中。這樣,學生和教師的自信心都會增強。學生會覺得,老師對該課程是熟練的,他學好這門課的信心就足了。教師不用看講稿,就可以縱觀教室全局,明察秋毫,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如講授某個內容時,學生或點頭或皺眉頭,都在老師眼中。如果發現學生有疑問時,及時解惑,同時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反應適當調整講課進度和教學方法。發現有學生玩手機等不注意聽課的時候,可及時提醒。
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學時有限,書中內容按照教學大綱有取有舍。但舍去的內容絕不是無用的內容。這時,要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比如說在教學中有些知識點在實際應用時會用到,但不是教材的難點,教師對學生提出自學需達到的要求,作適當提示,并完成一定的思考題,使學生課下學習時,有的放矢,進行有效地學習。
對相近的知識點,提醒學生注意比較,找出異同。“同”的內容可觸類旁通,“異”的內容可重點理解。在鼓勵學生學習新的知識時,提醒學生總結共同點;集中精力放在不同點上。
四、嚴格管理,寬進嚴出
學生對于選修課往往不如必修課重視,但教師為了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不能放松對學生的管理,對學生要嚴格考勤,對缺席的學生,問清原因,做到心中有數;要求學生對所布置的作業按時完成,并計入平時成績;對于上課積極回答問題、課堂表現積極的同學也要計入平時表現,這樣就給學生一種希望,一種壓力。學習好的學生通過每一次課、每一次作業成績的積累,課程結束后,他自然就通過了;學習不認真的學生會感到每一項要求對他來說是一種壓力,除非他自己認真對待,化壓力為動力。
五、了解學生,熟悉學生
雖然和學生只有短短的幾十學時的接觸,但為了教好課,就必須了解學生,熟悉學生。這叫“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第一次課和第二次課的課間和課后,我會逐個去認識學生,努力記住他們的各自特征。在以后上課時,我就可以直接叫學生名字回答問題了。學生自然覺得驚奇。實際上,學生也會很高興,老師這么快就認識他了。平時課間時我主動和學生聊聊學習、學校、生活及其它,有意縮短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老師和學生也由陌生到熟悉。這樣,我每次上課走進教室,都會覺得很親切,講課語調自然就輕松、柔和了。
“教無定法”,作為一名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論,不斷研究教學方法,推陳出新,才能不辜負新時期賦予一個教師的使命。
參考文獻:
[1]趙靜.多管齊下,讓選修課課堂凝住學心[J].讀與寫雜志,2010,9:66-69.
[2]李道西,張世寶,陳平.高校專業選修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10,5:170-172.
[3]吳孔亮.高校教學改革視野下提高公共選修課質量的思考[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0:146-148.
[4]劉明松.巖體力學課程的教改探索[J].科技信息,2010,13:429-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