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如
摘要:技術創新是推動中小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由于制度、人員素質、經濟實力、政策和市場環境等方面的影響,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中面臨許多問題。因此,中小企業如何進行技術創新的戰略規劃,選擇技術創新的途徑和領域,探索符合中小企業實際的技術創新戰略模式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中小企業;戰略模式;競爭能力;技術創新
中小企業歷來是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世界各國,中小企業都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技術創新又是推動中小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我國的中小企業由于起步較晚,技術創新能力還很弱。
1 我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目前狀況及面臨的困難
從我國中小企業發展情況看,目前中小企業總數已超過1000萬家,在工業企業中,中小企業已占總數的99.7%,占全國工業產值的60%,占全國工業企業實現利稅的40%。中小企業是解決就業需求的重要途徑,是活躍市場的基本力量,據1997年江蘇省調查,從大中型國有企業下崗的職工,半數以上是通過鄉鎮企業、個體私營企業和自主創業實現了再就業。同時中小企業是技術創新的重要源泉。但從現實情況看,我國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還存在著許多制約因素,面臨不少困難。
1.1 企業的組織制度制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
從國際上看,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較大企業成功率高。這是因為,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大多是市場拉動型的,即根據客戶的需求進行技術創新活動。其主要目標是利潤最大化。因此,中小企業靈活的機制十分有利于技術改進和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然而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科技人員70%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中小企業的技術人員所占比重很小,在技術開發和技術改造方面沒能得到足夠的重視,以河南省中小企業為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1 條塊分割、機構龐雜、產學研脫節
到1996年,河南省縣屬以上的科研機構仍有300個之多。過多的科研機構游離于企業之外,不利于產學研的結合,科研經費、科研力量不能集中使用,造成了科技投入的普遍浪費,致使很多基礎性、關鍵性和普遍性的生產技術新問題不能解決,直接制約了技術創新的速度和進程。以部門和行業為核心的隸屬關系的羈絆,給科技系統結構上的優化組合和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設置了層層障礙,使科研單位和企業的一體化碰到了無法克服的體制困難。
1.1.2 中試機構建設緩慢,成果轉化瓶頸新問題依然比較突出
中試機構建設、人才培養、設備配備、能源和原材料供給、科技服務保障等建設步伐緩慢,辦法不力,政策落實不到位,結果致使作為成果轉化之核心機制的中間試驗活動發展緩慢,仍為最薄弱的環節之一,成果轉化瓶頸新問題依然比較突出。
1.1.3 落后技術、傳統技術多相當一部分屬于淘汰和限制技術。
技術水平低,直接造成產品檔次低、質量差、消耗浪費嚴重,污染環境。以鄉鎮企業為例,1996年以來該省先后被關停五小”鄉鎮企業達17300多家。
1.1.4 適用技術少,專利技術和高新技術更少
在該省效益尚可的中小企業中,基本上屬于適用技術,電子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新興和高技術所占比例甚小。
1.1.5 技術裝備水平落后
該省鄉及鄉以上獨立核算中小工業企業平均每戶固定資產僅為41萬元,工藝技術設備水平也比較落后,一些鄉鎮中小企業基本上仍屬于手工作坊式的生產方式。
1.2 企業素質和企業經濟實力影響技術創新
我國中小企業經過多年發展,國有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陷于困境,設備老化,冗員過多,大多處于虧損狀態。非國有中小企業以鄉鎮企業為主體,高科技企業比重較小,從全國范圍看,地區分布上也不平衡,東南部較發達,內地相對落后。但總體上以家庭企業”和親友企業”為主流。在工程技術人員數量、素質、層次上和大企業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一些技術人員經常忙于日常技術性工作,很難獨立開展技術創新工作,同時由于經濟實力影響,絕大多數中小企業用于技術創新的費用還遠達不到國家規定的占銷售收入1 5%的水平,從而嚴重制約了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據我們對河南省南陽市的調查,該市鄉鎮企業中專學歷的技術人員和大專以上學歷人員占職工人數的比例只有1 42%和9 75%,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職工卻高達69%,技術開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重也只有1%左右,不利于中小企業的技術進步。
1.3 政府政策、市場環境等因素也制約了中小企業技術創新
由于我國長期計劃經濟體制的因素,以前國家的技術改造投資幾乎都集中在大中型國有企業,對中小企業的技術改造不夠重視。使一些有潛力、發展快、技術含量高的中小企業不能健康地成長。
2我國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戰略初論技術創新是一項和市場密切相關的活動,企業必須在市場機制的激勵下從事創新。我國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必須和國家創新體系相結合,探索符合實際的發展戰略。
2.1 模擬創新戰略針對我國中小企業技術力量薄弱、實驗和設備手段相對落后的實際,為推動技術創新,首先應采取模擬創新戰略。模擬創新戰略是具有模擬創新能力的企業的戰略選擇。模擬創新并不完全照搬照抄襲別人的技術,它同樣要投入一定的探究開發力量,以對率先者的技術進行進一步的開發,因而模擬創新并不是單純的模擬,而是一種漸進性的創新行為。由于模擬創新不僅可以使吸收開發的針對性大大增強,這就回避了探究開發競爭所帶來的風險,從這個意義上和自主創新戰略上相比,模擬創新戰略是一種風險較低的戰略。日本在這方面做得較有典型性。日本大多數中小企業不是照搬別人的技術,而是對引進技術不斷進行探究改進和創新。日本中小企業在技術引進和開發過程中,首先是從探究開發某項專門技術開始,進而確立企業的主導技術。然后,根據經濟技術的發展和企業經營環境的變化,以主導技術為核心,吸收其他技術不斷開發新產品,開拓新領域,實現企業的多角化經營。這樣,當某一種產品滯銷,就可以馬上轉產,使企業具有分散風險、適應環境變化的內在調節能力。
2.2 聯合創新戰略中小企業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結成較為緊密的聯系,互相取長補短,共同開發市場,從而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和發展。采用聯合競爭戰略的中小企業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金和技術力量,弱弱聯合,優勢互補,克服單個企業無法克服的困難和危機,取得規模經濟效益。我國中小企業可采取以行業為依托的聯合模式和區域聯合創新模式等形式。
2.3 和大企業合作創新戰略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應利用分工協作的優勢,和大企業合作,一方面發揮自身創新機制靈活、市場反應快的優勢,另一方面可利用大企業的科技、設備、資金等優勢,快速開發新產品、新技術。
這是根據中小企業力量單薄、產品單一的特征而制定的一種經營戰略。大企業為了獲得規模經濟效益,必然要擺脫大而全”的生產體制的桎梏,求助于社會分工和協作,這在客觀上增加了大企業對中小企業的依靠性,為中小企業長期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礎和生存空間,所以稱這種相互信賴關系為生存互補戰略。中小企業在決定自己的生產方向時,不是著力于開發新產品,而是接受一個或幾個大企業的長期固定的定貨,和大企業建立緊密的分工協作關系。如日本的松下電器公司,和它協作的中小企業約有1200多家,所需的零部件70%~80%都是由中小企業提供的。所以說中小企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大中小企業之間所建立的相互信賴、共同發展的關系。
參考文獻:
[1]馬風才,谷煒,杜秀亭.企業技術創新戰略規劃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