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穎
摘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關鍵在于傳承,保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要探索其傳承規律,摸索其有效傳承途徑。地方高校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辦學宗旨,其在傳承與保護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雄厚的教育資源和大量的高素質人才可以在的保護過程中發揮很大作用,從而使傳承鏈條得以維系。本文通過探討黑龍江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地方高校傳承與保護過程中的路徑問題,為黑龍江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與保護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 地方高校 融合路徑
黑龍江是擁有眾多少數民族的多民族省份,在這些少數民族中蘊含極為豐富而且優秀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各民族同胞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但由于保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方立法缺失、傳承人日益減少、學校教育的缺失等原因,使黑龍江省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遭遇很大的困境。因此,結合黑龍江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際情況,探索以立法為核心的切實可行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式,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地方高校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的目的和必要性
截止到2017年,黑龍江省擁有高校數量為82所,作為文化傳承重要基地的地方高校必須銘記自己的歷史使命,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構筑出新路徑。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載體,其蘊含的豐富的教育價值,可以提升大學生的民族精神,鍛煉他們的意志品格,激發他們的創新能力,培育他們的審美意識。因此,把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優質教育資源融入地方高校教育教學的各個主要環節,有利于促進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如果措施得當,既能通過大學的教育功能充分促進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又能讓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蘊含的特征與價值吻合大學教育功能的充分釋放,從而使二者能夠有機的協調發展,最終達到繼承和發揚少數民族文化優秀傳統,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區域精神文明和先進文化建設的目的。
二、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地方高校課堂教學的路徑
通過課程體系建設來保護與傳承少數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活動要借助課程這一平臺才能展開,否則就沒有保障。因此,要實現充分保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就必須從兩個方面進行課程體系的改革:一方面是建構專業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群,把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門單獨的學科設計專業主干課、專業選修課、專業通識課、專業實踐課等,以豐富的課程保障教學。另一方面,則是在不改變原有主流課程的基本結構、目的和明顯特征的基礎上通過各種方式把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滲透進其他課程的教學,從而保護并促進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向前發展。這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在現有文化教育課程中,穿插地介紹一些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和文化事件;第二種是以一本教材或一堂課的方式,將附加有關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觀念、主題于其中。此外,要把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教育教學,還必須通過具體的教材體現出來。因此,要精心組織相關專家,大量收集、整理民族、民間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針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屬于口傳心授的特點,采用文字、圖片、錄音、錄像等方式構建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材體系。就內容來看,主要分帶普遍特性的民族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帶地域色彩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形式來看,可以是文字教材,也可以是錄音錄像。就地方高校來講,既要加強開發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通識教材,更要因地制宜地開發校本教材,充分利用本地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優勢培養大學生的鄉土情懷,從而服務黑龍江省地方社會經濟文化發展。
通過探索教學方法來保護與傳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課程的教學來看,豐富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優質的教育資源也為實現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提供了可能。除了傳統的講授方式外,還可以采用展示式、音像式、參與式、體驗式、研究式等多種教學方法。通過這些不同的教學方法,利用當前的網絡信息媒體優勢,再整合成交互的多媒體網絡教育方式來促進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這集中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將圖文和音像結合起來,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綜合表達,使之形象化、具體化、序列化;其次是利用多媒體手段將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使理論融入活動實踐中,也使實踐上升為理論;再次是利用多媒體手段信息量大、更新快、靈活方便的特點,建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網站,把相關資源信息整合,為師生提供廣闊的交互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資源;最后,采用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絡授課模式,通過網上授課、網上討論、網上答疑等方式, 讓學生在交互中更加有效地學習。
通過開展教學研究來保護與傳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論是從文化遺產保護本身來說,還是從保護文化遺產所需要的技術、方法而言,都需要學術研究的支撐。地方高校作為人才聚集之地,應該積極探索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的系統理論,提升其保護傳承與發展創新的學術水平;反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應為高校的科研提供豐富的課題資源。只有將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設置在科研與教學的互動關系中來,才能做到在教學科研雙贏的基礎上推動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科研是教學的基礎和后盾,其成效直接影響教學的成效。因此,要找準關于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研與教學的結合點,針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中存在的專業問題和現實問題尋找科研選題,從而在選題設置上充分考慮科研和教學的聯系,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這既可以培養師生的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也能提升師生的保護意識與傳承能力。
參考文獻:
[1]季連帥等.黑龍江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年2016年第6期.
項目基金: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項目編號:2014B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