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嶺北麓還未平靜下來。而西安周邊的民俗村們也從一開始的“燎原之勢”到現在的“無人問津”。即使開拆秦嶺違規別墅的機器聲、人喧聲依然在耳邊回響,這些動輒投資數以億計的民俗村,就這么悄無聲息地淹沒在莊稼地里。就像一個個被廢棄的舊村莊。
蕭條的街道,稀稀拉拉的游客,這是如今白鹿原上的民俗村最真實的寫照。曾經西安最火的民俗村集群,如今卻只落下個仿古建筑群,著實讓人有些唏噓。白鹿原民俗旅游,落得如此田地,大概是那些投資者所始料不及的。
不止白鹿原,西安周邊的民俗村大都如此。即使中秋假日,西安的旅游熱潮如期而至,也無法挽救日益衰敗的“民俗村”,它們的冬天提前到來了。
一直以來,以文化為主要“賣點”的西安,吸引著全國各地的游客,挖掘西安豐富的歷史文化,大力發展旅游業,也是每一位當政者的主要“抓手”之一。受此影響,各區縣執政者的目光,也聚焦在了“文化旅游”方面,著力打造文化旅游項目。
陜西的特色民俗旅游,源于袁家村,可以說袁家村掀起了民俗旅游的熱潮,到2013年十一黃金周又出了一個超級“網紅”——馬嵬驛,隨后,各種民俗村就冒了出來,今天在這建個將軍山古鎮,明天在那又建個重泉水鎮,后天又開了個周至水街……光是白鹿原上,就有白鹿原、白鹿村、白鹿倉三個民俗村。
據陜西本地媒體《華商報》2017年11月26日報道,白鹿原民俗村絕大部分商鋪關門,而巷道里也幾乎空無一人。新入駐(白鹿原民俗村)的運營管理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剛接手景區,目前要再次對空鋪進行招商。然而,從華商網友2018年5月18日發的一組照片來看,似乎更加冷清了。
其實不僅僅是白鹿原,位于蒲城的重泉古鎮也是如此。網友爆料人氣較差,商鋪比原來關閉了三分之一;將軍山古鎮、三原縣的張家窯……無不是這樣!
白鹿原民俗旅游遇冷問題還沒解決,當地政府又想趁著“國家發展特色小鎮”的東風,在白鹿原上打造“白鹿原田園風情特色小鎮”。特色小鎮貌似成了白鹿原發展的新的突破口,“撈政績”還是頂著特色小鎮名頭“撈經費、政策”,那就不得而知了。
近年來,“特色小鎮”呈燎原之勢,席卷中華大地,從中央到地方出臺各種政策,鼓勵發展特色小鎮。文化旅游類特色小鎮,是眾多小鎮中的一種,尤其是西安作為古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需要挖掘,文旅類特色小鎮的建設,確實需要一個成功的樣板。
在西安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上,西安市提出要建設一批“產、城、人、文”四位一體有機結合的特色小鎮,形成支撐西安大發展、大突破、大跨越的新增長點。隨后,西安市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快推進特色小鎮建設。
2017年4月,西安市啟動了第一批特色小鎮申創工作,四個多月后公布了第一批35個創建類特色小鎮名單,據說第二批也早已啟動申創工作,要選出32個(也有說34個、38個的)。
西安市如此大綿密鋪排特色小鎮建設,讓關心西安的西安人感到很吃驚,這么多的特色小鎮,真的能“特”起來嗎?在這里我們先打個問號,畢竟特色小鎮也不可能是一朝之功,這只有交給時間來檢驗了。
文旅類小鎮“文化的缺失”
無特色,不小鎮。
我們從西安市首批公布的35個特色小鎮來看,其中旅游文化類10個;據說在第二批將要遴選出來的32個特色小鎮中,旅游文化類占到了11個名額。
前后兩批特色小鎮建設,文化旅游類竟然占三分之一,這其實有點尷尬,很多區縣級的“特色小鎮”,甚至投資者建設的特色小鎮,已經出現了“千鎮一面”的現象,“文化的缺失”可能是目前西安的文旅類小鎮面臨的首要問題。
就拿白鹿原來說,除了上文提到的三個外,還有白鹿原生態文化觀光園,將要打造的白鹿古鎮,以及簸箕掌民俗村,僅僅200多平方公里的白鹿原上就分布了6家以“白鹿原”為主題的特色鄉村旅游項目。
我們不難發現:這些所謂的“民俗村”“特色小鎮”,也只是打著“白鹿原”的旗號,做的是“陜西特色小吃”的生意,幾乎沒有一點差異性,而這樣的發展模式,經營狀況也可想而知。至于“文化”,可能在這些建設者的認識中,也就幾排“仿古建筑”罷了。
從這些所謂的“特色小鎮”不難看出,模板幾乎都是一樣:打出文化旗號圈一片地,建造一排排的仿古建筑,主要還是經營陜西特色小吃,游客來轉一圈,看到的東西都基本差不多,甚至吃的也大多一樣,沒有絲毫文化氣息,讓人直呼“上當”。
有人戲稱,西安最盛產“千篇一律”的特色小鎮。
對文化的挖掘,王永康書記曾點名批評過這三個小鎮:周至水街生態旅游小鎮、鄠邑祖庵文化旅游小鎮、未央創智小鎮,文化內涵挖掘還不深入,差異化發展還不明顯。我想,其實不僅僅是這三個小鎮,這可能是西安大部分文旅類小鎮面臨的問題。
如我們熟知的西咸新區的詩經里水濱小鎮主打詩經文化,聚集了陜西特色小吃、一些工藝品銷售,目前來看還有一些游客,然而其對“詩經”文化的挖掘,除了各家店面名字有意思、有韻味,文化大講堂誦讀“詩經”章節外,誰還發現了哪些詩經文化。而未央區漢城湖附近的宣平里小鎮,小西去過一次,仿古建筑+小吃街,漢文化的挖掘,也僅限于仿古建筑。
這些所謂的特色小鎮,就目前來看,只有仿古建筑風格不同,其他的活脫脫一個“西安版袁家村”,而袁家村已經在尋求轉型升級發展的路徑,而西安的這些小鎮還在模仿,追趕都追趕不上,何談超越!
其實,特色小鎮建設不反對借鑒,但是要清楚,借鑒不等于克隆,借鑒的是魂,而克隆出來的只有外形。特色小鎮的建設,必須因地制宜,要知道,一個真正的特色小鎮,是自然成長起來的,并不能克隆出來。如重慶酉陽龔灘古鎮,源于蜀漢,距今1800年歷史,在巴人文化、土家文化、纖夫文化、鹽商文化數千年的共同熏陶之下,造就獨具特色的古鎮風韻,被國畫大師吳冠中稱贊:是唐街,是宋城,是爺爺奶奶的家。
文化是特色小鎮的靈魂所在。只有尊重歷史和傳統,才能夠挖掘出特色文化,過度的商業化,文化只能是浮于表皮。
文旅小鎮還需“產業”做支撐
如果說“文化”是一個文旅類小鎮的靈魂的話,那么產業則是帶動它前進的經脈。
特色小鎮建設的主流方向,不應該是旅游,而應該是產業。旅游的核心是消費,最大可能吸引人來消費,花完錢就走人;產業發展的核心生產,是最大可能吸引人來創業就業,形成長效發展動力。有人說旅游也是產業,這點沒錯,但是目前西安周邊的特色小鎮,大多為人造雷同小鎮,嚴重缺乏核心競爭力。這種“農家樂”式的特色小鎮,或許只在最開始能吸引嘗鮮的游客,只得一時,卻因為沒有產業支撐,必將而泯然眾人,最終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
如何將文化旅游和產業能完美地融合起來,我們來舉兩個例子,或許會為文化旅游類特色小鎮帶來一些借鑒的經驗。在丹麥的比隆鎮,是我們熟知的樂高總部所在,這個小鎮本來主要是做玩具設計和制造,但后來政府和樂高共同開發了樂高樂園,建立了樂高微縮景觀和游樂園,現在已成為歐洲著名的游樂目的地。
在國內,我們熟知的烏鎮也是這樣,與之不同的是,烏鎮是從文化旅游類小鎮做起,后來隨著互聯網等新興產業的發展和聚集,烏鎮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除了每年前來的數百萬游客外,新興產業帶來的更多是創業者、企業經營者以及以互聯網產業為生的常住人口。
可以說,產業與旅游的深度融合發展,才是文化旅游類特色小鎮得以持續發展的根本所在。在西安,目前的旅游類特色小鎮中,大多都還是集“吃、住、玩”一體的發展方式,當然也有些小鎮在重點打造自己獨有的“產業”,如位于西咸新區涇河新城的茯茶小鎮。
2018年4月17日,王永康書記帶觀摩團來到了茯茶鎮。
我們仔細分析一下永康書記的這次活動,首先是觀摩時間,這一段時間,正好是西安市第一批特色小鎮申報一年后;其次觀摩團是由各區縣、開發區和市級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組成,這個級別也比較高(我想永康書記都來了,其他區縣至少也得是二把手以上吧),而且范圍很廣;再次,本次是來觀摩的,而不是我們常見的調研活動,讓各區縣、開發區主要負責人來觀摩,意思就是“你們要好好學習。”
此次觀摩活動,永康書記給了茯茶鎮極高的肯定,并稱“把茯茶鎮打造成西安特色小鎮的標桿和樣本。 ”
為什么把茯茶鎮打造成為標桿和樣本,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小鎮呢?小西想除了特有的茯茶文化外,以茯茶為基礎的產業的不斷升級,也給茯茶小鎮帶來了強大的競爭力。
茯茶鎮位于西咸新區涇河新城,是以茯茶制作與貿易、旅游為主的關中文化特色小鎮,包含文化旅游、茯茶產業園、配套服務、觀光農業四大板塊。而在2017年3月份的時候,王永康曾來涇河新城調研過特色小鎮建設,并指出特色小鎮要找準特色,凸顯特色、放大特色,培育發展最有基礎、最有特色、最具潛力的主導產業。同時,力求“精而美”,做到“一鎮一風格”。
按照我們之前的分析,西安市的文化旅游類特色小鎮占比很大,茯茶鎮算是一個,但是與目前其他所謂的“文旅小鎮”不同的是,茯茶鎮有自己的“產業”——茯茶。這是支撐茯茶小鎮發展的經脈所在。
“自古嶺北不植茶,唯有涇陽出磚茶”。
由于茯茶獨特的保健功能,成為西北地區最受歡迎的茶品之一,流傳下“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的飲食習慣。明清到民國正是涇陽茯磚茶發展的鼎盛時代,除銷往西域各地外,更遠銷至俄國、西番、波斯等40余國家。據盧坤《秦疆治略》記載:“涇陽縣官茶進關,運至茶店,另行檢做,轉運西行,檢茶之人,亦有萬余。”
500多年里,這里是陜西商幫活動的主要舞臺,他們曾在這里演出過威武雄壯的歷史活劇,書寫了明清西部經濟發展史上的“財富神話”。
時間到了 2017年,一部《那年花開月正圓》火了,讓茯茶再一次走進了國人視野,并火了起來,而茯茶鎮作為茯茶產業的聚集區,也跟著火了起來。
走在茯茶鎮青石板和鵝卵石鋪就的道路上,古樸的關中特色街道,潺潺流水環繞其中,市民在這里不僅可感受神秘的茯茶文化,體驗制茶樂趣和各種關中民俗風情,也能品到各種以茯茶為原料的特色小吃,如茯茶酸奶、茯茶米酒、茯茶雞……走累了,在綠樹掩映下,聚三五好友,喝一杯香醇的茯茶,也別有一番滋味。
深入挖掘茯茶文化,是茯茶小鎮作為文化旅游特色小鎮的基礎,而在此基礎上建立的茯茶產業,更是茯茶小鎮發展的不竭動力。
據了解,目前,以“茯茶文化”為主題詞,已有7家茯茶生產企業的制造基地落戶茯茶產業園,近40家茯茶生產加工企業入駐小鎮直營街,占陜西茯茶生產企業的70%。
2017年茯茶年產量接近2萬噸,年產值約15億元。目前,茯茶小鎮種植“陜茶一號”茶樹30畝,試驗成功后,將進一步帶動休閑觀光業的發展。
文化引領,產業帶動,才是文化旅游類特色小鎮的發展之路。
文旅小鎮建設還需警惕過度房地產化
如今,特色小鎮運動風起云涌,各路地產資本競相涌入,特色小鎮的遍地開花,也成了某些人刷政績的重要渠道。有人說,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那么特色小鎮建設政策風口一旦收緊,風口上的豬就會摔得很慘。
2017年,住建部先后公布了兩批全國特色小鎮名單,陜西占據14個,而西安僅有一個藍田縣湯峪鎮。尤其是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名單,陜西9個國家級特色小鎮中,西安竟沒有一個。
難道是西安忘了申報?小西認為不可能。
根據第二次申報的相關條件,我們似乎能看出一些端倪。據了解,第二次“特色小鎮”的評選,住建部要求,對存在以房地產為單一產業,鎮規劃未達到有關要求、脫離實際,盲目立項、盲目建設,政府大包大攬或過度舉債,打著特色小鎮名義搞圈地開發,項目或設施建設規模過大導致資源浪費等問題的建制鎮不得推薦。
如特色小鎮建設的房地產化,部分地區、部分地產商會打著特色小鎮開發,低價獲取土地,再快速炒熱賣出,然后卷錢走人,留下一個“空鎮”,只見房子不見人。
有人指出,一旦過度房地產化,就會拉高土地成本,特色產業難以發展,最后會演變為房地產獨大。隨著小鎮不斷開發,原駐民所占小鎮土地比重逐步減小,所塑造的特色鎮的“景觀、產業特色”將慢慢失去其人文內涵,將成為政策性強或時代性強的沒有地域人文靈魂的軀殼鎮。
因此,2017年 12月4日,國家四部委聯合下發文件稱,在特色小鎮的推進過程中,有些地區產生了政府債務風險加劇和房地產化的苗頭。目前西安特色小鎮房地產化還不是很明顯,但也有部分地產商投資的特色小鎮,如綠地集團在涇河新城投資的綠地康養小鎮項目、秦漢新城投資的格林童話小鎮,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32強的浙江祥生集團在高新區投資的祥生生態小鎮和祥生禪意小鎮等。
對標浙江,西安應該怎么做?
我們知道,目前在國內,浙江省特色小鎮發展是最突出的,那么,對比浙江,西安該如何走,面對西安各區的特色小鎮建設浪潮,又該如何良性發展?
浙江的定位是,提供特色生長的土壤,而并非直接制造特色。也就是說特色小鎮,必須因產業而特,因產業而興。
我們不妨來看看浙江省省長李強的特色小鎮發展理念,或許對西安特色小鎮建設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1、產業定位不能“大而全”,力求“特而強”。
2、功能疊加不能“散而弱”,力求“聚而合”。
3、建設形態不能“大而廣”,力求“精而美”。
4、制度供給不能“老而僵”,力求“活而新”。
唯有創新,才有特色。
西安的特色小鎮之路,能走出多久、多遠,或許只有在西安生存的我們,幾年、十幾年后能看到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