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醫科大學第四附屬醫院/新疆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艾滋病是因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最終因反復的機會感染或惡性腫瘤而死亡。CD4+T淋巴細胞是HIV病毒攻擊的主要靶細胞。當HIV感染人體后,機體免疫力下降,作為CD4+T淋巴細胞亞群的Th1/Th2細胞會向著Th2方向漂移[1-2]。氣虛濕阻型和氣陰兩虛型是新疆地區HIV感染者常見中醫證型,研究表明中醫藥治療可改善艾滋病患者Th1/Th2細胞的平衡狀態,從而改善免疫功能作用[3-5]。不同中醫證型間是否存在Th1/Th2細胞平衡之間的差異目前尚未知,筆者擬通過觀察氣陰兩虛型和氣虛濕阻型的HIV感染者血清中IFN-γ和IL-4的濃度,探討氣陰兩虛證和氣虛濕阻證的HIV感染者細胞因子IFN-γ和IL-4與證型的有無關聯性,為HIV感染的中醫證型與CD4+T細胞亞群分布可能存在的關聯性尋找證據,從而為臨床中醫辨證論治提供有力的客觀證據和研究線索。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納入病例為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診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醫醫院艾滋病研究門診的未開展高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的HIV感染者,共納入HIV感染者72例,其中氣陰兩虛型和氣虛濕阻型分別為16例,其中女性9例,男性23例;漢族22例,維吾爾族6例,回族3例,滿族1例;平均年齡(39.40±10.35)歲。
1.2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艾滋病學組2015年修訂的《艾滋病診療指南第三版》[6]:HIV抗體篩查試驗陽性和HIV補充試驗陽性(抗體補充試驗陽性或核酸定性檢測陽性或核酸定量大于5000拷貝/mL),即可診斷為HIV感染者或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疾控預防控制中心檢測確認HIV陽性者并持有確認單者。
1.3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診斷學》[7]結合本地名老中醫的臨床經驗,根據前期本課題組開展的新疆地區1150例HIV/AIDS患者中醫證型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擬定HIV感染者氣陰兩虛型和氣虛濕阻型的證候診斷標準,并經新疆中醫學會發布。
1.3.1 氣陰兩虛型 主癥:低熱或五心煩熱或夜間潮熱、盜汗或自汗、乏力氣短;次癥:干咳少痰或咳痰帶血絲,口干咽燥、心煩少寐、腰膝酸困、體瘦;舌脈:舌紅少苔,脈細數。
1.3.2 氣虛濕阻型 主癥:乏力,頭部昏蒙,周身困重;次癥:大便溏結不調,納呆;舌脈:舌質淡,苔白膩,脈虛細或細弱而滑。
凡具備以上主癥2項,次癥1項;或者主癥1項,次癥2項者,即可判斷為氣陰兩虛型或氣虛濕阻型。
1.4 納入標準 ①符合西醫診斷標準;②符合中醫證型診斷標準;③年齡在18~65歲之間;④自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5 排除標準 ①近一個月內未參加研究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③合并嚴重肝(ALT正常值2倍以上)、腎臟疾病患者(BUN、CR明顯異常);④精神病患者;⑤血液病患者。
1.6 樣本采集及檢測 ①所有實驗對象在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10mL,置于EDTA抗凝管中,所采集標本于2 h內放入離心機中,室溫下離心3000rpm/15min;分裝上層的血清并凍存于-80℃的冰箱中以備檢測;② 檢測方法。采用流式細胞儀技術進行檢測。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JMP10.0進行統計分析,對于IFN-γ和IL-4采用兩個獨立樣本t檢驗和秩和檢驗方法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對IL-4和IFN-γ的濃度進行分層后分析,將其分為3層,設濃度≤0.01(pg/mL)設為a層,濃度>0.01(pg/mL)且<1.00(pg/mL)的設為b層,濃度≥1.00(pg/mL)的設為c層。
2.1 兩種常見中醫證型IFN-γ的相關性分析 32例HIV感染者中,IFN-γ平均值為9.93pg/mL,分別對氣陰兩虛型與氣虛濕阻型HIV感染者IFN-γ濃度進行比較,將IFN-γ濃度值從小到大排序后進行編號,氣陰兩虛型HIV感染者的IFN-γ濃度趨勢線高于氣虛濕阻型HIV感染者趨勢線,如圖1所示。通過對兩種中醫證型HIV感染者IFN-γ濃度分析,發現氣陰兩虛型HIV感染者的IFN-γ濃度略低于氣虛濕阻HIV感染者,見表1;濃度分層結果見表2。氣陰兩虛型艾滋病患者IFN-γ濃度較氣虛濕阻型偏高。

表1 IFN-γ濃度分析

分組樣本數/n 濃度均值 /pg/mL標準誤氣虛濕阻163.96 3.6095 氣陰兩虛1615.90 7.8680

表2 兩種中醫證型HIV感染者的IFN-γ濃度分層分布
2.2 兩種中醫證型HIV感染者白介素-4的相關性分析 32例HIV感染者中,IL-4的濃度平均值為4.07pg/mL,其濃度大小排列如圖2所示。


表3 白介素-4濃度分析
通過對兩種中醫證型HIV感染者IL-4濃度分析,發現氣陰兩虛型HIV感染者的IL-4濃度略低于氣虛濕阻HIV感染者。見表4。

表4 氣虛濕阻型與氣陰兩虛型HIV感染者的IL-4濃度分層分布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HIV發病的關鍵在于HIV病毒對宿主免疫系統的破壞,其主要攻擊人體CD4+T淋巴細胞,人們一直將CD4+T淋巴細胞計數作為監測艾滋病患者病情進展的重要臨床依據[31]。近來研究發現CD4+T淋巴細胞的功能是由其分泌的因子決定的,而不是由其數量決定,臨床上CD4+T淋巴細胞計數較高并不意味者發生機會性感染的幾率的降低。
氣陰兩虛型及氣虛濕阻型為新疆地區HIV感染者常見中醫證型,其中氣陰兩虛型臨床上多表現為以盜汗、乏力常見的虛癥,氣虛濕阻型多表現為濕阻較為明顯的實證,正邪交爭狀態決定疾病的進展,正虛邪進,正勝邪卻,在一定程度上患者的正邪狀態與其免疫功能相關,故筆者認為氣陰兩虛型較氣虛濕阻型免疫水平低下。
因此結合本研究對32例HIV感染者常見的中醫證型與CD4+T細胞亞群細胞因子的觀察,發現氣陰兩虛型HIV感染者IFN-γ的水平高于氣虛濕阻型HIV感染者IFN-γ,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于IL-4氣陰兩虛型HIV感染者低于氣虛濕阻型HIV感染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從本研究可以看出,不同證型HIV感染者T淋巴細胞亞群分泌的細胞因子存在不平衡,鑒于本研究樣本例數較少,兩種常見中醫證型艾滋病患者的炎性相關細胞因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不同證型艾滋病患者的炎性狀態存在差異,同時為今后繼續此方面的研究提供線索,進而為中醫藥治療療效客觀化提供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