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廣州市荔灣區中醫醫院針灸科,廣東 廣州 510000;2.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 廣州 510405
偏頭痛以頭部疼痛為主癥,疼痛多以單側為主,呈跳痛、灼痛、脹痛、重痛、刺痛,痛甚者伴惡心嘔吐[1]。其病程纏綿,經久不愈,故偏頭痛后遺癥也不容忽視。睡眠障礙是偏頭痛患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之一,其不僅影響患者身心健康,還加重偏頭痛患者的病情[2]。本研究通過采用西藥聯合針刺至陰穴治療58例偏頭痛患者,觀察該治療方法對偏頭痛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現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病例均來源于2016年3月至2016年6月期間在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住院或門診的偏頭痛患者,共113例。采用隨機平行對照方法分為對照組55例和治療組58例。對照組男28例,女27例,年齡36~51歲,平均年齡(44.87±8.01)歲,病程21~35d,平均病程(29.87±14.96)d;治療組男30例,女28例,年齡34~53歲,平均年齡(45.6±7.87)歲,病程23~38d,平均病程(31.36±15.62)d。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標準
1.2.1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3]中的有關偏頭痛標準擬定,且全部病例均經過臨床診斷和TCD、血壓、心電圖等檢查定性確診為偏頭痛。
1.2.2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 ②年齡:30~55歲; ③病程在3周至6個月內;④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1.2.3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上述診斷依據及納入標準者;②既往有顱腦外傷史及其他顱內占位病史、癲癇病史、精神病史,合并其它身心疾病等;③腦卒中后病情嚴重或伴有明顯失語、失用或嚴重認知障礙不能配合檢查者;④合并嚴重心、腎、肺功能衰竭和惡性腫瘤患或其他嚴重軀體疾病不能配合檢查者;⑤合并除抑郁焦慮障礙外其他嚴重精神疾病者。
1.2.4 病例脫落標準 ①患者自行退出(療效不理想,或出現不良反應);②研究責令其退出(依從性差,未按規定治療等);③隨訪失敗;④采用該治療方法有效,但患者為加速療效,合并使用其他療法或藥物而無法判定療效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依據2016年版《中國偏頭痛防治指南》[4],給予鹽酸氟桂利嗪膠囊(安徽新和成皖南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34020426,規格:5 mg) 治療,口服,每天1次, 每次5 mg, 5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針刺至陰穴進行治療。具體操作方法:取至陰穴(足小趾外側趾甲角旁0.1寸),醫用酒精消毒后,用三棱針(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規格:1.6 mm*650mm,蘇食藥監械準字2012第2270864號)直刺0.1~0.2寸,或點刺出血,每次放血2~5滴,每天針刺2次;5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
1.4 評定指標 所有患者均于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后測評睡眠質量。
睡眠質量療效: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5],統計指標為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對日間功能的影響共6個因子以及PSQI總分。總分范圍為0~21分,得分越高,表明睡眠質量越差。各量表評定均由經過專門培訓的工作人員執行,評估者不參加治療,為單盲法評估。

試驗中共有5例患者脫落,治療組1例,對照組2例,因患者自行要求,而放棄繼續治療;對照組2例因病情變化而改變治療方案,故最終觀察113例患者。治療前,兩組PSQ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QPSI部分因子及總分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組間比較,治療組在入睡時間、睡眠質量評分較對照組降低更明顯(P<0.05)。見表1。
表1兩組治療前后睡眠質量變化情況比較


組別入睡時間睡眠時間日間功能睡眠效率睡眠障礙睡眠質量總分對照組(n=53)治療前2.64±0.232.61±0.232.49±0.222.22±0.201.41±0.281.42±0.1612.77±1.96治療后1.59±0.23#1.47±0.18#2.19±0.171.90±0.16#1.02±0.19#0.51±0.16#6.77±1.36#治療組(n=57)治療前2.63±0.212.64±0.262.36±0.272.13±0.211.41±0.271.41±0.1612.69±1.38治療后1.16±0.13#*1.40±0.15#1.94±0.17#1.73±0.13#1.03±0.18#0.23±0.11#*6.77±1.24#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偏頭痛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神經血管性疾病,我國偏頭痛的患病率為9.3%,女性與男性之比約為3∶1[4]。其病情特征為反復發作、一側或雙側搏動性的劇烈頭痛且多發生于偏側頭部,可合并自主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如惡心、嘔吐、畏光和畏聲等癥狀[1]。
偏頭痛的發生與顱內血管的異常收縮有關[6],偏頭痛發作前顱內血管過度收縮加快血流速度,而發作期的血管擴張則減慢顱內血流速度,在緩解期時顱內血流速度又恢復到正常水平。氟桂利嗪作為一種非選擇性鈣拮抗劑,能調節細胞內鈣離子的水平,抑制血管平滑肌的收縮,阻斷偏頭痛發作時顱內血管的擴張,起到預防偏頭痛發作的作用[7]。此外,氟桂利嗪也被證明能阻斷鈉通道,降低偏頭痛患者的神經元興奮性,使皮層興奮性恢復正常[8]。
在臨床中,偏頭痛患者除頭痛反復發作、惡心、嘔吐等癥狀外,重性抑郁的機率出現亦會增加[9],并導致一系列睡眠問題的出現,其中以失眠最為多見[10]。睡眠問題不僅影響患者神經功能恢復和日常生活能力,而且會加重偏頭痛危險因素如高血壓、心律失常的程度[11],甚至加重偏頭痛患者病情,增加病死率。
頭痛可見于多種急慢性疾病,是臨床上較常見的疼痛癥狀。歷代醫家多按經絡循行將前額頭痛歸為陽明頭痛,巔頂頭痛歸為厥陰頭痛,后頭痛歸為太陽頭痛,側頭痛歸為少陽頭痛[12],治療則多選用相應經脈的腧穴為主。而至陰穴屬足太陽膀胱經,《靈樞·經脈》云:“膀胱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眥,上額,發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 …”由此可見,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經過前額、巔頂、側頭及后頭部。“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故至陰穴對各部位頭痛均有一定效果。且至陰為膀胱經之井穴,《靈樞·經脈》云:“以上下所出為井”,是經氣所出的部位,臨床多在井穴放血以治療實證、熱證[13],至陰穴針刺后放血可以起到瀉本經之實熱以緩解頭痛的作用。偏頭痛的中醫病機主要為:一為外邪遏制清陽,“新沐中風,則為首風”,如風寒、風熱、風濕等邪氣侵襲致清陽被遏;二為內傷,虛實夾雜;三為內外合邪、痰瘀互結[14]。針對以實邪為主引起的偏頭痛,本研究中至陰穴針刺放血可起到清瀉實熱的作用。
中醫理論認為[15],睡眠由心神所主,在臟腑功能相互協調的基礎上共同完成,與五臟六腑功能、氣血運行密切相關。臟腑功能失調,特別是心、肝、脾、腎功能失調都會導致睡眠質量及認知功能下降。睡眠障礙屬中醫學“不寐”范疇,與營衛運行及心神密切相關,神出則寤,入則寐,心血充足,血脈通暢,陰陽平和,則睡眠正常。《靈樞·大惑論》中記載“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可見凡影響營衛氣血陰陽運行的因素,皆可使神不安舍,導致睡眠障礙的發生。外邪侵襲或者內外合邪所致的偏頭痛,風、熱、寒、濕等病邪以及痰、瘀等病理產物引起臟腑陰陽氣血平衡失調、氣滯血瘀,故容易導致偏頭痛患者睡眠障礙癥狀的出現。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5周后,兩組PSQI各因子及總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治療組的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西藥聯合針刺至陰穴能有效地改善偏頭痛患者的睡眠質量,值得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