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菁(天津市職業大學 天津 300410)
全民健身帶動了體育運動熱潮,日益高漲的運動需求帶動了對體育場館的需求,但是由于我國公共體育場館建設及其數量有限,還難以滿足全民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國家宏觀政策倡導要挖掘和合理利用學校體育場館資源,積極向社會開放是滿足現實需要的有效途徑,可以利用學校體育場館滿足社會人群多樣化、大規模的鍛煉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體育資源不足的問題起到了緩解作用,有利于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完善和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本文選擇以天津市中小學為例研究體育場館社會開放,研究過程中發現僅有部分中小學校體育場館實現了社會開放,不同學校開放程度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在開放時間方面,部分中小學體育場館主要是限于周末開放,出于安全考慮在周一到周五的是不開放;二是在開放對象方面,體育場館開放范圍相對來說較為狹窄,主要是針對單位或團體進行適度開放,少部分學校對個人提供開放;三是在開放體育設施方面,室外體育場多向社會提供對外開放,但是室內體育場館和設施是較少開放的。
黨和國家號召學校體育場館的社會開放,對更新教育觀念具有積極的作用,也有利于學校和社區體育的建設。中小學校作為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在體育場館建設等方面具有其他單位無法比擬的優勢,促進中小學學校體育場館社會開放,是全民健身計劃實施的有效策略之一。新形勢下健身體育與素質教育、社會教育、終身教育等之間是密切聯系的,依托于學校體育硬件基礎帶動全民健身,吸引社會大眾參與到體育鍛煉中,對促進學校體育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轉向為社會化、社區化方向發展意義重大,有利于學校、家庭與社區合作構成全方位的體育健身系統,對社會全民健身與學校體育教育實現雙贏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對學校和社區體育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硬件支撐。
新形勢下體育教育并不是獨立進行的,體育教育要與中小學生的素質教育、社會教育等有機結合起來。體育活動作為教育的主陣地之一,適當促進中小學學校體育場館社會開放,對延伸和拓展學校體育教育功能和范圍具有積極作用,社會人員參與到學校體育運動中來,對學生個體的社會化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中小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基礎階段,學習教育要與身心教育相結合,就必須創造條件帶領學生感受到社會話題和內容,而中小學學校體育場館社會開放為中小學生個性社會化發展提供了土壤。
中小學學校體育場館社會開放有利于體育資源的合理配置,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有利于促進體育資源的整合,緩解社會健身場地匱乏的難題。要實施全民健身計劃,構建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體育場館是重要的物質基礎,學校體育場館社會開放可以滿足廣大群眾大規模鍛煉的需求,對解決社會體育資源不足問題意義重大,同時也帶動了全民健身服務質量的提高。另一方面,有利于促進學校體育場館及其資源的合理利用,不同程度上緩解學校經濟負擔。目前中小學學校體育場館主要用于學生上課時間的體育教學和訓練,周末、節假日及放學后的大部分時間體育場館及其基礎設施是處于閑置狀態的,對社會開放可以采取有償收費服務措施,對體育資源合理使用和體育設施維修提供了部分經費支持。
學校體育作為全民健身計劃實施的重要陣地,關系到全民健身服務質量,從根本上來說有利于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完善。促進中小學學校體育場館社會開放,帶動學校體育向社會化、產業化方向發展,既開發了學校體育資源的經濟效益,也使得學校體育這一無形資產價值得到了發揮,促進學校體育積極為全民健身而服務,利于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完善。
天津市中小學學校積極響應號召促進體育場館社會開放,但是開放過程中存在著明顯的安全問題。首先,校園安全得不到保障。許多中小學學校教學區和體育場館之間沒有實施分離狀態,學校體育場館社會開放后使得校園安全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鍛煉人群的不確定,素質的參差不齊大大增加了校園安全隱患,部分人員可能會走進教學區域從而影響和擾亂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甚至導致教學設備丟失。其次,健身者運動安全問題,健身者不僅僅包括社會外來人員,也包括學校學生,體育場館內運動風險與人身意外傷害難以清楚界定,一旦出現運動安全很難明確責任和追究。最后,學校體育設施安全問題。部分鍛煉人群在運動過程中不愛護、不正確或超負荷使用體育運動器材,增加了器材的耗損,從而降低體育運動設施的安全性能,如果得不到及時維護將嚴重影響健身者的安全。
中小學校體育場館社會開放,意味著校門與體育場館都要對外敞開,這對學校學生教育管理和校園管理都會造成影響。學校體育館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科學的管理方法,缺乏管理人員及時跟進和觀察,組織管理不到位將導致體育器材損壞找不到責任人的現象,也缺乏科學專業的管理人員為校外健身人員提供指導。首先,場館管理制度不健全。體育場館管理不僅僅是針對體育基礎設施的維護,還包括體育場館社會開放時間、運動項目等的一系列管理,缺乏相應的管理制度,導致運動場地和器材造成損耗后得不到及時的維護、更新,將會影響體育場館社會開放的程度和后期的使用。其次,人員管理制度不健全。人員管理主要是針對體育場館內活動人員的管理和指導,缺乏專業的體育老師、專門的管理人員與體育指導員等,也影響了體育場館資源的合理使用。最后,是體育活動管理制度不健全。體育場館社會開放時段中活動內容、秩序等得不到相應的管理,沒有制度化和規范化的管理方法作為支撐,現場管理不科學,社會人員出入制度不健全,健身人員活動記錄制度不完善等一系列問題都影響了中小學學校體育場館社會開放的程度。
中小學學校體育場館社會開放不足的重要原因就是經費投入有限和場地容量不夠。一方面,體育場館社會開放不能影響正常的教學,這使得體育場館社會開放要與學生教學時間錯開,而且還需要在開放時段支付管理人員費用、體育基礎設施維修費用等,直接增加體育場館管理費用。體育場館社會開放后大大增加了運動場地和體育基礎設施使用的頻率,這必然會帶來體育設備的損耗,維護費與維修費加劇了體育場館社會開放的難度。學校體育場館社會開放,只能低收費,收取費用與體育場館建設、體育基礎設施維護與人員管理費用支出存在著巨大的落差。另一方面,中小學學校體育場館社會開放帶來了資源約束問題,也是場地容量有限與人員規模的矛盾。市民體育鍛煉、活動時間、活動項目具有不確定性,體育活動內容與他們個人的興趣、體力等因素息息相關,這使得學校體育場館社會開放后難以開展統一的活動內容,場地需求多且形式不固定,場地容量難以滿足大規模多樣化群眾的健身需要。
首先學校領導要從國家戰略的高度認識到體育場館社會開放的重要意義,作為公共資源,學校體育場館不僅要服務于在校生的體育運動需求,還應該服務社會體現其公益性特征。
在增強責任意識和社會擔當的同時建立高效安全責任機制。首先,建立嚴格的校園安全管理制度。對學校教學區和體育場館實施人員監督分離,對鍛煉人群進行入口等級管理,嚴防其影響和擾亂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其次,建立嚴格的在校學生安全管理制度。充分發揮學校領導、教師的作用,全面進行學生安全教育。再者,針對健身者要建立運動安全制度,做好運動登記,防止運動風險與人身意外傷害。最后,建立嚴格的學校體育設施安全制度。明確體育基礎設施使用標準、方法等,倡導大家增加對器材的愛護,降低耗損。
中小學校體育場館社會開放要加強學校學生教育管理和校園管理,加強組織管理、完善工作管理制度。學校需制定、完善體育場館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選派專業化管理人員及時跟進和觀察,確保組織管理到位。首先,要完善場館管理制度。及時維護和維修遭到損壞的體育基礎設施,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設置開放時間,加強運動項目等管理。其次,完善人員管理制度。選聘引進專業的體育老師、專門的管理人員與體育指導員等,對鍛煉者進行科學的管理和指導,為體育場館資源合理分配、體育器材正確使用提供保證。最后,要完善體育活動管理制度。要明確開放時段中的活動內容、秩序等,依托于制度化和規范化的管理方法,聯動社區街道,針對不同需求辦理相應會員卡,并加強現場管理,完善健身人員的記錄制度,為中小學學校體育場館社會開放提供條件。
首先,中小學校體育場館社會開放要由政府牽頭,吸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中小學學校要積極爭取各級地方政府的支持,政府出面協調促進各個部門協同作戰,鼓勵社會資金如外資、民間組織投資、社會企業贊助和捐贈等進入到中小學體育場館建設中,為場館建設、基礎設施維修與管理人員管理費用支出提供經費來源。其次,中小學校要因地制宜,根據不同項目和時間進行適當收費。學校體育場館社會開放是便民舉措,在公益性和非贏利性的原則上,可以提供如操場、室外場地的免費使用,提供如球類館、乒羽館的控制式收費,根據社會需求,采用時間段開放與少量費用收取或按標準費用收取的模式開放場地。
中小學體育場館社會開放有利于學校和社區體育的建設、學生個體的社會化發展、體育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完善,促進中小學體育場館社會開放是全民健身計劃實施的有效途徑之一,對體育中國與健康中國的實現具有積極的作用。因此,要采取自由式免費與控制型收費方式促進中小學學校體育場館社會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