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夢雅 傅琳(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無錫 214153)
近年來,互聯網技術憑借其獨特優勢,已迅速滲透于社會生產、生活各層面。據相關調查統計顯示,我國互聯網普及率自2005至2015十年間,由 8.5%迅速增長為50.3%。隨著2015年12月中國 “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制訂與正式出臺實施,截至2017年6月,我國網民達7.51億之多,互聯網普及率達54.3%,相較2016年年底提升1.1個百分點;手機網民規模達到7.24億人,智能手機上網普及率達96.3%,相較2015年年底提升了6.2個百分點。政府部門和各界開始高度聚焦互聯網及其產業,其地位業已被提高至前所未有新高度。
2015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指明互聯網同其他行業有效結合可形成更具獨特優勢的行業發展道路,可促使我國進入真正大數據時代。2016年1月至 6月,體育、餐飲、旅行、金融、教育等各大互聯網公共服務共享平臺用戶規模均已過億,移動化、價值化、規范化等特征正逐步呈現。“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提出,要實現到2030年人民健康水平持續提升,人均預期壽命顯著提高的目標,離不開健康中國的基本路徑建設,而路徑建設的實現則需要互聯網從供給側改革中建設更多的共享平臺以給人們更多的選擇空間。
隨著互聯網的強勢發展,社會經濟聯動發展的同時,人們的工作學習方式也逐漸信息化,傳統思維和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改變。線上場景與線下經濟依托移動互聯網緊密聯系,同時推動了設備智能化、資源共享化、場景多元化消費模式的發展。作為新生事物“易感人群”,現代大學生思維活躍,天然是互聯網深度使用者,對互聯網的依賴程度較高,通過互聯網可更有效、快速、廣泛地獲取信息資料、學習專業知識技能、交流情感、虛擬社區互動等;其手機上運動健身類APP安裝數量也較多且品類豐富。此類APP既提升了大學生運動健身的頻率和時間,減少鍛煉的時空限制性,其社交功能又可促進大學生社交參與,有利于運動健身校園環境搭建;還可基于互聯網技術開展系列校園運動講座,進一步培養、提升大學生運動健身興趣及普及系列科學運動知識。2015年國務院印發“46號文件”將全民健身上升至國家戰略高度,“全民健身”、“健康中國”同“互聯網+”國家戰略相融合,使得大學生積極響應號召加強自身運動鍛煉并投身于“互聯網+體育”實踐成為必然選擇。
目前大學生基于對運動健身的認知和意向,參與其中的態度普遍較為積極,2016年10月至11月,本項目組向無錫多所大專院校學生進行運動情況問卷調查,以大一、大二為主,共計投放500份,有效回收412份。調查結果顯示,無錫大學生大都有加強運動健身的想法,且整體偏向于積極而富有正能量,對運動健身持“比較積極”態度的占據 44.17%,“一般積極”的占 34.95%,其次是“非常積極”的占調查總人數的13.16%,“比較消極”的占7.77%。另外,調查發現,經常運動的男生比例明顯高于女生。
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有著以人為本的運動健身認知,表示進行運動健身可促進自身健康、有助于舒緩緊張情緒等,是一種健康的娛樂休閑方式。從中可以看出,大學生的價值觀中,“以人為本”運動健身價值觀意識較強。
據調查,無錫大學校園學生可以參與的大眾運動健身項目類型比較多,且大部分參與門檻不高、不易受傷,其中參與度較高的包括籃球、羽毛球、乒乓球、跑步、游泳。但較之周邊城市如上海、南京等地,無錫大學生除體育課外,大部分大學生接觸的運動項目較為單一,切身參與運動賽事機會十分匱乏,專業健身知識也處于相對缺失狀態。尤其是他們認為比較“炫酷”的體育運動,如:普拉提、滑板、棒球、皮劃艇、馬拉松、滑雪等,苦于沒有機會近距離接觸,紙上談兵的時候較多。
以上大學生喜歡參與或渴望參與的運動健身項目,都可基于互聯網技術找到相應的實現路徑。互聯網+運動健身在激發大學生運動興趣的同時,可大幅度降低其運動成本,提高健身效率、水平、質量及科學性;在普及科學、合理健身方法的同時,結合當代大學生切身需要,可進一步強化校園運動健身資源合理配置,引進校企認證師資,構建合理課程和評價體系。
健身已經被大學生廣泛接受,但目前大學校園公共健身器材有限,市場上已有的專業健身場所的入會費用和私教開銷普遍較高且大多遠離校園,因此大多數大學生無法定期去健身會所進行專業指導下的相關鍛煉。基于以上因素,健身類運動 APP的作用日益凸顯,比如 Keep、咕咚、悅跑圈等 APP就可以少花錢甚至不花錢,提供較為專業的、不同層級健身者的線上真人課程視頻和資訊。大學生們可根據自身現狀和興趣愛好,在APP中自由選擇課程。
以Keep為例,大學生可利用它完成專屬訓練課程計劃,形成課程表。該健身軟件還可解決使用者不同身體部位鍛煉的要求,其健身課程根據身體部位分為胸部、背部、肩部、腹部、全身等;根據功能又分減脂、塑形、拉伸等,根據難度則分為基礎、進階、強化三部分。Keep還增設了飲食板塊,提供各種功能的健康食譜,幫助大學生制定適宜合理的飲食計劃。此外,根據訓練課程的內容和強度配置適宜有氧運動、跑步、瑜伽等不同運動項目的音樂。通過相關軟件服務,大學生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選擇適宜的難度進行同步訓練。Keep還為廣大使用者提供了可以互相交流討論并展示自己健身成果和心得的社區,大學生可通過上傳圖片每天記錄身體變化和健身成效,也可收到同一平臺健身好友的鼓勵和建議,其他使用者提供的效果沖擊又會進一步刺激自身健身行為。
隨著移動互聯飛速發展,據2015年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跑步運動線上消費大數據報告”,截至2015年下旬,我國運動健身類APP活躍設備規模已超1.9億臺,至少有 20%的智能手機客戶端下載了運動類 APP,其中又以年輕人為主,20歲到 24歲的大學生為其主力軍。調查所示,超過 89.8%的大學生手機均已安裝了不同類型的運動健身 APP,只有 10.19%的大學生至今未安裝。有效回收的412份調查問卷里,安裝有1-3個APP的大學生共198個,占比 48.06%;裝有4-6個的共 104人,占比25.24%,安裝 7個以上運動類APP的則為42個,占比10.19%。可見運動類 APP在大學生中已十分普遍。運動軟件的廣泛使用,使得“互聯網+運動健身”的方式突破了時空限制,擺脫了場地限制,形成了良好的鍛煉氛圍,使得大學生可以在健身過程中隨時相互監督、相互指導和學習,最終達到提高大學生參與運動健身頻率、增加鍛煉時間、提升鍛煉效果的目的。
遠程運動健身指導,是指大學生可基于“互聯網+”大背景下即時通訊優勢,實現同健身專家之間實時性互動。學校或學校的健身社團可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優勢,邀請相關健身專家、運動達人,定期為大學生線上講解不可或缺的健康及運動健身知識。專家遠程指導,能夠在簡單的條件下進行高效的健康知識學習,靈活多樣針對所有熱衷于運動健身的大學生,也可進一步提升奇特學生的運動認知和興趣,使得他們在足不出戶的條件下,通過個人網絡進行遠程的觀看和互動溝通,這樣可大幅度減少現場管控成本。同時,還可提前收集日常運動和健身產生的系列問題,整合后通過互聯網發送給相關健身專家,不僅節約了彼此時間,還使得指導效率和作用更大化,切實解決運動健身問題。
總的來說,宿舍健身房的打造可基于互聯網遠程協助,以獲得更科學的室內健身個性化指導。同宿舍的大學生還可采取“眾籌”方式,在自身經濟能力范圍許可內選擇購入能記錄自身狀況及運動能耗的小型健身器材;同在線運動健身專家實時互動,選擇更加精確和適合的運動健身方案,從而在宿舍就可以進行科學的健身活動,打造方便、低成本且實用的宿舍健身房。
大學生具有集聚性特點,這一特點在互聯網的作用下成輻射狀進一步得到放大。最典型的就是各大運動門戶網站及APP會經常性組織各類線下、線上比賽和交流,諸多大學生基于相同的興趣愛好而組建跑團或運動社團,設置各種團規,團內成員間信息共享、相互督促鍛煉。
高校的操場跑道等運動設備給大學生提供了便利的運動場地,大學生可通過手機 APP或智能穿戴設備隨時記錄運動中自身消耗的卡路里數、心率、步頻等諸多數據,并利用互聯網把自己的相關運動數據上傳至APP或社交平臺,借助相關軟件分析得出適合自己的訓練計劃和運動建議;還可通過微信朋友圈分享機制,展示運動成果,獲得即時反饋和激勵,打造校園運動氛圍,從而滿足大學生身心健康需求。
借助互聯網的連接功能,大學生可以約同校跑友、報名健身訓練營,進行線下學習交流;還可關注互聯網上各項社會的挑戰賽、官方賽事報名,如咕咚的“5公里、10公里挑戰賽”、系列線上馬拉松,悅跑圈的“百日跑”,悅動圈的“百校大戰”等。其中,悅動圈的“第四季百校大戰”參與高校達2404所之多,共有360864名大學生參與其中,可見影響力巨大。大學生在互聯網的促進下,可以選擇在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國家同時進行跑步,仍能感受到比賽氛圍,同時還可以大量節省各項參賽費用。經濟和時間條件允許的大學生可通過互聯網實現線下賽事報名,真實感受線下跑步賽事,提升運動的參與感和娛樂感。
此外,互聯網相關賽事資訊、跑步裝備、訓練方法等學習交流平臺眾多,大學生自己也可通過上傳自身心得體驗、運動經歷與其他網友分享交流。
目前市面上的運動類APP因準入門檻較低,監管力度不夠,因此未經科學論證的運動軟件層出不窮,大學生可以在智能手機的應用商店中隨時下載,無法有效識別。同時,不同公司開發的不同款運動APP,其同質化程度較高,相關測定數據缺乏一定的準確性,容易對大學生運動健身產生負面影響。
經調查分析,女大學生參與運動健身的興趣同男生相比較低,在各運動項目中參與度較低,互聯網運動消費金額和類型均較少,手機上運動類 APP安裝數量和類型也較少。
目前,大學生在互聯網運動參與過程中尚處于自由選擇狀態,高校對大學生科學鍛煉方面的引導較弱。而大學生由于缺乏科學鍛煉的知識,在基于互聯網技術使用運動類 APP進行鍛煉的時候,或選擇線上線下賽事的時候,很有可能無法做到做到量力而行,盲目增大運動負荷及時間,最終導致鍛煉適得其反,且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目前傳統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均以體育教師講授示范為主,大學生被動觀看及接受。在“互聯網行動計劃下”,高校應著重加強體育教師的互聯網技能培訓,倡導在教學過程中滲透互聯網體育思想,促進新型體育教學內容引入,創新體育教學模式。學校應該定期開展互聯網相關知識講座,敦促體育教師不斷提升互聯網修養。在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經專業篩選后,可推薦相關運動類APP,擴充授課內容,并注意學生平時運動數據匯總;可將之作為學期體育成績考核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課程由終結性評價轉為更科學的過程性評價。
此外,體育教師可通過慕課等新教學方法,錄制教學活動全過程視頻;還可以在課后,進行在線選修、點播和考核。如:學生可在宿舍、操場等場所,通過老師發布的視頻,學習體育知識和練習技能或完成其他任務,并通過線上互動把互聯網與運動有機結合,以調動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和積極性,養成自主鍛煉的習慣。
鑒于學校在互聯網技術創新及硬件生產方面,具較大的局限性,因此應大力推動相關校企合作,共同致力于大學生運動健身新模式的開發。
目前,個高校校園一卡通已成為校園生活必備品,它融合了校園食堂消費、超市購物、刷門禁等諸多功能。大學生對于智能穿戴設備有著天然好奇心,其同校園一卡通相結合,將會給大學校園生活提供更多便利,是企業、學校、學生“共贏”模式。具體可將一卡通“智能手環化”,通過手環佩戴實現輕松購物或刷卡等,既方便又不易丟失,外觀也很時尚。學校還可通過智能手環反饋的大學生健康數據,分析個性化身體狀況,形成健康處方。此外,高校還可基于互聯網平臺,通過獎勵大學生卡路里消耗或者達標步數,搭建校內運動健身社交圈,達到激發更多大學生進行運動健身的欲望。
高校運動資源雖特別豐富,尤其是場地資源,但仍存在如管理模式落后、資源浪費、信息分散等問題,嚴重制約著高校運動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利于高校運動健身信息化發展,更不利于大學生進行課外體育活動的有序開展。基于大學生對于移動互聯網的依賴,及APP自身的便捷性,開發高校APP是高校管理大勢所趨。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業已為高校APP的普及奠定了堅實基礎,智慧校園成為高校追求。手機校園APP可使校園更加數字化、科技化,可擴展高校運動交流平臺,提供展示空間,營造良好的高校運動健身氛圍,有助于大學生終身鍛煉習慣的養成。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清華大學(AtTsinghua)、北京大學(掌上燕園)、杭州師范大學(愛師大)等高校上線相應的高校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