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梅林
(南京藝術學院體育部 江蘇 南京 210013)
隨著社會的的進步,經濟的發(fā)展,絕大部分的體力勞動逐漸被智能系統或者機器所取代,人們所能參與的體力勞動和活動也越來越少。而如今的學校和家庭也主要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忽略對學生的體力勞動和體育活動的鍛煉,導致現在的學生的體能水平和身體素質逐漸下降,心理承受挫折和抗擊打的能力也在下滑,當學生在遇到一些困難、失敗和挫折時,出現情緒低落,表現出不良情緒,甚至有的學生會出現一些極端或者過激的行為,也越來越日常。這些現象充分說明,現在的學生缺乏毅力、忍耐力和抗擊打能力,學校急需要對學生進行這些方面的教育和訓練,而體育精神就是最好的教育和訓練的內容,體育教學和體育活動就是最好的方式和方法。
通過研究體育精神在高校學生心理、情感等方面的作用,以及探討培養(yǎng)學生體育精神的途徑,旨在提高高校大學生的心理、精神等方面的人文精神素養(yǎng),完善大學生的健全品格。
本文主要運用了查閱文獻資料的方法。
體育精神——是指人們在體育實踐活動中形成的,以健康快樂、挑戰(zhàn)征服、公平競爭、團結協作為主要價值標準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tài)。在體育運動中所展現出來的,并且一直在弘揚的人本精神、英雄主義精神、公平競爭精神、團隊精神是體育精神的主要構成要素,反映著人類長期發(fā)展過程中的價值理想和價值追求。它既是一種文化意識,也是一種社會意識,具有超越時間、地域、種族等特征,是通過體育運動的形式展現出來的,集中體現出了人類力量智慧和積極進取的心理,是體育運動所形成的的最高產物,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精神財富,具有強大的精神力量和極高的教育價值,能夠使 人們產生樂觀、鼓舞、吃苦耐勞、教育等一系列在精神層面的審美效應。把體育運動作為一種教學內容,把體育精神作為一種教育因素,實現身體、心理、精神三方面的均衡發(fā)展,是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
(1)體育精神是調動和增強學生學習、生活以及各方面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的精神動力。通過學習堅韌不拔和吃苦耐勞的體育精神,可以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動力,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提高學習的質量;通過樹立堅定必勝的信心和培養(yǎng)頑強的斗志,不怕苦累,勇于面對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失敗,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理想目標。
(2)體育精神教育是學校或教育機構實現教育目標,圓滿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內容和方法,也是實現德育教育的過程。通過體育精神教育來塑造人的精神品質,達到身體、心靈、精神和諧發(fā)展的目的,把大學生培養(yǎng)成全面發(fā)展的綜合素質型人才;通過體育精神教育來提高學生經受挫折、失敗等的承受力,培養(yǎng)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以及規(guī)則意識、競爭意識、團隊協作意識,正確的為人處世,遵守社會道德規(guī)范。另外,體育精神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可以成為激勵學生在體育活動或者其他活動中堅持到底、戰(zhàn)勝困難的精神動力和源泉。把體育精神教育作為體育教育的內容目標之一,讓學生全面的了解體育運動,感受體育文化,傳承體育文明,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有著重大的意義。
(3)體育精神教育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教育內容。經濟水平發(fā)達的當今社會,學生們從小就養(yǎng)成了嬌生慣養(yǎng)的壞習慣,很少干活和吃苦受累,形成了意志品質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弱等現象,導致一些大學生心理的不健康發(fā)展,人格的非理性化,有的甚至出現了人格的扭曲。通過加強對學生的體育精神教育,有利于幫助學生改掉自身的壞習慣和自身存在的不足,指導學生在面對各種不利的情形時,如何運用不同的方法和體育鍛煉的手段來調節(jié)自己的心態(tài)和行為,引導學生學會用正確方法和態(tài)度面對成功和失敗,逐步健全人格。
(4)體育精神中強調團結協作、互助友愛,有利于營造和諧的校園氛圍和社會風氣,體育精神中鼓勵大家廣泛參與、積極配合,也是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途徑,促進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更利于和諧社會的共建共享。
高校體育教育雖然在進行不斷的深入研究和改革發(fā)展,新時期的體育教育理念也得到了逐步的發(fā)展和提高,但仍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即學校體育教育仍然存在單純追求體質的鍛煉和單一體育動作技能的教學練習,而忽視了生活體育以及終身體育教育,體育精神文化方面的教育更加被忽視。因此,在“健康第一”、“陽光體育”教育思想的指導下,更要注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加強對大學生的體育精神教育,在培養(yǎng)愛國和集體主義,堅強的意志品質、良好的道德觀念等精神教育的多方面下功夫,既符合當前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需要,又體現了主體性教育與個性化教育相結合的時代要求,更是現代學校體育教育主導思想的價值取向。我國高校的很多大學生,由于自身或者社會環(huán)境中消極負面因素的影響,在學習上缺乏主動性和體育精神教育,不愿吃苦下功夫,遇到事情想走捷徑,遇到困難和挫折就退縮,導致心理上和行為上出現偏差,嚴重影響了高校培養(yǎng)的人才品質。
體育精神幾乎存在于任何與體育相關的活動中。因此,在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精神方面,應該開拓思維,積極探索更多的方法和途徑。通過課內課外等多種形式的運用和改良,豐富和提高學生的體育生活,以及對體育活動的興趣,提升學生主動鍛煉的積極性,營造體育精神文化氛圍,加強體育精神的傳遞。加強高校教育中體育精神的培養(yǎng),主要有以下幾個途徑:
(1)研究、創(chuàng)新和改良教育內容、方式方法,逐漸引導大學生將體育精神的內容內化為自主意識、行為。
目前的高校體育教育教學,重點內容是對學生身體素質的訓練,以及傳授運動技能,缺乏對學生體育精神方面的培養(yǎng)。體育精神教育和培養(yǎng)的目的是將體育精神的內涵內化為人自身的情感并形成行動的精神支撐,這就需要通過改良教育方式方法,不斷創(chuàng)新和豐富教育內容和手段,比如:運動體驗教育法、榜樣教育法、合作學習教育法、制度教育法等,來激發(fā)大學生的自發(fā)性學習激情,同時將體育課程中融入體育精神方面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把培養(yǎng)和提高大學生體育精神也作為教學任務和目標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根據體育精神的內容和要點來備課和教學,并設置相應的體育教學活動形式,讓學生在體育課堂、體育活動參與的實踐中潛移默化地體驗、理解、內化體育精神的內涵,最終達到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精神境界水平的目標。
(2)充分運用體育精神榜樣的作用和大眾傳媒力量來加大體育精神的宣傳效果和影響。
體育活動并不是體育精神培養(yǎng)的唯一方式,應該充分利用當今發(fā)達的傳媒手段和傳播方式,樹立體育明星來的榜樣,加大體育精神的宣傳力度等,也可以使大學生體育精神的培養(yǎng)達到事半功倍的功效。體育明星的運動水平和人格魅力,是大學生崇拜的主要方面,比賽和訓練中的精神能給大學生起到良好的行為示范作用,體育明星在體育比賽和訓練中堅韌不拔、超越自我、團結協作等的親身經歷,在教育引導學生精神方面良性發(fā)展上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樹立眾多的體育精神的榜樣,從不同角度來進行體育精神的宣傳和熏陶。比如我國國家隊的女排精神就被大家贊揚,女排經歷挫折后,仍然不屈不饒,刻苦訓練,最終重新奪回冠軍寶座,她們的體育精神可謂深入人心。
當今社會是信息網絡發(fā)達的時代,可利用視頻軟件、微博、貼吧、QQ群、微信等網傳媒手段弘揚體育精神。通過微博建立體育微群,對體育榜樣的事跡等文章的推送,體育賽事視頻的轉發(fā)和觀看,宣揚體育精神,促使更多的大學生了解更多的體育精神,經過長期的互動和有效的管理,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軟環(huán)境,在豐富體育知識的同時對體育精神的情感內化也大有裨益。因此,結合體育明星作為體育精神榜樣和活動發(fā)起者等方式,可以為高校體育精神培育提供新的思路,多元化途徑的運用有助于對學生在體育精神的教育和培養(yǎng)上保持活力和永動力。
(3)加強良好的體育文化環(huán)境建設,促進體育精神教育作用的發(fā)揮。體育精神也是一種文化,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功能。高校為促進形成良好的體育文化建設,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建立激勵機制,加強體育精神價值導向。良好體育文化氛圍促使大學生養(yǎng)成主動自覺鍛煉的習慣,鍛煉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極大提高,通過體育鍛煉逐漸達到了內在精神升華的體育精神教育效果。
(4)重視和豐富課外體育活動。課外體育活動是高校體育教學的延伸,是體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彰顯高校學生和校園充滿活力的主要表現。與體育課相比,具有內容和形式更加豐富多樣、靈活性更強的特點,集休閑娛樂、健身、競技等為一體,對于學生有較強的吸引力,還能彌補體育課堂的不足,以更廣闊和多樣性的渠道和方式,傳遞體育精神和理念,利于形成良好的體育氛圍和體育文化,促成體育精神傳遞和培育的目的。
目前,體育精神的教育形式主要是通過的多種多樣的體育活動來呈現。大到校級以上的學生運動會、體育社團活動或比賽,小到學生自發(fā)組織的小型的簡單的體育活動、體育俱樂部等,在鍛煉身體和傳遞體育精神等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視。因此,高校應以豐富的課外體育實踐活動為載體,如體育文化節(jié)、小型比賽、社團或俱樂部活動、體育專題講座等,培養(yǎng)學生拼搏精神和集體團隊精神。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營造出積極向上、健康高雅的具有鮮明特色的校園體育文化,把大學精神和體育精神有機結合,讓他們在實踐中鍛煉和積累知識才干,不僅為大學生提供了展示才華的機會,發(fā)展能力的空間,同時也達到了精神層面的提高和自身心理健康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