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如河,浩浩湯湯,人類與大自然在四季的輪轉里生生不息,總有一些時間節點被打上永恒的烙印,在歲月中熠熠生輝,照亮前行的路。
中國傳統節日從遠古走來,積淀了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每一個都有著獨特的歷史淵源、奇妙的風俗、美麗的傳說,有著深厚的民眾基礎。千百年來,它就像一根無形的紐帶,聯結著中國人的民族情感,牽引著人們一次次義無反顧地文化返鄉。
這是我在看《中國傳統節日》這本書時的神飛千里。該書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是一本雅俗共賞,寓知識性、工具性于一體的佳作。不同于其他傳統文化書籍的龐雜,它不是單獨的民俗介紹,也不是簡單的知識羅列,而是在文化大背景下展開對重要節日的闡述。
該書還有一個特點:主編者把傳統節日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的視野中來進行詮釋。所選的11個涵蓋面大、民族特質鮮明、文化內涵豐富的節日中,有7個已經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以具有趣味性、可讀性的文字,清晰梳理了這些節日演化的過程,全面概括這些節日的主要儀式、習俗,深入探尋這些節日蘊藏的文化內涵,向讀者提供有關傳統節日文化的系統可信知識。同時,它對在時間流逝中已漸漸模糊的一些概念進行了校正,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

春節、元宵、清明……每一個中國人,不都是在這樣的四季盛典循環中漸漸長大,在心靈中刻下無法磨滅的民族烙印的嗎?
按照傳統習俗,新春佳節是從頭年的臘月初八一直延續到來年的正月十五,長達38天。本書春節的內容,只包括正月初一至元宵節前夕的活動。為什么?在“以農立國,辭舊迎新”一節中,編者追溯歷史,從春節的定名和時間確定中給予了答案——年的時間概念是在漢武帝頒布《太初歷》時確定下來的:農歷的正月初一為歲首。
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耍龍燈……對元宵節的介紹,則圍繞一個“鬧”字,把這個火樹銀花全民狂歡的節日展示得淋漓盡致。僅就一個元宵,從得名到傳說,從制作到食用,甚至吃的講究,都結合著文化背景一一道來,讓人無比清晰地感受到元宵節的天上明月、碗里湯圓這一團圓美好的意境。
就在這喜慶和熱烈中,讀者感受了文化在歷史發展中的積淀,漸漸讓自己的心跳與中華文明史的脈動同拍,一種自豪感也漸漸升騰。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東西方文化日益融合的形勢下,保護民族傳統節日,真的是留住民族之根的有效方式。
余下的九個傳統節日,作者也是介紹得系統、細致而饒有情致。你會覺得這11個節日像11顆燦爛的寶珠,在莽莽人類史上次第閃爍著獨特的光輝,形成璀璨的華錦,映亮了世界的天空。
更值得一提的是書籍的排版:封面以中國紅為主框架,剪紙圖案加上中國結,滿滿的中國元素。從前言開始,每一章都有一首合情合境、耳熟能詳的古詩,有一幅同樣合乎內容的剪紙作為題圖。濃濃的中國味、濃濃的中國情,使得本書圖文并茂,相得益彰。
在該書中,我們可以穿越時空,沿歷史長河溯源,觸摸中國節日深厚的文化底蘊,找尋中國人共同的節日記憶。這是一本中國傳統節日的百科全書,是老少咸宜、雅俗共賞的一道文化盛宴。在一個清朗的冬日,細讀這樣一本書,想象著即將到來的各個節日,感覺太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