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娜,閔 旻,梅武軒
(湖北科技學院全科醫學實驗實訓中心,湖北 咸寧 437100)
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培養工作已開展8年,首屆畢業生已于2015年6月畢業。在培養過程中,我們發現部分免費醫學生存在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1-2]。免費醫學生的培養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我國基層醫療事業的發展水平。為提高免費醫學生的培養質量,充分挖掘他們的學習潛能,我們通過訪談和問卷調查[3],參考有關文獻資料并結合工作實踐,對免費醫學生學習動力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對策與建議。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法和訪談法,以我院免費醫學生在校生和部分畢業生為研究對象,對免費醫學生的學習動力狀況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71份,有效問卷回收率85.50%。同時,對部分輔導員和學生進行訪談。
在學習目標方面,86.5%的被調查學生認為自己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其中有12.28%的被調查學生表示“為了能考研究生”;對于畢業后的打算,有23.98%的被調查學生表示“繼續深造”。在學習興趣方面,91.22%的被調查學生對醫學專業有興趣,53.22%的被調查學生對所學課程有興趣。在學習努力程度方面,69.01%的被調查學生認為“一般”,認為“很努力”的學生僅占11.11%。在學習的自覺性方面,57.31%的被調查學生認為自己學習的自覺性強,認為很強的僅為12.28%。在有關課余時間安排方面,29.82%的被調查學生表示最主要用于“努力學習,準備考研或者更高學歷”,有23.97%的被調查者表示主要用于“上網、睡覺、逛街、娛樂、其他課外活動”。在職業定位的負面影響方面,認為基層醫生的職業定位對學習生活產生非常大負面影響的占13.45%,一定影響的占60.23%,沒有影響的占26.32%。在學校的獎懲制度對學生學習態度影響方面,57.31%的被調查學生認為學校的獎懲制度對自己的學習態度的形成“有影響”,認為“有很大影響”的占5.85%。在教師的教學方式及教學態度對自身學習影響方面,有60.23%學生認為教師的教學方式及教學態度對自身學習有影響,認為沒有影響的只占11.11%。在自身學習動力與校風、班風好壞二者關系的密切程度方面,認為“密切”的占50.29%,認為“一般”的占32.16%,有8.19%的學生認為二者的關系“很密切”。在調查學生學業上最大的壓力時,50.29%的被調查學生選擇父母的殷切期望,而選擇以后職業發展的只占12.28%。
按照相關文件精神,國家對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免除學費和免繳住宿費,并提供生活補助,使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沒有經濟壓力。衛生部門負責安排免費醫學生到鄉鎮衛生院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業,使免費醫學生無就業壓力。這些政策對來自農村、家庭較為貧困學生有很大吸引力[4],能保障這些學生沒有任何顧慮地完成學業。
經濟和就業的雙重保障也帶來一定的弊端,加之免費醫學生求學期間不存在考研的壓力,部分免費醫學生缺乏學習上的競爭意識和緊迫感,學習動力不足。
由于開展免費醫學生培養工作起步較晚,很多院校免費醫學生教育和培養模式沒有體現全科特色,大多是在臨床醫學專業上進行調整,缺乏以新的模式為特征的全科醫學人才培養理念,還沒有形成較為成熟的全科醫學人才培養方案。
從課程設置上看,課程整合的力度以及與地方基層醫療狀況相結合的程度不夠,遠遠不能達到緊扣培養目標的要求。從教學方法上看,絕大多數課程仍是采用講授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參與程度和學習主動性不高,缺少教學方法的改革,難以培養出真正合格的全科醫學人才。
大部分免費醫學生雖然填報了定向志愿,但這些學生及家長對國家關于農村免費醫學教育的政策和文件精神缺乏全面了解和認識;對國家開展免費醫學教育的原因、意義和免費醫學生應肩負的責任和使命缺乏系統的認知[4];部分學生對于本專業缺乏必要的了解,對本專業的前景也感到迷茫[5];基層醫生的職業定位對學習生活產生非常大的負面影響[3,6]。
免費醫學生在求學期間與定向就業單位缺少應有的互動和交流,學生簽約的單位是縣衛生局,至于將來具體會被安排到哪個鄉鎮、哪個單位不得而知。學生對定向單位的了解僅停留在固有的認識上,如地方偏遠、醫療條件差、工作艱苦、福利待遇低等[4],而沒有進行深入了解與溝通。
免費醫學生畢業后經過規范化培訓,取得全科醫師執業資格后,到基層醫院工作。目前,全科醫生有效配套的崗位管理和晉升制度還沒有建立起來,基層醫療機構普遍存在基本硬件設施較薄弱、職工收入偏低、進修學習及技術上升空間有限等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定時期內難以得到解決[2]。
教師的教學水平直接影響著學生知識的獲取量和對內容的把握程度,教師的教學方法直接著影響教學效果。免費醫學生的培養主要由高等醫學院校、綜合性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機構共同完成。高等醫學院校和綜合性醫院教師缺乏全科理念和基層工作經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具有教師資格證的人數少,教學經驗缺乏,工作積極主動性差等。免費醫學教育不同于傳統的醫學教育,要求授課教師不僅具備扎實的醫學教育功底和較強的實踐教學能力,更要對地方多發病、常見病、疑難病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這對師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符合這些條件的教師比較缺乏。目前免費醫學生的教學主要是團隊合作式教學,要過渡到全科復合型師資的教學和采用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積極主動的教學方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教育和衛生行政部門應授權學校對學生建立動態評估制度,對每學年評估達不到培養標準的免費醫學生,可調整到其他專業,退還“兩免一補”費用,不再享受免費生待遇。對于不適合或不愿從事全科醫生職業的免費醫學生,允許其按規定程序退出。同時,教育、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和學校可通過明確轉入條件和程序,從其他專業學生中進行二次選拔,增加基層從醫志向和素質考核內容。盡量讓立志學習醫學、志愿到基層醫療單位工作的學生加入進來,享受免費生待遇,使這些學生在校期間能安心學習,畢業后能安心到基層醫療單位工作。
以全科醫生的工作崗位要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優化免費醫學生人才培養方案。以全科醫學臨床實踐能力培養為主線,加強學生醫患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社區預防保健能力和衛生管理能力的培養,注重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為學生將來勝任基層崗位打下堅實基礎。結合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實際需要,優化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突出臨床實踐能力培養,尤其突出基層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傳染病等的防治,基本診療技能的講授與實踐;對傳統課程進行適當整合,進一步突出基層醫療工作的特點。教學方法上,綜合采用社區情景教學法、臨床情景教學法、模擬教學法、床邊教學法、網絡輔助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倡導PBL教學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TBL教學法(Team-Based Learning,TBL)、CBL 教學法(Case-BasedLearning,CBL)等自主學習法,強調臨床模擬情景與臨床真實情景相結合,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創新意識、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增強教學效果[7-8]。教學內容堅持的原則是“必需”和“夠用”,突出專業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增加實踐課學時數。將基層衛生服務實際需要的知識、理論和技能充實到教學內容中,使學生系統掌握基層常見疾病診療能力、常見危急癥處理能力、醫院轉診能力、預防保健能力和基層健康宣教能力等。
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全科醫學師資隊伍是提高免費醫學教育質量的關鍵。采取多種形式,不斷拓展全科醫學師資的培養途徑,形成校本部、臨床教學基地、社區教學基地師資培訓體系。加強團隊建設,整合全科醫學理論師資、臨床專科師資和社區師資,組建全科醫學教學團隊。鼓勵青年教師攻讀全科醫學專業研究生,提升全科醫學師資學歷層次,提高教師的全科醫學理論和實踐教學能力,逐步建設一支具有全科醫學教學理念和全科醫學思維模式、實踐技能強、能滿足面向基層全科醫學人才培養要求的“雙師型”專兼職師資隊伍。
實踐教學基地的優劣直接影響著實踐教學水平的高低,決定著全科醫生培養的質量。加強學校與地方的合作,一方面,通過完善相關制度和加大投入,確保把學校的教育資源優勢、地方衛生行政部門的政策優勢和基層社區衛生服務的市場優勢整體發揮出來;另一方面,加強學校和綜合醫院在基層實踐教學基地的指導作用,建立校院交流互動平臺,構建合作共贏發展的長效機制。
根據2014年11月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教研[2014]2號)和2015年5月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的意見》(教高[2015]6號),免費醫學生畢業后續培養將完全納入“5+3”一體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9]。學校和地方政府要根據國家政策,制定免費醫學生畢業生后續培養教育模式及相關配套政策,加強學校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和規培中心建設,滿足免費醫學生進一步深造的需求,增強學習動力,加快對免費醫學生的后續培養教育進度[10]。
學生的學習動力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國家的政策支持和學校的教育引導[11]。盡快完善免費醫學生畢業后的去向、待遇、業務開展、晉升機制、住房保障等措施,加大后續投入,在增加編制、改善就醫環境、提高待遇、加大培訓力度、調整服務期滿后合理流動機制等方面進一步完善激勵政策和保障措施,使培養出的免費醫學生真正能下得去、真心能留得住。
盡早確定定向單位,增加學校、學生和定向單位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定向單位要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和生活情況,使免費醫學生產生學習上的壓力和緊迫感,促使其形成學習動力;學校要及時聽取培養單位對免費醫學生培養的反饋意見,改進教學;同時,應鼓勵免費醫學生利用假期到定向單位進行見習,讓他們盡快了解工作內容,熟悉工作環境,打消學習和心理上的疑慮,了解基層醫療衛生工作與專業課程學習的關系,樹立扎根基層、服務基層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