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燕 王蓉 敬小梅 李衛明
(四川省閬中蠶種場,四川 閬中 637400)
滅幼脲是我國獨創開發的產品,通用名稱:滅幼脲(chlorbenzuron、mieyuniao),為昆蟲激素類農藥。通過抑制昆蟲表皮幾丁質合成酶和尿核苷輔酶的活性,來抑制昆蟲幾丁質合成從而導致昆蟲不能正常蛻皮而死亡。影響卵的呼吸代謝及胚胎發育過程中的DNA和蛋白質代謝,使卵內幼蟲缺乏幾丁質而不能孵化或孵化后隨即死亡。在幼蟲期施用,使害蟲新表皮形成受阻,延緩發育,或缺乏硬度,不能正常蛻皮而導致死亡或形成畸形蛹死亡。對變態昆蟲,特別是鱗翅目幼蟲表現為很好的殺蟲活性。不宜在桑園附近使用。
2018年4月23日下午2點,閬中蠶種場選原種分場和示范推廣種分場在做給桑準備工作時,發現蠶座內蠶兒零星出現胸部膨大,蠶體彎曲呈“C”字形或“S”形,其癥狀表現為明顯的中毒現象。經過對飼育桑葉調查確認,兩分場用葉均為4月22日采摘的城園14區桑葉。4月23日下午到晚上,通過對桑園品種園5、6區地、巴巴寺桑園、三梁溝以及15區、9區地等抽樣試喂調查,結果均出現相似的農藥中毒現象。然而,同一地塊從桑園試驗蠶4月12日收蟻時就開始使用并供給兩分場至4月21日上午9點前(15區桑葉4月17-19日飼育、9區桑葉20-21日飼育),桑園試驗、兩分場均未出現過中毒現象,表明4月22日桑園的桑葉才被農藥污染。經當地市林業局的相關人員證實,該部門在4月21日對閬中市城邊山區使用名為“25%甲維·滅幼脲懸浮混液”的農藥進行柏毛蟲的防治。為了進一步查清桑葉被該農藥污染后對家蠶的危害情況,2018年5月11日,我們按照購回的該農藥生產廠家的使用說明書配制目的藥液對桑樹進行噴灑試驗。
試驗農藥“25%甲維·滅幼脲懸浮液”,每瓶500 ml,內蒙古赤峰中農大生化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生產。按生產廠家標示使用方法,將“25%甲維·滅幼脲懸浮液”稀釋成1000倍、2000倍、3000倍3種使用濃度試驗。
1.2.1 桑園試驗區設置:在桑園品種桑園地內選擇沒有被4月21日飛防農藥污染的桑樹,每20株設為一區,共設三區,每區間隔3行,A區為1000倍噴藥區,B區為2000倍噴藥區,C區為3000倍噴藥區,分別掛牌標明,設為試驗區,按配兌的三種濃度采用人工背伏式噴霧機分別噴施。以彭城原蠶區提供的桑葉為對照(CK)。按殘毒試驗的時間分批收蟻示范推廣種分場提供的普種作為實驗蠶,品種為“白·春×芳·繡”。
1.2.2 桑蠶設區:共設試驗區、CK共計4個類區,12小區,2400頭蠶(見表1)。
試驗區:每區200頭,設3次重復,每類試驗區為3區600頭,填寫標示牌后分別掛在試驗區的3區蠶箔上。分別為A01、B01、C01、A10、B10、C10、A20、B20、C20、A30、B30、C30、A40、B40、C40、A50、B50、C50(代號后面的數字為施藥后的天數)。
CK:每區200頭,每區重復3次,合計為3區600頭,填寫標示牌后分別掛在3區CK的蠶箔上。標記為CK01、CK10、CK20、CK30、CK40、CK50。

表1 藥物處理情況與分區
1.3.1 施藥。2018年5月11日上午9時,在閬中城園試驗設定區,現場配制好1000倍、2000倍、3000倍濃度的“25%甲維·滅幼脲懸浮液”農藥,以背伏式噴霧器噴灑在指定的桑樹上。2018年5月11日中午12時, 選擇對應處理區桑樹采摘,CK用葉在彭城原蠶區采其適熟桑葉。
1.3.2 給桑。各試驗區和CK處理區所采摘的桑葉,分別平均分成3等份,均分給桑,未用的桑葉封樣保存。
第一次給桑5月11日上午11∶30,當天15∶00觀察記錄一次。
第二次給桑5月11日下午15∶00,晚20∶00觀察記錄一次。
第三次給桑5月11日20∶00,5月12日上午8∶00觀察記錄一次。三次觀察記錄后累計統計數據,確定病死蠶狀況。
5月11日上午9∶00現場試驗噴灑農藥污染后的桑葉試驗區,以后10d、20d、30d、40d、50d分別同第1d一樣采葉喂蠶3次并分別觀察記錄(飼喂毒葉時間與調查時間見表2)。

表2 飼喂毒葉時間與調查時間表
在桑樹施藥后1d、10d飼喂,A區、B區、C區全部發生中毒,3日累計中毒率均達到100%,其中施藥后1d飼喂中毒蠶病癥為倒側伏、體伸長癱于座中。頭部稍突出,呆滯,足無抓力,呈昏迷和半昏迷狀,3日后經齡中入眠后全部為不蛻皮蠶死亡。施藥后10d飼喂病態蠶主要癥狀為體色變褐色成不蛻皮蠶倒伏座中死亡。而施藥后20d,無論A區、B區、C區蠶均表現為飼喂當日除極少數區極個別蠶有吐水現象發生外,絕大多數蠶與對照比較食桑均無明顯中毒癥狀,但入眠后均全部出現體色逐漸變褐色成不蛻皮蠶,再經1~2d后死亡。
施藥后20d飼喂,中毒蠶發生率分別為58.6%,41.7%,35.2%。病態蠶主要病狀為四齡起蠶后不吃桑,不長大,體色發黃,體軟,與對照開差極大。40d的調查結果顯示中毒蠶發生率明顯下降,分別為15.2%,10.3%,9.2%。病態蠶主要癥狀為飼喂蠶在經過齡期后食桑偏少,體形偏小。50d后則未發現蠶中毒死亡的現象(見表 3、表 4)。

表3 家蠶“25%甲維·滅幼脲懸浮液”中毒死亡情況調查 單位:頭
2.2.1 施藥當日飼喂中毒表現:中毒死亡率從高到低,表明在試驗藥物急性中毒的情況下,家蠶發病死亡很快,但與滅幼脲抑制昆蟲幾丁質合成導致家蠶死亡的規律并不一致,推測試驗藥物中至少含有2種以上不同作用機理的藥物成分(見表3)。
2.2.2 在施藥后間隔一定時間飼喂的情況下,飼喂次日較少有蠶中毒死亡現象。且隨著時間延長,中毒死亡比例增加,推測試驗藥物中,滅幼脲以外的其他藥物成分殘效期不超過10天。而滅幼脲成分在桑葉內殘存時間較長,隨著調查時間的延后,累計死亡比例逐漸增加。在施藥20d后飼喂,2~3d齡中無明顯中毒癥狀,但一旦經過齡中入眠時均不能蛻皮,體色逐漸變褐色成不蛻皮蠶,1~2d后全部死亡。表明滅幼脲成分對于桑蠶入眠蛻皮確實有重要影響,會通過抑制桑蠶蛻皮困難對蠶桑生產造成影響。試驗藥物在家蠶不同齡期是否有不同影響,在本次實驗中沒有研究,有待今后深入。
2.2.3 不同濃度桑樹施藥的影響。滅幼脲藥物對桑樹生長是否存在影響尚不得而知。但實驗藥物對桑蠶的影響是很嚴重而直接的。在施藥20d以內,不論是1000倍、2000倍還是3000倍施用,對桑蠶的中毒死亡率均為100%。超過40d后,隨著施藥濃度的下降,桑蠶中毒死亡率明顯下降。

表4 家蠶“25%甲維·滅幼脲懸浮液”中毒死亡情況分析 單位:頭,%
“25%甲維·滅幼脲懸浮液”在施藥后不同間隔時間的中毒表現并不一致。當日中毒蠶的癥狀為:中毒蠶倒伏、體伸長癱于座中,頭部稍突出,呆滯,足無抓力,呈昏迷和半昏迷狀,表現出一定的胃毒和觸殺作用機理成分。3d后經齡中時全部為不蛻皮蠶死亡,表現出滅幼脲成分中毒癥狀。其后經過齡中入眠時難以蛻皮,體色逐漸變褐色成不蛻皮蠶,1~2d后全部死亡。按生產廠家2000倍標準濃度噴施,30d中毒蠶發生率42%,40d中毒蠶發生率10%,50d后無中毒蠶發生,故得出該農藥對家蠶的危害極大,殘毒期長,殘毒期為50d的結論。
從我們試驗的結果來看:該藥對家蠶胃毒作用一般,觸殺作用不明顯,但抑制家蠶體內幾丁質形成,導致家蠶不能正常蛻皮死亡機理非常可怕,并且其殘毒期為50d,故在從事家蠶生產的桑園中應嚴禁使用。對家蠶的蛹、蛾、卵及次代蠶有無不良影響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近年來,各地林業部門對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加強。從本次蠶室大面積中毒癥狀與試驗中毒癥狀表明,林業部門用藥喜好多種作用機理的農藥混合使用,期望達到更好的防治效果。但對于蠶桑生產而言,明顯增加了預防農藥中毒的難度,對于中毒后應急處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避免蠶業生產單位受到森防用藥的危害,蠶桑生產部門與林業部門建立長期的信息溝通機制,就森防時間、用藥、路徑等進行協商達到互利共贏,是急需列入議事日程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