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芳 呂臣洋
(河北工程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河北 邯鄲 056038)
就我國現階段而言,政府對城市高層居住區風環境欠缺關注,建筑規劃設計者對高層建筑風環境認識不足,從而在設計過程中忽略了室外風環境的影響。建筑室外風環境不僅對人們的身體健康、人身安全有重要影響,而且是居住環境舒適度、建筑節能的重點考慮因素。優良的室外風環境有利于加強污染物擴散,提高居住環境舒適度及室內自然通風質量,高層居住區風環境評價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
整個地塊基本為平行四邊形布局(見圖1),綜合容積率3.26,綠化率35.8%。小區內共布置了10棟住宅,其中最高的住宅層數為32層(高97 m),最低住宅層數為26層(高80 m)。

邯鄲屬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夏季、秋季盛行南風,而冬季則盛行北風。在中國建筑氣候區劃中,邯鄲屬于寒冷地區,建筑風環境應滿足冬季防風,夏季通風的要求。由于風具有脈動特征,以瞬時風速作為參考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本文采用平均風速來進行研究,選取風頻最高的風向作為模擬風向。
根據中國氣象數據網對邯鄲地區1981年—2010年的風速、風向統計,春季(3月~5月)是一年中平均風速最大的季節,平均風速可達3.1 m/s;夏季(6月~8月)平均風速為2.4 m/s;秋季(9月~11月)平均風速為2.2 m/s;冬季(12月~2月)平均風速為2.1 m/s。因此,根據邯鄲地區1981年—2010年風向和風速的統計結果,確定了2個模擬工況(見表1)。

表1 模擬工況
隨著計算流體力學(CFD)以及計算機的快速發展,常用的CFD模擬軟件有Fluent,Phoenics,Star-CD,Airpak等。與其他軟件相比,Phoenics具有功能強大、可信度高、模擬結果可視化、計算效率高等優勢。因此,本文采用Phoenics 2015軟件作為小區室外風環境的模擬工具。
標準k-ε湍流模型在低速湍流數值模擬中應用廣泛,模擬精度較高,在室外風環境模擬方面具有較好的適用性。因此,本文選用標準k-ε湍流模型作為計算模型。
選取計算域頂部與目標建筑頂部之間的距離為5H(H為建筑群中最高建筑的高度);建筑群邊界與側邊界距離為5H;入流邊界與建筑邊界距離為5H;出流邊界與建筑邊界距離為10H。建筑覆蓋區域小于3%;最大阻塞率小于3%。
采用由密變疏的漸變式網格劃分方式,建筑表面劃分較密集的網格,最大尺寸不超過3.5 m。從建筑所在區域至計算域邊界,網格尺寸按照1.1的尺寸比逐漸增加,人行高度處網格在地面以上第3個網格以內,計算網格數量為1 224 250個。
1)來流面梯度風。
本文采用指數律風剖面來描述風速變化規律。其表達式為:
其中,z為距離地面的高度;z0為參考高度(一般取10 m);u為高度z處的平均風速;u0為參考高度z0處的風速;α為地面粗糙度指數,根據GB 50009—2012建筑結構荷載規范規定,地面粗糙度指數取0.22。
2)出口邊界:由于出流面的風場流動已充分發展,所以將出口壓力設置為大氣壓。
3)兩側與上空邊界:采用自由滑移表面。
4)建筑壁面與下墊面:建筑壁面與下墊面采用無滑移邊界,由于壁面附近層流粘性作用影響加強,通過壁面函數法對標準k-ε模型進行修正。
1)迭代殘差減小到10-4以下。
2)流場中有代表性監視點的值恒定或變化不明顯。
評價風環境優劣主要是根據人的感受來確定的,根據GB/T 50378—2014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第4.2.6條,場地內的風環境要對室外行走、建筑自然通風以及活動舒適有利。其中風環境評價的總分值為6分,根據以下規則分別評分、累計:
冬季典型風速、風向條件下,按照下面的規則分別評分、累計:
1)建筑四周人行區域的風速低于5 m/s,同時室外的風速放大系數低于2,獲得2分;
2)除了迎風面第一排建筑以外,其他建筑迎風面和背風面的風壓差不超過5 Pa,獲得1分。
在夏季及過渡季的典型風速、風向條件下,按下面的規則分別評分、累計:
1)若場地內的活動區域沒有靜風區或者渦旋存在,獲得2分;
2)一半以上的可開啟外窗的室內外表面的風壓差超過0.5 Pa,獲得1分。
5.1.1風速分布云圖
冬季工況下(北風2.1 m/s)1.5 m高度處風速分布圖見圖2。小區室外人行高度處風速基本在3 m/s以內,北出入口風速明顯,最大可達3.28 m/s,滿足要求。
但小區北出入口風速放大系數為2.37,室外風速放大系數超過2。因此,行人可能會在北出入口因風速突變而產生不舒適感。

5.1.2建筑表面風壓分布圖
研究表明,隨著建筑前后風壓差越來越大,冷風滲透造成的采暖負荷也隨之增加,不利于節約采暖能耗。根據冬季工況下(北風2.1 m/s)建筑迎風面與背風面風壓分布圖(見圖3,圖4),住宅迎風面與背風面風壓差基本在5 Pa以內,但處于迎風第一排的1號,2號樓風壓差較大。

5.2.1風速分布圖與風速矢量圖
邯鄲夏季炎熱,加強通風是提高室外環境舒適度的必然選擇。根據小區夏季工況下(南風2.4 m/s)1.5 m高度處風速分布圖(如圖5所示),小區東北部綠地基本處于風陰影區,風速在1 m/s以下,人幾乎感覺不到風的存在。
從小區風速矢量圖(如圖6所示)來看,東北部綠地有渦旋出現,影響污染物消散,可能會對居民身體健康造成一定影響。

5.2.2風壓分布圖
自然通風對緩解室內熱環境有重要作用,良好的自然通風有利于營造舒適的物理環境,節約制冷能耗。通常,建筑前后風壓差越大越有利于室內自然通風。小區夏季工況下(南風2.4 m/s)迎風面與背風面風壓分布圖見圖7,圖8。住宅前后壓差基本大于0.5 Pa,其中,4號,5號,8號,10號樓風壓差較大,自然通風效果更好。

本文結合邯鄲地區實際情況,對高層居住小區室外風環境進行研究,運用Phoenics 2015軟件模擬了小區冬季、夏季的風速與風壓,分析了小區風環境優劣情況,主要得到以下結論:
1)居住區室外風環境狀況直接影響著居民的生活,它不僅與當地氣候有關,而且與建筑形體和規劃布局等有緊密聯系。從模擬分析可以看出,居住區規劃布局不僅需要建筑師有豐富的規劃設計經驗,而且還需要結合CFD模擬。
2)冬季小區室外風環境基本滿足舒適性要求,但由于北出入口形成了峽谷效應,可能會因風速突變的緣故 令行人感到不舒適,應引起規劃設計者的重視。
夏季小區東北部綠地不僅通風不好,而且產生了渦旋,導致污染物擴散困難。室內自然通風基本滿足要求,其中,4號,5號,8號和10號樓自然通風效果更好。
3)這個居住小區的風環境有不足之處,需要在分析評價的基礎上,做進一步的優化設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該住宅小區惡劣的風環境,提高人居環境舒適度,實現保護環境的目標。
經過綜合考慮,建議在小區北出入口處種植高大的喬木;提高1號和2號樓門窗的氣密性,并加固玻璃、窗框和遮陽設施;劃分風速區域,然后放上警示牌來提醒行人盡可能在風速舒適區域活動。
[1] GB/T 50378—2014,綠色建筑評價標準[S].
[2] 郭 威,張 悅.計算風工程中模型的邊界條件研究[J].空氣動力學學報,2016,34(4):530-535.
[3] 李魁山,王 峰,趙 彤,等.城市超高層建筑群人行區風環境舒適性研究[J].綠色建筑,2012(5):16-18.
[4] 李曉穎,顧祥紅,趙劍峰.大連市某醫院建筑室外風環境的數值模擬分析[J].大連大學學報,2016,27(3):1-6.
[5] 莊 智,余元波,葉 海,等.建筑室外風環境CFD模擬技術研究現狀[J].建筑科學,2014,30(2):10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