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瓊
【摘要】現在教育部門大力推進的“學講方式”,把學生的主體地位呈現的淋漓盡致,研究文件可以看到,其實就是要求老師學會“裝傻”,文章以英語學科教學的角度,從促進學生先學、引導學生思考、激發學生合作、鼓勵學生總結等四個方面,論證英語教師“裝傻”的教育藝術。
【關鍵詞】裝傻 學講方式 英語教學 藝術 意義
雖然有“學高為師”之說,但這針對的是老師的專業知識,教學不是誰的知識水平高誰的教學水平就一定高的,教學還需要老師組織課堂的教學藝術。初中英語教學,聰明的老師要學會“裝傻”,筆者認為這是一項藝術,需要英語老師潛心思考,運用得當,機智而又幽默,方能促進學生的主動性求知,進而激活課堂。
一、促進學生先學
教師在學生的面前,都想讓學生特別崇拜自己,因此在教學的時候就會表現為站在知識的制高點,為學生解疑答惑,這無可非議,但是如果用自己對知識的把控,老是走在學生的前面,讓學生被老師牽著走,學生只能惟老師馬首是瞻,也許短期內學習效果不一定差,那么對教學的長效性而言,對學生終身習慣的養成,以及對學生終身主動求知的培養,將明顯不足。所以英語老師可以“裝點傻”,促進學生先學,教師做好引導和督促,轉變教學的習慣。
比如學習《Dream homes》這一單元,不要單詞、句式、文章翻譯、語法的給學生講,教師要能夠促進學生先學,教師就可以“裝傻”一點,比如,“我有些單詞也讀不準,哪位同學能夠幫我給其他同學示范讀一下”,當一位同學讀完單詞后,“這位同學讀的準確嗎?有沒有讀的不準確的,誰能夠糾正一下呢?”。這就會促進學生依據配套的磁帶或者光盤預先學習單詞的發音。再比如,在漫畫對話環節,筆者想重點讓學生掌握“would like…”的用法,就這樣問學生“第一幅漫畫Would you like to live in a palace,Eddie?這句哪位同學能幫我翻譯一下?哪位同學能給我們總結一下這句話中包含著什么句型?請大家討論一下。”這會促進學生主動先學,翻資料、查筆記來解決這一問題,老師在學生回答后稍加明確就夠了。
二、引導學生思考
學生學習的過程,無非就是知識的接受、技能的提升、情感的培養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最優化的教學思路就是引導學生學會思考。教師要學會“裝傻”,讓學生展開自由而充分的思考,讓每一個教學的過程都不是直白的授予和接受,更不是粗魯的灌輸,而是伴隨著學生思維成長、團體思維碰撞并交流的過程。教師“傻”一點,迫使學生努力思考、探索知識,才能造就學生的聰明。
在學習了句子“Millie can speak good English.”時,對于句子中的“speak”可以譯為“講話;說(某種語音)”,比如“Can you speak Japanese(你會說日語嗎?)”“Dont speak while visiting(參觀的時候不要說話。)”老師就此讓學生思考speak與其他表示相似意思的單詞用法的區別,可以如此說,“我記得以前學習過say、talk、tell與speak意思差不多,我記不太清了,誰能告訴老師它們用法有什么不同呢?”這樣的話,就可以讓學生經過自己的思考,弄清幾個近義詞用法的細微區別,如果老師直接給講,學生的掌握就要打折扣了。
三、激發學生合作
合作,是當下多元化社會下必然的要求,更是信息化過程中的必然需要。現在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不懂合作,更不要奢談會合作了,這就會造成學生遇到難題各自為戰的情況,這種習慣的養成是長時間教師灌輸式教學造成的。如果教師能夠“傻一點”,當學生遇到難題的時候,讓學生合作一下,在小組內討論討論,各自貢獻一點自己的智慧,很多問題就會得到解決,這種合作而獲得成功,會讓學生之間關系更融洽,讓知識的掌握更牢固,讓學生的自信心更強。
拿上面提到的“would like…”句型來說,老師可以“裝傻”,“這種句型如果后面是名詞或者動詞,運用的時候需要注意有什么不同?如果后面是想要誰做什么又該如何表達呢?老師這幾天腦子不好使了,看看哪一個小組能給老師分憂呢?”這就會讓學生展開討論,比如有的小組用句型造句子“你想要杯咖啡嗎?Would you like a cup of coffee?”“李楠想要去上海。Li nan would like to go to Shanghai.”“老師想要你去辦公室。The teacher would like you to go to the office.”通過句型對比結合小組討論,得出來“would like后加名詞或者代詞”“would like to do sth.”“would like sb. to do sth.”等三種句型,相信學生討論而得到的知識,學生會非常有成功的自豪感。
四、鼓勵學生總結
以前的教學方式,一旦一節課或者一單元結束,教師總要幫助學生總結好規律。其實,教師可以“裝傻”一點,給學生留一點時間反思和總結,老師不要總是覺得這么關鍵的地方,自己能夠高屋建瓴,幫助學生盡快總結好,殊不知,放手讓學生試試,學生慢慢就可以自己總結。這樣的話,以后再遇到問題,學生就會主動總結規律,進而形成知識網絡,促進知識的積累。
凡是學生可以做的老師不要代替,懶老師才會成就勤快的學生。比如學習《Welcome to sunshine town》一單元的漫畫環節后,筆者又“裝傻”說,我有點累,哪位同學能把我們這節課學習的重點句型給大家總結一下呢?學生則紛紛回顧這節課的內容并進行整理,一會就有學生走上講臺總結起來,有“Lets…與Let us…用法區別”,有“maybe與may be的用法區別”,有“play后接名詞時,加不加定冠詞the的具體不同”……學生總結的環節不要忽視,它是學生及時鞏固的環節,更促進了學生自覺歸類整理習慣養成。
現在我們正在大力推進“學講方式”的課堂教學改革,主要把學生“推到臺前”,讓學生進行自主學、合作學,展開互助、互問、互學、互教,全程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只有英語教師學會“裝傻”,才能讓學生變成“真聰明”,進而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服務。